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弘治宫词六首》 莫嫌宫监希恩赏,玉辇何曾更一来。

莫嫌宫监希恩赏,玉辇何曾更一来。

意思:莫嫌宫监希恩赏,玉辇何曾换一个来。

出自作者[明]王世贞的《弘治宫词六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禁苑先朝红药台,御筵亲为两宫开。莫嫌宫监希恩赏,玉辇何曾更一来》是一首对历史场景的生动描绘,通过对禁苑红药台旧事的重现,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皇家盛况的怀念和对当今政治状况的不满。 首句“禁苑先朝红药台”中,诗人以禁苑中的红药台为引子,引出对往昔历史的回忆。禁苑是皇家园林,红药台则可能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可能是曾经盛产红药(一种名贵的草药)的台阁,也可能是诗人借以隐喻宫廷中的某个重要事件或人物。 “御筵亲为两宫开”描绘了皇家宴会的盛大场面,皇帝亲自为两宫(父王母后)开启筵席,表现出皇家尊崇与荣耀。然而,“御筵”二字也暗示了宫廷内部的权力争斗,暗含了诗人对当今政治状况的忧虑。 “莫嫌宫监希恩赏”一句,诗人通过反讽的手法,表达了对那些只求恩赏、不关心国家大事的宫监们的失望。他们只是希求皇帝的恩赏,却对国家的真正需要视而不见,这正是诗人所批评和批判的。 最后,“玉辇何曾更一来”一句,诗人以强烈的反问句结束全诗,表达了对当今政治状况的不满和失望。玉辇是皇家专用的交通工具,象征着皇家的权威和尊严,然而诗人却以“何曾更一来”来暗示当今宫廷的冷落和没落,与往昔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场景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皇家盛况的怀念和对当今政治状况的不满。诗人通过反讽和强烈的对比,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禁苑先朝红药台,御筵亲为两宫开。
莫嫌宫监希恩赏,玉辇何曾更一来。
作者介绍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yǎn)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先后任职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时期历任湖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

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李攀龙故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艺苑卮言》、《觚不觚录》等。

关键词解释

  • 希恩

    引用解释

    希冀恩宠。《旧唐书·裴行俭传赞》:“ 天后 预政之时,刑峻如壑,多以諛佞希恩。” 宋 王君玉 《国老谈苑》卷一:“朕自临大宝,閲是表多矣,非祈泽宗族,则希恩子孙,未有如 锡 生死以国家为虑而儆戒於朕。”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减场解元》:“諡议为礼部掌行,当日何以不言?不过希恩于己,嫁祸于人。”

    读音

  • 何曾

    读音:hé zēng

    繁体字:何曾

    英语:did ever

    意思:
     1.为何,何故。
      ▶《孟子•公孙丑上》:“尔何曾比予于管仲?”赵岐注:“何曾,犹何乃也。”
      ▶宋玉《九

  • 一来

    读音:yī lái

    繁体字:一來

    意思:(一来,一来)

     1.来一趟。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楚将平,诸侯将和,楚王是故昧于一来。”
      ▶唐·白居易《赠昙禅师》诗:“五年不入慈恩寺,今

  • 宫监

    读音:gōng jiān

    繁体字:宮監

    意思:(宫监,宫监)

     1.即太监。
      ▶唐·王建《宫词》之八六:“未戴柘枝花帽子,两行宫监在帘前。”
      ▶《前汉书平话》卷中:“太后转身,起令宫监,暗将到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