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第五尊师》 苕溪烟月久因循,野鹤衣裘独茧纶。

苕溪烟月久因循,野鹤衣裘独茧纶。

意思:苕溪烟月长期沿袭,野鹤衣服一根线。

出自作者[唐]罗隐的《寄第五尊师》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诗,通过对作者在苕溪的生活和工作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首句“苕溪烟月久因循,野鹤衣裘独茧纶。”描绘了作者在苕溪的生活,烟月、野鹤等意象都带有一种清幽、闲适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独茧纶”也暗示了作者独自一人,表达了孤独和寂寞的情感。 “只说泊船无定处,
不知携手是何人。”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作者在苕溪虽然孤独,但仍然有船只停泊,这暗示了人生中总会有一些暂时的停留和依靠。然而,作者也意识到人生中可能没有固定的伴侣或朋友,这让人感到孤独和寂寞。 “朱黄拣日囚尸鬼,青白临时注脑神。”这两句描绘了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表达了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朱黄和青白、青白是古代的五行观念,在这里代表了不同的工作或任务,而“囚、注”等动作则表达了工作的艰辛和挑战。 “欲访先生问经诀,世间难得不由身。”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作者希望能够拜访先生,询问经书的诀窍,这暗示了作者对学问和知识的追求。同时,“世间难得不由身”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乐观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作者在苕溪的生活和工作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象生动形象,情感真挚深沉,是一首优秀的诗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苕溪烟月久因循,野鹤衣裘独茧纶。
只说泊船无定处,不知携手是何人。
朱黄拣日囚尸鬼,青白临时注脑神。
欲访先生问经诀,世间难得不由身。
作者介绍 罗隐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解释

  • 野鹤

    读音:yě hè

    繁体字:野鶴

    意思:(野鹤,野鹤)
    鹤居林野,性孤高,常喻隐士。
      ▶唐·刘长卿《送方外上人》诗:“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唐·韦应物《赠王侍御》诗:“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

  • 苕溪

    读音:tiáo xī

    繁体字:苕溪

    意思:水名。有二源:出浙江·天目山之南者为东苕,出天目山之北者为西苕。两溪合流,由小梅、大浅两湖口注入太湖。夹岸多苕,秋后花飘水上如飞雪,故名。
      ▶唐·罗隐《寄第五尊师》诗:“苕溪烟月久

  • 因循

    读音:yīn xún

    繁体字:因循

    短语:拖 宕 耽搁 蘑菇 延宕 拖延 迁延

    英语:temporization

    意思:
     1.道家谓顺应自然。
      

  • 烟月

    引用解释

    亦作“烟月”。 1.云雾笼罩的月亮;朦胧的月色。 唐 张九龄 《初发道中赠王司马》诗:“林园事益简,烟月赏恒餘。” 后蜀 鹿虔扆 《临江仙》词之一:“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 宋 秦观 《望海潮·越州怀古》词:“汎五湖烟月, 西子 同游。” 清 孙枝蔚 《坐朱纫芳半舟留题》诗:“烟月每逢歌管处,波澜难到酒壚旁。”

  • 鹤衣

    引用解释

    鹤毛。喻指雪。 宋 张炎 《忆旧游·大都长春宫即旧之太极宫也》词:“尚记得归时,鹤衣散影都是云。” 清 王夫之 《咏雪》之三:“池云压顶团鱼阵,松粉铺翎散鹤衣。”

    读音:hè yī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