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答雍熙光老颂》 岂知剑外雍熙老,收得黄巢折剑头。

岂知剑外雍熙老,收得黄巢折剑头。

意思:怎么知道剑外雍熙老,收得黄巢折剑头。

出自作者[宋]黄庭坚的《答雍熙光老颂》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独弄参军无鼓笛,右军池里泛渔舟。岂知剑外雍熙老,收得黄巢折剑头》。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描述了作者在某个宁静的环境中独自演奏笛子,乘着小船在右军池中漫游,并表达了对剑外一位雍熙老人的敬佩之情。此外,诗中也暗示了作者从黄巢的折剑中得到了某种启示或教训。 首句“独弄参军无鼓笛”,描绘了作者独自在弹奏参军戏的场景,但没有鼓和笛的伴奏。参军戏是古代的一种戏剧形式,通常有两名演员演出。此处没有鼓乐伴奏,只有笛声独奏,进一步营造出一种宁静、清雅的氛围。 次句“右军池里泛渔舟”则将视线转向右军池,这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场景。右军池可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池塘,与王羲之(字右军)有关。在这里泛舟,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也暗示了他对文化历史的思考。 第三句“岂知剑外雍熙老”是一个转折,表达了作者对剑外一位雍熙老人的敬佩之情。剑外指的是剑阁以南的蜀地,雍熙老人的身份和背景没有在诗中详细说明,但可以推测他是一位有智慧、有德行的长者。 最后一句“收得黄巢折剑头”是全诗的高潮和主题。黄巢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农民起义军领袖,曾与唐朝政府进行过激烈的斗争。此处,“收得黄巢折剑头”的含义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表达了对黄巢起义的反思和敬仰;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雍熙老人从折剑中得到教训的敬佩之情。折剑通常被视为一种象征,代表了失败和教训。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宁静的环境、演奏参军戏、泛舟右军池、对剑外雍熙老人的敬佩以及对黄巢折剑的反思等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文化历史、智慧德行以及教训的敬仰和思考。同时,诗中也暗示了作者从黄巢的折剑中得到了某种启示或教训,这可能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指引。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独弄参军无鼓笛,右军池里泛渔舟。
岂知剑外雍熙老,收得黄巢折剑头。
作者介绍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关键词解释

  • 雍熙

    读音:yōng xī

    繁体字:雍熙

    意思:谓和乐昇平。
      ▶《文选•张衡<东京赋>》:“百姓同于饶衍,上下共其雍熙。”
      ▶薛综注:“言富饶是同,上下咸悦,故能雍和而广也。”
      ▶前蜀·贯休《阳春曲》:“

  • 收得

    读音:shōu de

    繁体字:收得

    意思:
     1.捕获。
      ▶《后汉书•公孙瓒传》:“﹝瓒﹞收得生口七万余人。”
     
     2.取得。
      ▶唐·曹邺《寄阳朔友人》诗:“我到月中收得种,为君移向故

  • 剑外

    读音:jiàn wài

    繁体字:劍外

    意思:(剑外,剑外)

     1.指四川·剑阁以南地区。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宋·王铚《补侍儿小名录》:“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