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大水二首》 洚水应垂儆,高穹岂不仁。

洚水应垂儆,高穹岂不仁。

意思:洚水警应下垂,高高隆起难道不。

出自作者[宋]黄公度的《大水二首》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有深度的诗,通过描绘自然灾害和人民受灾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深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 首句“洚水应垂儆,高穹岂不仁”中,“洚水”指的是泛滥成灾的大水,诗人用“应垂儆”表达了灾害的严重性和警示作用。“高穹”则是指高悬的天空,诗人用“岂不仁”表达了对天空的质疑,是否对人间疾苦视而不见。 “发陈遵故事,执咎定何人”两句,诗人借用了陈遵的故事来表达对灾害成因的追问。陈遵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名士,他曾经因为得罪了皇帝而被贬谪。诗人以此表达了对那些执咎的人的质问,他们是否应该为这场灾难负责。 “岸落溪容改,山摧土色新”两句描绘了灾害后的场景,大水退去,河岸上落下了溪水的痕迹,山丘被摧毁,露出了新的土壤。诗人通过描绘这些场景,表达了对人民受灾的深深同情。 最后,“伤心问耆旧,谁与吊斯民”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受灾人民的深深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愤慨。诗人询问那些年长的人,谁能来救助这些受灾的人民。这既是对现实的质问,也是对未来的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灾害和人民受灾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深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诗中充满了对受灾人民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是一首非常有深度的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洚水应垂儆,高穹岂不仁。
发陈遵故事,执咎定何人。
岸落溪容改,山摧土色新。
伤心问耆旧,谁与吊斯民。
作者介绍
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八年进士第一,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后被秦桧诬陷,罢归。除秘书省正字,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十九年,差通判肇庆府,摄知南恩州。桧死复起,仕至尚书考功员外郎兼金部员外郎,卒年四十八,著有《知稼翁集》十一卷,《知稼翁词》一卷。

关键词解释

  • 岂不

    读音:qǐ bù

    繁体字:豈不

    英语:(adv) certainly; definitely

    详细释义:难道不、怎么不。表示反诘的语气。诗经?卫风?竹竿:『岂不尔思,远莫致之。』左传?庄

  • 洚水

    读音:jiàng shuǐ

    繁体字:洚水

    英语:floodwater

    意思:洪水。
      ▶《孟子•滕文公下》:“《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
      ▶宋·王安石《送裴如晦宰吴江

  • 不仁

    读音:bù rén

    繁体字:不仁

    短语:麻木不仁 木 麻 发麻 麻木 麻痹

    英语:numb

    意思:
     1.无仁厚之德;残暴。
      ▶《易•繫辞下》:“小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