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读仲闵诗卷,因成长句》 独怜紫竹堂前月,清夜娟娟照客愁。

独怜紫竹堂前月,清夜娟娟照客愁。

意思:只有可怜紫竹林堂前一个月,深夜非常秀丽照客愁。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读仲闵诗卷,因成长句》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农民在秋收时的喜悦和忧虑,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农耕生活的理解和同情。 首联“喜见西风吹麦秋,年年为逭老农忧。”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西风吹过麦田,农民们因此欢喜,因为这意味着丰收的季节到来。然而,他们也年年因为避税而忧虑。这一联将农民的喜悦和忧虑两种情绪并列,展示了农民生活的复杂性。 颔联“沾涂手足经年种,荐载珠玑一倍收。”进一步描绘了农民的辛勤劳动。他们年复一年地耕种,手足沾满了泥土,终于换来了一倍的收获。这里的“一倍”二字,既体现了农民劳动的回报,也暗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往往被剥削。 颈联“壮齿君能亲稼穑,异时我亦困耡耰。”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农耕生活的理解和同情。他赞美那些能够亲自耕种的人,同时也表示自己将来也会陷入困境,需要耕耘生活。 尾联“独怜紫竹堂前月,清夜娟娟照客愁。”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忧虑。他独自在紫竹堂前,望着清夜的月光,思绪万千。月光美丽却冷清,照在他的身上,使他感到更加孤独。 整首诗以秋收为背景,深入探讨了农民的喜悦和忧虑,诗人的理解和同情,以及他自身的孤独和忧虑。诗人的描绘生动而细腻,情感真挚,使人对农民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喜见西风吹麦秋,年年为逭老农忧。
沾涂手足经年种,荐载珠玑一倍收。
壮齿君能亲稼穑,异时我亦困耡耰。
独怜紫竹堂前月,清夜娟娟照客愁。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娟娟

    读音:juān juān

    繁体字:娟娟

    英语:beautiful; graceful

    意思:
     1.姿态柔美貌。
      ▶唐·杜甫《寄韩谏议注》诗:“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 紫竹

    读音:zǐ zhú

    繁体字:紫竹

    英语:black bamboo

    意思:竹的一种。亦名黑竹。茎成长后为紫黑色,故称。可制笙、竽、箫、管、手杖、几架等。见《说郛》卷六六引《续竹谱》。
    -------

  • 前月

    读音:qián yuè

    繁体字:前月

    英语:[经] preceding month

    意思:上个月。
      ▶唐·白居易《自问行何迟》诗:“前月发京口,今辰次淮涯。”
      ▶《儒林外史》第十二

  • 独怜

    读音:dú lián

    繁体字:獨憐

    意思:(独怜,独怜)

     1.特别喜爱;特别哀怜。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金·元好问《赠答刘御史云卿》诗之一:“

  • 堂前

    读音:táng qián

    繁体字:堂前

    意思:
     1.正房前面。
      ▶汉·无名氏《艷歌行》:“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唐·杜甫

  • 客愁

    读音:kè chóu

    繁体字:客愁

    意思:行旅怀乡的愁思。
      ▶唐·戴叔伦《暮春感怀诗》:“杜宇声声唤客愁,故国何处此登楼。”
      ▶宋·戴复古《秋夜旅中》诗:“旅食思乡味,砧声起客愁。”
      ▶金·元好问《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