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中有关仁政的句子您提到的是“仁政”而不是“仁”,所以我觉得更能够说明问题的不是《论语》那些关于“仁”的论述,而是不为人注意的一句话,“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战争是残酷的,但越是残酷的事情,越能体现善恶.不论让人从事何种行动,都应当对参加行动的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这不仅关系行动的成败,而且关系参加行动人员的安全,战争这种残酷的行动,自己关系参加人员性命的事情就更加是这样.如果让没有受过专门教育培训的人员直接上战场,胜负自不必说,参战人员可怕都得白白送死.而孔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提及战争胜负,而关心的是作战人员的生命安全,充分体现出孔子推行仁政的思想.。 二、关于仁政的句子●古者为政,爱人为大(礼记) ●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汉·桓宽)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 ●以仁服人,何人不服(清·吴敬梓) ●仁足以使民不忍欺,智足以使民不能欺,政足以使民不敢欺(宋·王安石) ●凡政皆务以利民(宋史) ●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宋·苏辙)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 ●仁风所感,虎狼出境 ●不仰仗刀剑,而仰仗人民的信赖(蒙森) ●苛政猛于虎(论语) ●用残忍的手段玩弄权术是暴政(菲得洛斯) ●在暴君统治下,自由被言论毁灭,人们只有保持沉默,才能得 到象征性的自由(卢梭) ●法律一失效,暴政会开始(威·皮特) ●我还发现,在暴政的国度里,既无美德,也无欢乐(华兹华斯) ●无论哪种类型的强权政治,必然唤起反抗(门德尔松)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三、《孟子》中关于“仁政”“和”的名句,至少5句 (请写好分类) 急关于仁政: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5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关于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四、关于孟子仁政的名言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是战国时期的邹国人,出生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马鞍山下的凫村(凫村1960年划归曲阜市)。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约在祖辈时迁于邹。三岁时,他父亲孟孙激去逝,全靠母亲仉氏教养。史书中记有孟母三迁教子、断机喻学的佳话。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15岁左右,他入学读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上承孔子、子思之学。 孟子学成后居邹为士,收徒讲学。门生中著名者就有18人,公孙丑、万章等都是他的高足弟子。当时诸侯混战、七雄争霸,孟子便怀着实行“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游说诸侯。约44岁时,他率领弟子,首次出游齐国,50岁时出游滕国,然后返邹。不久又拜访了代理任国(今济宁)国政的季子;接着由任到梁(魏)见梁惠王,55岁左右,由梁再次到齐国。据历史记载,孟子游说诸侯时名气很大,“凡出行,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他曾在二次游说齐国期间在齐做客卿数年,并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但由于当时“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因而,对于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齐)宣王不能用”,“梁惠王不果其言”,其它各国也都未采纳。到公元前308年,孟子已年高65岁,其政治抱负仍然没有实现,只好停止自己20多年的游说生涯,象孔子晚年那样,退居邹国,从事教学与著述。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言,作《孟子》七篇,以诏来世。”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应在《孟子》一书中。“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重民轻君”是他“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在哲学上,孟子是一个性善论和唯心主义者,继承孔子的天命论,把人分为“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要求人们依“天命”行事,并提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这一唯心史观。 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认为“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 孟子还十分注意人格修养,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孟子大约活到84岁,他去逝之后,安葬在邹国境内(今邹城市城东北约12公里)的四基山西麓。 宋代以后,封建帝王不断赐予孟子封号,北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被追封为“邹国公”,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孟子被尊封为仅次于“至圣”孔子的“亚圣”。同时,还建造了占地66亩的孟庙。 孟子是邹城市在中国历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孟子》一书早已被中国学者和外国传教士介绍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文明的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