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偈颂七十八首》 二乘困堕於空无,众生执迷於分别。

二乘困堕於空无,众生执迷於分别。

意思:两辆困堕于空无,众生执迷于分别。

出自作者[宋]释正觉的《偈颂七十八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一种深邃的哲学思想,以及对修行的向往和追求。以下是对这首诗歌的赏析: 首句“道绵绵兮用也不勤”和“道绵绵兮寂也不灭”提出了“道”的概念,它既绵延不断,又无所不在,既运动不息,又静止不灭。这种表述展示了道的无穷无尽和超越了动静、生灭的对立统一特性。 接着,“二乘困堕於空无,众生执迷於分别”描绘了众生在修行过程中的困境,即二乘(声闻乘、缘觉乘)修行者陷入了空无的境地,而普通众生则沉迷于分别之心,难以超脱。 然后,“菩萨区区於进修,诸佛唠唠於演说”描绘了菩萨不断修行,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面貌,以及诸佛以演说教化众生的形象。 “一句子妙出三乘,一念閒功超万劫”强调了修行的成果,即一句妙语可以超越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境界,一念之间的功夫可以超越万劫的时间。 接着,“水月茫茫兮舟棹闲,雪云冉冉兮路岐绝”描绘了修行的艰难和孤独,就像水月茫茫中的孤舟,雪云冉冉中的歧路,让人感到无助和迷茫。 最后,“明明灵灵兮唯己自知,大辩若讷兮大巧若拙”提出了修行的真谛,即修行的成果是明明灵灵的,但只有自己才能感知;真正的辩才是沉默的,真正的巧匠看起来像是笨拙的。这表达了修行者需要内敛、含蓄,以朴素、自然的态度去追求真理。 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道”的描述、众生修行的困境、菩萨和诸佛的修行成果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修行的真谛和价值,表达了作者对修行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道绵绵兮用也不勤,道绵绵兮寂也不灭。
二乘困堕於空无,众生执迷於分别。
菩萨区区於进修,诸佛唠唠於演说。
一句子妙出三乘,一念閒功超万劫。
水月茫茫兮舟棹闲,雪云冉冉兮路岐绝。
明明灵灵兮唯己自知,大辩若讷兮大巧若拙。

关键词解释

  • 执迷

    引用解释

    1.固执不悟。《旧唐书·王世充传》:“四海之内,皆奉正朔,惟公执迷,独阻声教。”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一折:“我员外好是执迷也,将亲兄弟教他另住,受着饥寒,今日上坟也不等他一等。”《封神演义》第九四回:“吾今奉天征讨而诛独夫,公何得尚执迷如此,以逆天时哉!” 孙中山 《民报周年纪念演说词》:“如果 满 人始终执迷,仍然把持政权,

  • 众生

    读音:zhòng shēng

    繁体字:眾生

    短语:万众 民众 群众 大众 公众

    英语:mouse and man

    意思:(众生,众生)

     1.泛指人和一

  • 分别

    读音:fēn bié

    繁体字:分別

    短语:分开 解手 诀别

    英语:separate

    意思:(分别,分别)

     1.区别;分辨。
      ▶《荀子•王制》:

  • 二乘

    读音:èr chéng

    繁体字:二乘

    意思:I
    佛教语。一般。包括声闻乘与缘觉乘。
       ▶南朝·梁·沈约《内典序》:“义隐三藏之外,事非二乘所窥。”
       ▶《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

  • 生执

    读音:shēng zhí

    繁体字:生執

    意思:(生执,生执)
    生时所做的事。
      ▶《荀子•礼论》:“始卒,沐浴鬠体饭唅,像生执也。”
      ▶杨倞注:“像生执,谓像生时所执持之事。”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