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夜渡湘水(一作崔国辅诗)》 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

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

意思:同行时相问,浔阳城何处边。

出自作者[唐]孟浩然的《夜渡湘水(一作崔国辅诗)》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诗,它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上旅途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旅途艰辛的感慨。 首句“客舟贪利涉,暗里渡湘川。”描绘了诗人乘船渡湘川的情景。诗人似乎是在急切地想要通过这段旅程,可能因为时间紧迫或者有重要的目的在心中。然而,他没有意识到的是,这次看似轻松的旅程,其实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这两句描绘了湘川两岸的景色,空气中弥漫着芳香的杜鹃花的香气,不时还能听到采莲的歌声。这些细节描绘出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乡村景象,与前一句的紧张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这里进一步描绘了渡湘川的情景,船夫把火投到岸边照亮河流,渔夫则在潭上过夜。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江上渡口的日常生活,给人一种亲切而真实的感觉。 “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他有时会和他的旅伴交谈,询问他们是否知道浔阳的具体位置。这可能暗示着他对目的地浔阳的期待和未知,也可能表达了他的孤独和迷茫。 整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江上旅途的艰辛和美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知的迷茫。这种情感通过诗人的描述和细节描绘得以传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心情和感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客舟贪利涉,暗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
作者介绍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关键词解释

  • 浔阳

    读音:xún yáng

    繁体字:潯陽

    意思:(浔阳,浔阳)
    江名。
      ▶长江流经江西省·九江市北的一段。
      ▶唐·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索索。”
      ▶明·李梦阳《浮江》诗:

  • 何处

    读音:hé chǔ

    繁体字:何處

    英语:where

    意思:(何处,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
      ▶《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唐·王昌龄《梁苑》诗:“万乘

  • 行侣

    读音:xíng lǚ

    繁体字:行侶

    意思:(行侣,行侣)
    出行的伴侣。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五:“晋·太元末,湘东姚祖为郡吏,经衡山,望巖下有数年少并执笔作书。
      ▶祖谓是行侣休息,乃枉道过之。未

  • 时相

    引用解释

    当朝宰相。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上顾问:‘此人合众论否?’时相对曰:‘ 易 ( 李易 )乃 扬州 州学学正,必合众论。’”《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后来 东坡 为吟诗触犯了时相,连遭謫贬。”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丙丁龟鉴有所本》:“书成上之,忤时相意,詔下府狱。”

    读音:shí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