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意思:如果说琴上有弹琴的声音,放在匣子里为什么不叫?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题沈君琴》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它以琴为引,阐述了声音与物质、与人的关系。诗中以琴为喻,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深奥的问题:声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首先看第一句,“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这里诗人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琴能够自主发声,那么它放在匣中就不会有声音。这里,诗人是在强调声音是由物质之外的因素产生的。
再看第二句,“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於君指上听?”这里诗人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设,如果声音是由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何不能直接在指头上听到声音呢?这里诗人是在强调声音是由人的行为产生的,是人的动作、触碰等行为引发的。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它以琴为载体,通过假设的方式,阐述了声音的来源和本质。它告诉我们,声音并非自然产生,而是由人的行为、动作引发的。这种理解不仅是对声音的深入理解,也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深入理解。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哲理,适合儿童和成人阅读。它以琴为引,通过简单的比喻和假设,引导读者思考声音的本质和来源,有助于培养读者的思考能力和对世界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它以琴为载体,通过简单的比喻和假设,阐述了声音的来源和本质,引导读者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它的语言简洁明了,适合儿童和成人阅读,有助于培养读者的思考能力和对世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