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宫词(十二首)》 十二琼楼浸月华,桐花移影上窗纱。

十二琼楼浸月华,桐花移影上窗纱。

意思:十二琼楼越来月华,桐花移影上窗纱。

出自作者[元]杨维桢的《宫词(十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十二琼楼浸月华,桐花移影上窗纱。
檐前不插盐枝竹,卧听金羊引小车。》是一首描绘夜晚景色和生活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月光、桐花、竹子和小车的声音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首句“十二琼楼浸月华”,描绘了月华如练,洒满琼楼的景象。这里的“琼楼”可以理解为华丽的楼阁,而“浸月华”则形象地表达了月光如水,将琼楼浸泡其中的美景。这句诗给人一种宁静、清雅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与月华相伴的仙境之中。 “桐花移影上窗纱”一句,将月光下的桐花投影到窗纱上,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之美。桐花是夜晚的象征,窗纱则是室内与室外的一个分界线,影子的投射使得室内外更加融合,也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檐前不插盐枝竹”这一句,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屋檐前没有插着盐枝的竹子,给人一种自然、朴素的感觉。盐枝竹是乡村常见的景象,而这里却并未出现,进一步强调了这首诗的宁静、和谐的氛围。 “卧听金羊引小车”一句,描绘了作者躺在床上,听着小车经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这里的“卧听”表达了作者对夜晚生活的享受和惬意之情。小车的经过声也增添了夜晚的生动感,使得整个夜晚更加真实和丰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月光、桐花、竹子和车声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悠闲的夜晚氛围。诗中没有过多的情感表达,而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夜晚生活的热爱和享受。这种淡然处之、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也值得人们去思考和借鉴。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十二琼楼浸月华,桐花移影上窗纱。
檐前不插盐枝竹,卧听金羊引小车。
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
杨维桢(1296年-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等。他是元朝末年和明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杨维桢自幼聪颖,其父杨宏对他寄予厚望。他的诗歌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常常描写自然风景和人民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此外,杨维桢还擅长书法和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和花鸟画。他的画作与诗歌一样清新脱俗、自然流畅。

关键词解释

  • 窗纱

    读音:chuāng shā

    繁体字:窗紗

    英语:window screening

    意思:(窗纱,窗纱)
    煳在窗上的纱。
      ▶唐·白居易《三月三日》诗:“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

  • 月华

    读音:yuè huá

    繁体字:月華

    英语:lunar corona

    意思:(月华,月华)

     1.月光,月色。
      ▶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王微<养疾>》:“清阴往来远,月华散

  • 十二

    读音:shí èr

    繁体字:十二

    意思:
     1.十分之二。
      ▶《史记•高祖本纪》:“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
      ▶裴骃集解引苏林曰:“十二,得十中之二。”
     
     

  • 琼楼

    读音:qióng lóu

    繁体字:瓊樓

    意思:(琼楼,琼楼)
    亦作“璚楼”。
     形容华美的建筑物。诗文中有时指仙宫中的楼臺。
      ▶南朝·梁·陆倕《天光寺碑》:“玟陛凌虚,琼楼郁起,可使龙城愧饰,雁塔惭珍。”一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