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楞严大师》 曾听三摩义,居常梦晓钟。

曾听三摩义,居常梦晓钟。

意思:曾听三摩义,在日常生活中晓钟。

出自作者[宋]文同的《寄楞严大师》

全文赏析

这首诗《锦官城里寺,一室若云峰》是一首对锦官城内寺院优美环境的生动描绘。诗中通过对寺院内景的细致刻画,展现了寺院内清幽、宁静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环境的喜爱和向往。 首联“水缩秋吟鼎,霜低夜讲松”,诗人通过巧妙地运用对仗,将寺院内秋天的景象和夜晚讲经的场景描绘得生动形象。其中,“水缩秋吟鼎”描绘了寺院内秋天的景象,水缩则形容秋水清澈见底,仿佛秋水缩成了一鼎,给人以清幽之感;“霜低夜讲松”则描绘了夜晚讲经的场景,霜低则形象地描绘了霜降后夜晚的清凉,而松声则增添了寺院的宁静氛围。 颔联“住斋尘入钵,出定藓生筇”,进一步描绘了寺院内的日常生活。住斋时,尘土不会进入钵中,表现出寺院内环境的洁净;而出定后,寺院内长满了藓藓的竹杖,表现出寺院的静谧和岁月静好的生活状态。 颈联“曾听三摩义,居常梦晓钟”,诗人通过回忆自己在寺院内听闻佛法、听到清晨钟声的生活场景,进一步表达了对寺院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三摩义即佛教中的三摩提,是修行的重要阶段;而晓钟则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开始,也象征着生活的继续。 整首诗通过对寺院内景的描绘,展现了寺院内清幽、宁静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环境的喜爱和向往。诗人通过对寺院生活的生动描绘,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这也是诗人所向往的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通过对寺院内景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寺院内清幽、宁静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环境的喜爱和向往。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这也是诗人所向往的生活方式。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锦官城里寺,一室若云峰。
水缩秋吟鼎,霜低夜讲松。
住斋尘入钵,出定藓生筇。
曾听三摩义,居常梦晓钟。
作者介绍 文同简介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关键词解释

  • 晓钟

    读音:xiǎo zhōng

    繁体字:曉鍾

    意思:(晓钟,晓钟)
    报晓的钟声。
      ▶唐·沈佺期《和中书侍郎杨再思春夜宿直》:“千庐宵驾合,五夜晓钟稀。”
      ▶明·梁辰鱼《四时花•怀金陵旧知》套曲:“月沉西,门

  • 三摩

    读音:sān mó

    繁体字:三摩

    意思:
     1.三昧。
      ▶金王良臣《牧牛图》诗:“三摩不受一尘侵,本分功夫日念深。”详“三昧”。
     
     2.奥妙。
      ▶明·张煌言《梅岑山居诗引》:“诗家格

  • 义居

    读音:yì jū

    繁体字:義居

    意思:(义居,义居)
    旧指孝义之家世代同居。
      ▶宋·范正敏《遯斋闲览•人事》:“姑苏·冯氏兄弟三人,其季娶妇逾年,辄风其夫分异。夫怒诟曰:‘吾家义居三世矣,汝欲败吾素业耶?’妇乃不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