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春去》 四十六时三月尽,送春争得不殷勤。

四十六时三月尽,送春争得不殷勤。

意思:四十六岁时三月尽,把春争得不殷勤。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春去》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春末送别时光的感受,表达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首句“一从泽畔为迁客,两度江头送暮春”,直接点明诗人的身份和环境,他曾被贬谪在泽畔,两次在江边送别春天。这两句话为整首诗定下了哀伤的基调,奠定了伤春的氛围。 “白发更添今日鬓,青衫不改去年身”,这两句通过描述诗人自身的变化,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诗人的白发增多,表明他已逐渐老去;而他的衣衫依旧,则暗示时间的流逝并未改变他的本质。这种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哀伤和无奈。 “百川未有回流水,一老终无却少人”,这两句以自然景象比喻人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无奈。诗人以江水回流比喻自己一生未归的遗憾,以自己始终如一的老去比喻众多生命的消逝。 最后,“四十六时三月尽,送春争得不殷勤”,这两句是对整首诗的总结,也是对前面所有情感的升华。诗人用四十六年的时间送别春天,却始终无法留住时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无奈和哀伤。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深深感慨。读之令人感慨万千,深感时光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一从泽畔为迁客,两度江头送暮春。
白发更添今日鬓,青衫不改去年身。
百川未有回流水,一老终无却少人。
四十六时三月尽,送春争得不殷勤。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六时

    读音:liù shí

    繁体字:六時

    意思:(六时,六时)

     1.攻伐他国的六种时机。
      ▶《逸周书•武纪》:“伐国有六时、五动、四顺。间其疏,薄其疑,推其危,扶其弱,乘其衰,暴其约,此谓六时。”
     

  • 争得

    读音:zhēng de

    繁体字:爭得

    意思:(争得,争得)
    怎得。
      ▶唐·白居易《浔阳春•春去》诗:“四十六时三月尽,送春争得不殷勤?”宋·晏殊《秋蕊香》词:“金乌玉兔长飞走,争得朱颜依旧?”金·元好问《杏花杂诗》

  • 殷勤

    读音:yīn qín

    繁体字:殷勤

    短语:却之不恭 殷

    英语:politely, solicitously

    意思:(参见慇勤)

     1.情意深厚。
      

  • 三月

    读音:sān yuè

    繁体字:三月

    造句:

  • 得不

    读音:dé bù

    繁体字:得不

    意思:能不;岂不。
      ▶《史记•秦本纪》“伐南山大梓”司马贞索隐引《录异传》:“秦若使人被髮,以朱丝绕树伐汝,汝得不困耶?”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志忠晚乃谬计耳,其初立朝,得不为贤相乎?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