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游凤栖寺》 地灵人不老,山好凤曾栖。

地灵人不老,山好凤曾栖。

意思:地灵人不老,山好凤曾经栖息。

出自作者[宋]陈尧佐的《游凤栖寺》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禅居者的生活环境和自然景色的美丽。 首句“十里水烟迷”,描绘了水边的景象,十里水烟弥漫,给人一种朦胧、神秘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梦境中。 “禅居偶杖藜”则描绘了禅居者的生活状态,他们偶然地拄着手杖走过水边,或许是在散步,或许是在思考,或许是在观察周围的环境。 “地灵人不老”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赞美,他认为这里的地形非常灵秀,人居住在这里可以长寿不老。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山好凤曾栖”一句,则描绘了山上的风景优美,凤凰曾经栖息在这里。这句话既表达了对山景的赞美,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敬畏。 “暑气消将盖,苔痕长欲齐”两句,描绘了夏季的景象,暑气逐渐消散,苔藓生长得很快,几乎要覆盖整个地面。这句话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最后一句“松间何所得,泉石两三题”,表达了作者对松间泉石的喜爱,他在这里得到了宁静和愉悦,于是写下了两三首诗来赞美它们。这句话也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赞美。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富有表现力,通过描绘禅居者的生活环境和自然景色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赞美,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十里水烟迷,禅居偶杖藜。
地灵人不老,山好凤曾栖。
暑气消将盖,苔痕长欲齐。
松间何所得,泉石两三题。
作者介绍
陈尧佐(963年—1044年10月26日),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人。北宋大臣、水利专家、书法家、诗人,左谏议大夫陈省华次子、枢密使陈尧叟之弟、天雄军节度使陈尧咨之兄。

端拱元年(988年),陈尧佐进士及第,授魏县、中牟县尉。咸平初年,任潮州通判。历官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陈尧佐去世,年八十二。追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

陈尧佐在水利上颇有成就:为防钱塘潮,他提出了“下薪实土法”;为堵黄河在滑州缺口,他发明了“木尤杀水法”;他在汾水两岸筑堤植柳防洪,成为长期造福人民的“柳溪”。陈尧佐也工于书法,喜欢写特大的隶书字。因其书法点画肥重,人称“堆墨书”。著有《潮阳编》、《野庐编》、《遣兴集》、《愚邱集》等。

关键词解释

  • 地灵

    读音:dì líng

    繁体字:地靈

    英语:kobold

    意思:(地灵,地灵)

     1.土地山川的灵秀之气。
      ▶《韩诗外传》卷八:“惟凤为能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

  • 老山

    读音:lǎo shān

    繁体字:老山

    意思:深山。陕北民歌《刘志丹》:“十月里,天气寒,杨猴小队伍下了山,断的个老百姓钻老山,咱们的红军到来了,人人都喜欢。”
      ▶骆宾基《山区收购站》:“看看我们老山林子的‘电气化’到什么程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