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嘉陵江》 嘉陵江水向西流,乱石惊滩夜未休。

嘉陵江水向西流,乱石惊滩夜未休。

意思:嘉陵江水向西流,乱石滩晚上没有休息惊。

出自作者[明]杨慎的《嘉陵江》

全文赏析

这首诗《嘉陵江水向西流》是一首描绘嘉陵江美景和历史文化的优美诗篇。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首先,诗的开头“嘉陵江水向西流,乱石惊滩夜未休”描绘了嘉陵江的壮丽景色和其独特的自然特点。嘉陵江是中国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四川盆地,水流湍急,乱石惊涛,景色壮美。诗人用“向西流”来形容江水的流向,生动地描绘出江水的流向和地势特点,同时也暗示了嘉陵江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其次,“乱石惊滩夜未休”一句,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江滩,展现了嘉陵江的宁静与神秘。在夜色中,江水依然不停地流淌,石头和滩涂发出惊心动魄的声音,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接着,“岩畔苍藤悬日月,崖边瑶草记春秋。”这句诗描绘了嘉陵江边的自然风光,山岩上长满了苍老的藤蔓,悬崖边开着美丽的瑶草,这些自然景观记录着时间的流逝,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板居未变先秦俗”一句,诗人通过描绘居住方式的变化,展现了嘉陵江畔人民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这里的居民虽然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他们仍然保留着先秦时期的风俗习惯,体现了历史传承的重要性。 最后,“刳木犹疑太古舟”和“三十六程知远近”两句诗,诗人通过描绘船只和行程,展现了嘉陵江的交通状况和地理特点。刳木是指船只的制作,诗人用“犹疑太古舟”来形容船只的制作水平之高,暗示了这里曾经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而“三十六程知远近”则表明嘉陵江的行程长且复杂,但也正因如此,这里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整首诗通过对嘉陵江美景和历史文化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仰。同时,这首诗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历史、传承文化、保护环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意象丰富、寓意深远,读来令人回味无穷。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和历史韵味的嘉陵江世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嘉陵江水向西流,乱石惊滩夜未休。
岩畔苍藤悬日月,崖边瑶草记春秋。
板居未变先秦俗,刳木犹疑太古舟。
三十六程知远近,试凭高处望刀州。
作者介绍 杜审言简介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杨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复为翰林修撰,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

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他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关键词解释

  • 江水

    读音:jiāng shuǐ

    繁体字:江水

    英语:river

    意思:即长江。
      ▶《淮南子•墬形训》:“何谓六水?曰河水、赤水、辽水、黑水、江水、淮水。”
      ▶高诱注:“江水出岷山。”<

  • 流乱

    读音:liú luàn

    繁体字:流亂

    意思:(流乱,流乱)

     1.犹散乱。
      ▶《初学记》卷二八引汉·枚乘《柳赋》:“漠漠庭阶,白日迟迟。于嗟细柳,流乱轻丝。”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