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观音观老请赞》 须弥山折箸桃来,眉毛上悬挂恰好。

须弥山折箸桃来,眉毛上悬挂恰好。

意思:须弥山折断筷子桃来,眉毛上悬挂恰好。

出自作者[宋]释妙伦的《观音观老请赞》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哲理吸引了读者。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从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主题聚焦在一种超越二元对立、超越世俗观念的境界,似乎在探讨一种超越佛魔、是非、有无的超脱状态。 “眼无筋,头无脑”是诗中的第一句,给人一种直观而深刻的印象,仿佛在描绘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这里的“眼无筋”可能意味着眼睛不再被世俗的欲望所束缚,而“头无脑”则可能象征着头脑不再被世俗的观念所困扰。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超脱物质世界的状态,使人联想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越。 “是个非个并除,佛兮魔兮俱扫”进一步表达了这种超越是非、佛魔的境界。在这里,“非个”可能指的是一切世俗的判断和分别,而“并除”则可能意味着超越这些分别,达到一种无差别、无分别的状态。这种状态似乎超越了世俗的二元对立,达到了一个超越佛魔、是非的境界。 “须弥山折箸桃来,眉毛上悬挂恰好”这两句诗则更具有象征意义。“须弥山”是佛教传说中的山,象征着无比的威力和崇高。“折箸桃来”可能意味着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力量,或者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而“眉毛上悬挂恰好”则可能象征着一种轻松自如、无拘无束的状态。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诗中主人公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最后,“是谁识他,观音长老”这句诗似乎在表达一种寻求和理解的过程。这里的“观音长老”可能是指一种智慧和洞察力,能够理解和认识到这种超凡脱俗的状态。这句话似乎在询问谁能理解和认识到这种境界,表达了对智慧和理解的渴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一种超凡脱俗、超越佛魔、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表达了对精神自由和智慧的追求。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眼无筋,头无脑。
是个非个并除,佛兮魔兮俱扫。
须弥山折箸桃来,眉毛上悬挂恰好。
是谁识他,观音长老。

关键词解释

  • 须弥山

    引用解释

    1.梵语sumeru的译音。或译为 须弥楼 、 修迷卢 、 苏迷卢 等。有“妙高”、“妙光”、“安明”、“善积”诸义。原为古 印度 神话中的山名,后为佛教所采用,指一个小世界的中心。山顶为 帝释天 所居,山腰为四天王所居。四周有七山八海、四大部洲。《释氏要览·界趣》:“《长阿含》并《起世因本经》等云:四洲地心,即 须弥山 。此山有八山

  • 眉毛

    读音:méi máo

    繁体字:眉毛

    英语:eyebrow

    意思:眼眶上缘的毛。
      ▶《旧唐书•酷吏传下•毛若虚》:“毛若虚,绛州·太平人也。眉毛覆于眼,其性残忍。”
      ▶宋·苏轼《赠黄

  • 悬挂

    读音:xuán guà

    繁体字:懸掛

    短语:

    英语:hang

    意思:(参见悬挂,悬挂)

    近义词: 悬、吊挂、张挂

    <

  • 须弥

    读音:xū mí

    繁体字:須彌

    意思:(须弥,须弥)

     1.见“须弥山”。
     
     2.信佛者泛指山。
      ▶唐·杨炯《梓州惠义寺重阁铭》:“俯观大道,仅如枣叶;下望须弥,裁同芥子。”

  • 恰好

    读音:qià hǎo

    繁体字:恰好

    短语:偏巧 刚 可巧 适 无独有偶 正 赶巧 恰 刚刚 巧 碰巧

    英语:as it turns out

    意思: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