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识他,观音长老。
意思:是谁认识他,观音长老。
出自作者[宋]释妙伦的《观音观老请赞》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哲理吸引了读者。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从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主题聚焦在一种超越二元对立、超越世俗观念的境界,似乎在探讨一种超越佛魔、是非、有无的超脱状态。
“眼无筋,头无脑”是诗中的第一句,给人一种直观而深刻的印象,仿佛在描绘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这里的“眼无筋”可能意味着眼睛不再被世俗的欲望所束缚,而“头无脑”则可能象征着头脑不再被世俗的观念所困扰。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超脱物质世界的状态,使人联想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越。
“是个非个并除,佛兮魔兮俱扫”进一步表达了这种超越是非、佛魔的境界。在这里,“非个”可能指的是一切世俗的判断和分别,而“并除”则可能意味着超越这些分别,达到一种无差别、无分别的状态。这种状态似乎超越了世俗的二元对立,达到了一个超越佛魔、是非的境界。
“须弥山折箸桃来,眉毛上悬挂恰好”这两句诗则更具有象征意义。“须弥山”是佛教传说中的山,象征着无比的威力和崇高。“折箸桃来”可能意味着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力量,或者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而“眉毛上悬挂恰好”则可能象征着一种轻松自如、无拘无束的状态。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诗中主人公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最后,“是谁识他,观音长老”这句诗似乎在表达一种寻求和理解的过程。这里的“观音长老”可能是指一种智慧和洞察力,能够理解和认识到这种超凡脱俗的状态。这句话似乎在询问谁能理解和认识到这种境界,表达了对智慧和理解的渴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一种超凡脱俗、超越佛魔、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表达了对精神自由和智慧的追求。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