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题沈君琴》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於君指上听?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它以琴为引,阐述了声音与物质、与人的关系。诗中以琴为喻,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深奥的问题:声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首先看第一句,“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这里诗人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琴能够自主发声,那么它放在匣中就不会有声音。这里,诗人是在强调声音是由物质之外的因素产生的。 再看第二句,“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於君指上听?”这里诗人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设,如果声音是由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何不能直接在指头上听到声音呢?这里诗人是在强调声音是由人的行为产生的,是人的动作、触碰等行为引发的。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它以琴为载体,通过假设的方式,阐述了声音的来源和本质。它告诉我们,声音并非自然产生,而是由人的行为、动作引发的。这种理解不仅是对声音的深入理解,也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深入理解。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哲理,适合儿童和成人阅读。它以琴为引,通过简单的比喻和假设,引导读者思考声音的本质和来源,有助于培养读者的思考能力和对世界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它以琴为载体,通过简单的比喻和假设,阐述了声音的来源和本质,引导读者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它的语言简洁明了,适合儿童和成人阅读,有助于培养读者的思考能力和对世界的理解。
诗词关键字: 琴声 指头 放在
相关诗词
  • 1
    [宋]
    闻说当年送沈君,一城攀卧尽沾巾。
    续貂虽不亲传授,也解规随继后尘。
  • 2
    [元]
    <辶也<辶里沙堤接画桥,东风杨柳暗长条。
    莺随玉笛声偏巧,马受金羁气益骄。
    舞榭歌台临道路,佛宫仙馆入云霄。
    西湖春色年年好,底事诗翁叹寂寥。
  • 3
    [宋]
    昔来高邮居,我始得朱子。
    从容谈笑间,已足见奇伟。
    行寻城阴田,坐钓渠下沚。
    归来同食眠,左右皆图史。
    入视尔诸幼,欢言亦多祉。
    当时独张倩,远在庐山趾。
    沈君未言昏,名已习吾耳。
    安知十年来,乖隔非愿始。
    相逢辄念远,悲吒多於喜。
    今兹岂人力,所念皆聚此。
    诸甥昔未有,满眼秀而美。
    低徊吾亲侧,亦足慰劳止。
    嗟予迫时恩,一传日千里。
    尔舟亦已戒,五两翩然起。
    萧萧东南县,望尔何时已。
    空知梦为鱼,逆上西江水。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