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赋得听边鸿》 为问昭君月下听,何如苏武雪中闻?

为问昭君月下听,何如苏武雪中闻?

意思:为问昭君月下听,为什么像苏武雪中听到?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赋得听边鸿》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边塞情调的诗,通过对塞鸿被风吹起这一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和故人境况的关心。 首句“惊风吹起塞鸿群,半拂平沙半入云”中,诗人以惊急的狂风比喻当时紧张的局势,象征着战争的威胁。塞鸿被风吹起,如同战场的战士们被形势所驱使,无法自主。而“半拂平沙半入云”则描绘了塞鸿群飞的状态,既有在平沙上的疾飞,又有在云霄中的飞翔,象征着战士们既有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勇,又有在紧急局势中无所畏惧的豪情。 第二句“为问昭君月下听,何如苏武雪中闻”则是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借以表达诗人对故人的关切。这里,诗人将昭君和苏武的形象进行对比,昭君月下听曲,显得孤独而凄清,而苏武雪中闻笳,却有同伴们的陪伴。诗人以此表达对那些在动荡时局中无法自主、孤独无助的人们的同情和关切。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通过对塞鸿被风吹起这一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和故人境况的关心,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诗人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将现实与历史相结合,使得诗歌既有现实感,又有历史纵深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富有边塞气息、关切时局、同情弱者的优秀诗篇。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惊风吹起塞鸿群,半拂平沙半入云。
为问昭君月下听,何如苏武雪中闻?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苏武

    读音:sū wǔ

    词语解释

    ⒈  西汉使臣。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公元前100年任中郎将,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贵族对他多方威胁诱降,均遭拒绝。后被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地区牧羊。他坚持十九年不肯屈服。前81年,匈奴与汉和好,遂被释放,终于返回长安。

  • 昭君

    读音:zhāo jūn

    繁体字:昭君

    意思: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省)人,名嫱,字昭君·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元帝宫人。
      ▶竟宁元年,匈奴·唿韩邪单于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以结和亲,她自请

  • 月下

    读音:yuè xià

    繁体字:月下

    意思:
     1.月光之下。
      ▶南朝·梁武帝《七夕》诗:“白露月下团,秋风枝上鲜。”
      ▶前蜀·韦庄《捣练篇》:“临风缥缈叠秋雪,月下丁冬擣寒玉。”
      ▶宋·文同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