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禅定指迷歌》 只此乖失两字,不可执为凭据。

只此乖失两字,不可执为凭据。

意思:只有这两个字错误,不可拿着为依据。

出自作者[宋]张伯端的《禅定指迷歌》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禅修和佛性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于禅修的见解和对于佛性的理解。 首先,诗人用如水般的比喻来形容禅修的境界,表达了禅修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就像水一样,风波自止。这种境界需要长期的修行和领悟才能达到。 其次,诗人强调了见性的重要性。在禅修中,只有通过明见自己的本性,才能真正达到定和慧的境界。如果本性在见中明亮,那么见就会在性中自然安定下来。 第三,诗人描述了定和慧的无穷智慧运用,这是被称为诸佛的神通。这种智慧运用是无边无际的,是真正的佛法。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禅修的追求和理解。他试图探究禅修的本质和作用,但发现十方虚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追寻。这种空灵的状态是不可寻的,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这种状态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执著于任何东西。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对于禅修和佛性的深刻理解,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智慧的重要性。它鼓励人们放下一切束缚,与世无争,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宁静。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如来禅性如水,体静风波自止。
兴居湛湛常清,不独坐时方是。
今人静坐取证,不道全在见性。
性於见里若明,见向性中自定。
定成慧用无穷,是名诸佛神通。
几欲究其体用,但见十方虚空。
空中杳无一物,亦无希夷恍惚。
希恍既不可寻,寻之却成乖失。
只此乖失两字,不可执为凭据。
本心尚乃如空,岂有得失能所。
但将万法遣除,遣令净尽无馀。
豁然圆明自现,便与诸佛无殊。
色身为我桎梏,且恁和光混俗。
举动一切无心,争甚是非荣辱。
生身只
作者介绍
张伯端(公元983年—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临海(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

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仙逝,飞升前留有《尸解颂》一首:“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通融”。

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北五祖”为: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辅极帝君王重阳)。

关键词解释

  • 凭据

    读音:píng jù

    繁体字:憑據

    短语:

    英语:credential

    意思:(凭据,凭据)

     1.占据。
      ▶《周书•陆腾传》:“州民李广嗣、李武

  • 不可

    读音:bù kě

    繁体字:不可

    英语:cannot

    意思:
     1.不可以;不可能。
      ▶《公羊传•文公九年》:“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缘终始之义,一年不二君。”
      ▶三国·

  • 只此

    引用解释

    仅此;就此;唯有这样。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一领白衫又不中穿,夜拥孤衾三幅布,昼欹单枕是一枚甎:只此是家缘。”《水浒传》第八十回:“既承如此相款,深感厚意,只此告回。” 冯善骥 等《郑成功》第三五章:“客商小贩无奈,只得在他身上暗中使银子,上下打点,只此方能幸免无事。”

    读音:zhī

  • 乖失

    读音:guāi shī

    繁体字:乖失

    意思:
     1.违逆;违背。
      ▶《宋书•袁淑传》:“刘湛,淑从母兄也,欲其附己,而淑不以为意,由是大相乖失。”
      ▶《北史•魏收传》:“其后镇将刺史,乖失人和,群氐作梗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