搜索
首页 《送任兵曹赴边》 少年耻着惠文冠,幕下时时把剑看。

少年耻着惠文冠,幕下时时把剑看。

意思:年轻人觉得在惠文冠,幕下时时把剑看。

出自作者[明]高启的《送任兵曹赴边》

全文赏析

这首诗《少年耻着惠文冠,幕下时时把剑看》是一首描绘战争场景和抒发诗人情感的诗。通过对黎明时分军营中的景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和情感。 首句“少年耻着惠文冠,幕下时时把剑看”直接点明诗人的身份和态度。他是一个年轻的战士,不屑于戴上文人墨客所追求的“惠文冠”这种华丽的帽子,而是时刻准备着在战场上挥剑杀敌。这种刚健豪迈的气质,体现了诗人的自信和勇气。 “官烛未销鸡送晓,军笳忽动马嘶寒。”这两句描绘了黎明时分军营中的景象,官烛未尽,鸡声报晓,军中笳声响起,马匹嘶鸣,寒意袭人。这种景象既表现了战争的紧张和严肃,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紧张。 “关连远树征途迥,塞接霜芜战地宽。”这句描绘了征途的景象,远处的关隘连着远树,征途漫长;边塞连接着被霜雪覆盖的荒芜土地,战地广阔。这种景象既表现了战争的艰苦和残酷,也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无畏精神。 最后一句“见说长平门下客,奇材唯有一任安。”诗人以自己的身份为背景,表达了对“奇材”的看法。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才能、有勇气、有担当的战士,愿意为国家效力,不畏艰难险阻。这种精神在长平门下的将领任安身上得到了体现,任安也是一个有才能、有勇气、有担当的人,他愿意为国家效力,不畏艰难险阻。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场景和抒发诗人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理解和情感。诗人通过描绘黎明时分军营中的景象和征途的景象,表现了战争的紧张、严肃、艰苦和残酷,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无畏精神。最后一句以自己的身份为背景,表达了对“奇材”的看法,体现了诗人的自信和勇气。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少年耻着惠文冠,幕下时时把剑看。
官烛未销鸡送晓,军笳忽动马嘶寒。
关连远树征途迥,塞接霜芜战地宽。
见说长平门下客,奇材唯有一任安。
作者介绍 高启简介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唐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关键词解释

  • 惠文

    读音:huì wén

    繁体字:惠文

    意思:
     1.即惠文冠。
      ▶晋·傅咸《赠何劭王济》诗:“金珰缀惠文,煌煌发令姿。”
      ▶唐·韩愈《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
     

  • 时时

    读音:shí shí

    繁体字:時時

    短语:三天两头 常 时 常事

    英语:often

    意思:(时时,时时)
    常常。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袁盎虽家居

  • 少年

    读音:shào nián

    繁体字:少年

    短语:未成年 苗 未成年人

    英语:juvenile

    意思:I
    不几年。
       ▶《后汉书•西南夷传•滇》:“初到郡,米

  • 下时

    读音:xià shí

    繁体字:下時

    意思:(下时,下时)
    谓最晚的时限。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黍穄》:“三月上旬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五月上旬为下时。”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肉攫》:“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