袄庙火焚氛更恶,鲛人珠尽泪犹多。
意思:袄庙火烧氛更坏,鲛人珠都泪还多。
出自作者[清]黄遵宪的《羊城感赋六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写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首句“慷慨争挥壮士戈”,描绘了壮士们挥舞戈矛的豪情壮志,展现了他们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洗兵竟欲挽天河”,表达了诗人对扫除战争创伤,实现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这里的“洗兵”源自《诗经·大雅·皇矣》中的“皇(即禹)汤(商汤)洗兵,戎禹之行”,意为清除战争,实现和平。而“挽天河”则是指将天河中的水引来洗兵,形象地表达了洗去战争创伤,实现和平生活的愿望。
“苦烦父老通邛笮,难禁奸民教尉佗。”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一方面,诗人担心当地的老百姓为了国家的安宁,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去打通与边远地区的交通,这让他们感到痛苦和烦恼。另一方面,诗人也担心有些奸民教唆民众作乱,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袄庙火焚氛更恶,鲛人珠尽泪犹多。”这两句诗描绘了当时社会现实的另一面,即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其中,“袄庙火”指的是战乱中焚烧的庙宇,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氛更恶”则表达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恶劣氛围。“鲛人珠尽泪犹多”则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遭受战争创伤的同情和哀叹。
最后,“纷纷和战都非策,聚铁虽坚奈错何!”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政策的反思。诗人认为战争和和平都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而要真正解决社会问题,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然而,即使有坚固的铁器,如果使用不当,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里用“聚铁虽坚奈错何”来形象地表达了这个意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描绘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