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答夏宪副止庵见赠(二首)》 道在莫须同出处,此心还向止庵求。

道在莫须同出处,此心还向止庵求。

意思:方法在不需要同出处,这心还向止庵要求。

出自作者[明]罗伦的《答夏宪副止庵见赠(二首)》

全文创作背景

罗伦的《答夏宪副止庵见赠(二首)》是在明代创作的。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要与罗伦和夏宪副之间的友情交往有关。夏宪副,名止庵,是罗伦的好友。他们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经常通过诗歌酬唱来表达彼此的情感。在这首诗中,罗伦通过回答夏宪副的赠诗,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慨。同时,结合明代的社会背景和文人交往的习俗,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文人之间以诗会友、抒发情感的文化现象。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高堂明镜万茎秋,屋上西风撼不周。
凿沼且留明月住,买山初为白云谋。
谁呼铁笛先招鹤,自著蓑衣早放牛。
道在莫须同出处,此心还向止庵求。

关键词解释

  • 出处

    读音:chū chù

    繁体字:出處

    英语:provenance

    意思:(出处,出处)
    I

     1.谓出仕和隐退。
       ▶汉·蔡邕《荐皇甫规表》:“修身力行,忠亮阐着,出处

  • 莫须

    读音:mò xū

    繁体字:莫須

    意思:(莫须,莫须)
    毋须;也许。
      ▶唐·杜甫《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得溪字》诗:“莫须惊白鹭,为伴宿青溪。”
      ▶《朱子语类》卷七三:“《中孚》是箇卵象……占法则莫须是见

  • 同出

    引用解释

    1.谓出处相同。《老子》:“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 王弼 注:“同出者,同出於玄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然此与 李庆子 遇狐叟事,大旨相类,不应俗人雅魅,迭见一时,又同出於 山 左。”

    2.谓同父所生。《国语·晋语四》:“同出九人,唯 重耳 在。” 韦昭 注:“同出,同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