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绝句六十四首》 始之有作无人见,及至无为众始知。

始之有作无人见,及至无为众始知。

意思:开始的作有没有人看见,等到没有为大家才知道。

出自作者[宋]张伯端的《绝句六十四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始之有作无人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道,岂知有作是根基》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宇宙的理解。 首两句“始之有作无人见,及至无为众始知。”表达了作者对“有作”和“无为”两种状态的看法。这里的“有作”可以理解为人为的、表面的、短暂的行动或努力,“无为”则可以理解为自然的、内在的、永恒的状态。作者认为,起初的“有作”往往被人们忽视或遗忘,而当达到“无为”的状态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它的价值和重要性。这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宇宙的理解,即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往往隐藏在看似平凡、无为的状态中。 接下来的两句“但见无为为要道,岂知有作是根基。”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作者认为,“无为”虽然重要,但不应忽视“有作”的基础作用。没有“有作”,就没有达到“无为”的条件和机会。这里的“根基”可以理解为事物发展的基础和根源,而“要道”则可以理解为最重要的道理或原则。因此,作者认为,“有作”是实现“无为”的必要条件,也是通往“要道”的必经之路。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宇宙的理解,即真正的价值和意义隐藏在平凡、无为的状态中,但这种状态离不开人为的努力和行动。这种理解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个努力和行动的机会,因为它们是通往更高境界的必经之路。同时,也要学会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无为中寻找要道,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始之有作无人见,及至无为众始知。
但见无为为要道,岂知有作是根基。
作者介绍
张伯端(公元983年—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临海(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

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仙逝,飞升前留有《尸解颂》一首:“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通融”。

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北五祖”为: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辅极帝君王重阳)。

关键词解释

  • 及至

    读音:jí zhì

    繁体字:及至

    意思:连词。等到;到了。
      ▶《孟子•滕文公上》:“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弔者大悦。”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各自准备下万言千语,及至相逢,却没一

  • 无为

    读音:wú wéi

    繁体字:無為

    英语:inaction

    意思:(无为,无为)
    I

     1.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应自然,称为“无为”。
       ▶《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无人

    引用解释

    1.没有人才。《左传·文公十三年》:“﹝ 士会 ﹞乃行。 绕朝 赠之以策,曰:‘子无谓 秦 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八:“吾谋未及用,勿谓 秦 无人。”

    2.没有人;没人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王 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良思书》:“足下去后,甚相思想。《

  • 至无

    引用解释

    极虚无。 晋 裴頠 《崇有论》:“夫至无者,无以能生。” 前蜀 杜光庭 《白可球明真斋赞老君词》:“伏闻道本至无,化分妙有,功包覆燾,恩普幽明。”

    读音:zhì wú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