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秋夜僧舍闻猿》 影摇云外树,声褭月中秋。

影摇云外树,声褭月中秋。

意思:影摇说外树,声音褭月中秋节。

出自作者[唐]崔涂的《秋夜僧舍闻猿》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猿猴的哀鸣为主线,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禅院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感慨。 首联“哀猿听未休,禅景夜方幽”中,诗人以猿猴的哀鸣声贯穿全诗,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猿猴的哀鸣声在夜晚的禅院中回荡,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哀愁。禅景夜方幽,则描绘了禅院在夜色中的宁静和幽深,与猿猴的哀鸣形成鲜明的对比。 颔联“暂得同僧静,那能免客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无奈。虽然暂时能够与僧人一同静坐,但内心的愁苦却无法避免。这一联通过描绘诗人与僧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颈联“影摇云外树,声褭月中秋”则描绘了深秋夜晚的景象。猿猴的哀鸣声在云外树影中摇曳,在中秋的月色中显得更加凄凉。这一联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凄美而悲凉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愁苦情感。 尾联“曾向巴江宿,当时泪亦流”则回忆了诗人曾经在巴江宿夜的情景,那时也流下了眼泪。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迷茫,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 整首诗以猿猴的哀鸣声为主线,通过描绘深秋夜晚的禅院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对比、视觉和听觉的结合等,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哀猿听未休,禅景夜方幽。
暂得同僧静,那能免客愁。
影摇云外树,声褭月中秋。
曾向巴江宿,当时泪亦流。
作者介绍 皎然简介
崔涂[唐](约公元887年前后在世),字礼山,善音律,尤善长笛,唐朝江南人,今浙江桐庐、建德一带,唐末诗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八八年前后在世。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全唐诗》存其诗1卷。他写的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除夜有怀》。

关键词解释

  • 中秋

    读音:zhōng qiū

    繁体字:中秋

    英语:(N) Mid-Autumn Festival

    意思:I
    指农历八月十五日。亦称“中秋节”。
       ▶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之七:“中秋三五

  • 云外

    读音:yún wài

    繁体字:雲外

    意思:(云外,云外)

     1.指高空。
      ▶隋·李播《天象赋》:“动则飞跃于云外,止则盘萦于汉·沂。”
      ▶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三摺:“龙鳞般云外飘,鹅毛般江上

  • 树声

    读音:shù shēng

    繁体字:樹聲

    意思:(树声,树声)
    树立名声。
      ▶南朝·宋·鲍照《河清颂》:“樵夫议道,渔父濯缨。臣照作颂,铺德树声。”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励德树声,莫不师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