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九月一日过孟十二仓曹、十四主簿兄弟》 藜杖侵寒露,蓬门启曙烟。

藜杖侵寒露,蓬门启曙烟。

意思:藜杖侵寒露,蓬门启亮烟。

出自作者[唐]杜甫的《九月一日过孟十二仓曹、十四主簿兄弟》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清晨的景色中行走,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首句“藜杖侵寒露,蓬门启曙烟”描绘了作者在清晨的露水下,拄着藜杖,穿过清晨的雾气,打开蓬门,迎接新的一天。这两句诗以生动的视觉描写,展现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坚韧的精神。 “力稀经树歇,老困拨书眠”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年老体衰,精力不支,经过长时间的阅读和思考后,感到疲惫困倦,于是拿起书来翻阅,不知不觉间就睡着了。这两句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的生活状态和心态,表现出他的豁达和从容。 “秋觉追随尽,来因孝友偏”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重视和追求。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视,也表现出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清谈见滋味,尔辈可忘年”两句诗则表达了作者对清谈之风的看法和对年轻人的期望。他认为清谈是人生的滋味之一,而年轻人则是未来的希望。这两句诗表现出作者的豁达和乐观,也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清晨的景色中行走,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它表现了作者坚韧、豁达、从容、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也表现出他对家庭伦理道德和未来的期望。这首诗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篇,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藜杖侵寒露,蓬门启曙烟。
力稀经树歇,老困拨书眠。
秋觉追随尽,来因孝友偏。
清谈见滋味,尔辈可忘年。
作者介绍 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关键词解释

  • 启曙

    读音:qǐ shǔ

    繁体字:啓曙

    意思:(启曙,启曙)
    犹破晓。
      ▶明·罗万象《夕发》诗:“启曙闻清磬,审风开早船。”

    解释:1.犹破晓。

  • 蓬门

    读音:péng mén

    繁体字:蓬門

    英语:houses of the poor

    意思:(蓬门,蓬门)
    以蓬草为门。指贫寒之家。
      ▶《宋书•袁顗传》:“纡金拖玉,改观蓬门。”

  • 寒露

    解释

    寒露 Hánlù

    [Cold Dew (17th solar term)]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0月8日或9日

    引用解释

    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十月八日或九日。《逸周书

  • 藜杖

    读音:lí zhàng

    繁体字:藜杖

    英语:a pigweed staff

    意思: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质轻而坚实。
      ▶《晋书•山涛传》:“魏帝尝赐景帝春服,帝以赐涛,又以母老,并赐藜杖一枚。”

  • 门启

    读音:mén qǐ

    繁体字:門啓

    意思:(门启,门启)
    旧时士人相拜谒所用的帖。
      ▶宋·李光宪《北梦琐言》卷九:“大中年,薛保逊为举场头角,人皆体傚,方作门状,洎后仍以所怀,列于启事,随启诣公相门,号为门状、门启,

  • 曙烟

    读音:shǔ yān

    繁体字:曙煙

    意思:(曙烟,曙烟)
    拂晓时的烟霭。
      ▶唐·刘希夷《洛中晴月送殷四入关》诗:“微云一点曙烟起,南陌憧憧遍行子。”
      ▶五代·齐己《盆池》诗:“平稳承天泽,依微泛曙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