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孔明先生借东风的诗句

1.孔明借东风的下一句

巧用天时 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借东风」故事。

曹操进攻荆州的时候,刘备孙权两家结成了抗曹联盟。孙权大将周瑜十分嫉妒刘备军师诸葛亮的才能,想把他置于死地。

他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若误期造不出便以军法从事。诸葛亮巧妙地利用长江的大雾,在夜里用数十只绑满稻草人的船只在曹营前击鼓呐喊。

曹军用箭射击,结果全都射在稻草人身上,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便得箭十多万支。 诸葛亮又与周瑜共同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

但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用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的曹兵,反而会烧到自己。周瑜为东风之事闷闷不乐,病倒在床上。

诸葛亮知道后,给周瑜开了个「药方」,周瑜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欲破曹兵,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承认自己的心事被诸葛亮猜中,便问诸葛亮有何办法。诸葛亮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

实际上诸葛亮自己并不会“借”风,但他通晓天文地理,通过勘察地态和生物的变化,早已经推算出十一月二十甲子日有东南风,因此自己到七星坛上装模作样地比划了几下。到了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当天,果然刮起了东南风。

周瑜更觉得诸葛亮不可留,便派人赶到七星坛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会有这一手,事先离开了七星坛,回自己的根据地夏口去了。

临走还给周瑜留下这样的话:「望周都督好好利用此风大破曹兵,诸葛亮暂回夏口,异日再容相见。」周瑜只得作罢。

《越光宝盒》却说周瑜立于山顶,观望良久,忽然望后而倒,口吐鲜血,不省人事。左右救回帐中。

诸将皆来动问,尽皆愕然相顾曰:“江北百万之众,虎踞鲸吞。不争都督如此,倘曹兵一至,如之奈何?”慌忙差人申报吴侯,一面求医调治。

古却说鲁肃见周瑜卧病,心中忧闷,来见孔明,言周瑜卒病之事。孔明曰:“公以为何如?”肃曰:“此乃曹操之福,江东之祸也。”

孔明笑曰:“公瑾之病,亮亦能医。”肃曰:“诚如此,则国家万幸!”即请孔明同去看病。

肃先入见周瑜。瑜以被蒙头而卧。

肃曰:“都督病势若何?”周瑜曰:“心腹搅痛,时复昏迷。”肃曰:“曾服何药饵?”瑜曰:“心中呕逆,药不能下。”

肃曰:“适来去望孔明,言能医都督之病。现在帐外,烦来医治,何如?”瑜命请入,教左右扶起,坐于床上。

孔明曰:“连日不晤君颜,何期贵体不安!”瑜曰:“人有旦夕祸福,岂能自保?”孔明笑曰:“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瑜闻失色,乃作呻吟之声。孔明曰:“都督心中似觉烦积否?”瑜曰:“然,”孔明曰:“必须用良药以解之。”

瑜曰:“已服良药,全然无效。”孔明曰:“须先理其气;气若顺,则呼吸之间,自然痊可。”

瑜料孔明必知其意,乃以言挑之曰:“欲得顺气,当服何药?”孔明笑曰:“亮有一方,便教都督气顺。”瑜曰:“愿先生赐教。”

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写毕,递与周瑜曰:“此都督病源也。”

瑜见了大惊,暗思:“孔明真神人也!早已知我心事!只索以实情告之。”乃笑曰:“先生已知我病源,将用何药治之?事在危急,望即赐教。”

孔明曰:“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都督若要东南风时,可于南屏山建一台,名曰七星坛:高九尺,作三层,用一百二十人,手执旗幡围绕。

亮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助都督用兵,何如?”瑜曰:“休道三日三夜,只一夜大风,大事可成矣。只是事在目前,不可迟缓。”

孔明曰:“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风息,如何?”瑜闻言大喜,矍然而起。便传令差五百精壮军士,往南屏山筑坛;拨一百二十人,执旗守坛,听候使令。

主 孔明辞别出帐,与鲁肃上马,来南屏山相度地势,令军士取东南方赤土筑坛。方圆二十四丈,每一层高三尺,共是九尺。

下一层插二十八宿旗:东方七面青旗,按角、亢、氏、房、心、尾、箕,布苍龙之形;北方七面皂旗,按斗、牛、女、虚、危、室、壁,作玄武之势;西方七面白旗,按奎、娄、胃、昴、毕、觜、参,踞白虎之威;南方七面红旗,按井、鬼、柳、星、张、翼、轸,成朱雀之状。第二层周围黄旗六十四面,按六十四卦,分八位而立。

上一层用四人,各人戴束发冠,穿皂罗袍,凤衣博带,朱履方裾。前左立一人,手执长竿,竿尖上用鸡羽为葆。

以招风信;前右立一人,手执长竿,竿上系七星号带,以表风色;后左立一人,捧宝剑;后右立一人,捧香炉。坛下二十四人,各持旌旗、宝盖、大戟、长戈、黄钺、白旄、朱幡、皂纛,环绕四面。

古 孔明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到坛前。分付鲁肃曰:“子敬自往军中相助公瑾调兵。

倘亮所祈无应,不可有怪。”鲁肃别去。

孔明嘱付守坛将士:“不许擅离方位。不许交头接耳。

不许失口乱言。不许失惊打怪。

如违令者斩!”众皆领命。孔明缓步登坛,观瞻方位已定,焚香于炉,注水于盂,仰天暗祝。

下坛入帐中少歇,令军士更替吃饭。孔明一日上坛三次,下坛三次。

却并不见有东南风。且说。

2.关于诸葛亮借东风

正史之中根本就没有借东风一说,这些都是《三国演义》作者杜撰的。

火烧赤壁和诸葛亮的关系其实不大,赤壁之战的主帅实际上是周瑜。关于风向的问题,史书中也没有明确记载。

《三国志。吴书。

周瑜传》 之中的原文是:“盖(黄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这里只说当时风势很大,并没说到风向的问题。

《三国志。蜀书。

诸葛亮传》之中对赤壁之战的记载只有诸葛亮说服孙权出兵的一段。对于之后的战事无任何记载。

因此,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应该不是最主要的。舌战群儒,借东风都是虚构的小说情节。

《三国演义》只是以三国历史为基础的小说,里面大部分的事都经过夸张等写作手法的润色,不能当真的。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周瑜,陆逊,郭嘉等很多谋士的才智都不逊于诸葛亮,根本没有《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这么大的差距。

从赤壁这个地方的气候来看,赤壁市11月初风向多变,一般是是外刮东风,上午刮东北风,下午变为南风,而赤壁之战在凌晨进行,刮东风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应该不存在风向的问题,这个和诸葛亮应该是毫无关系的。

3.孔明借东风的故事

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借东风」故事。

在曹操进攻荆州的时候,刘备孙权两家结成了抗曹联盟。孙权大将周瑜十分嫉妒刘备军师诸葛亮的才能,想把他置于死地。

他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若误期造不出便以军法从事。诸葛亮巧妙地利用长江的大雾,在夜里用数十只绑满稻草人的船只在曹营前击鼓呐喊。

曹军用箭射击,结果全都射在稻草人身上,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便得箭十多万支。 诸葛亮又与周瑜共同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

但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用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的曹兵,反而会烧到自己。周瑜为东风之事闷闷不乐,病倒在床上。

诸葛亮知道后,给周瑜开了个「药方」,周瑜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欲破曹兵,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承认自己的心事被诸葛亮猜中,便问诸葛亮有何办法。诸葛亮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

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更觉得诸葛亮不可留,便派人赶到七星坛去杀诸葛亮。

然而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会有这一手,事先离开了七星坛,回自己的根据地夏口去了。临走还给周瑜留下这样的话:「望周都督好好利用此风大破曹兵,诸葛亮暂回夏口,异日再容相见。

」周瑜只得作罢。 三国演义本段内容 却说周瑜立于山顶,观望良久,忽然望后而倒,口吐鲜血,不省人事。

左右救回帐中。诸将皆来动问,尽皆愕然相顾曰:“江北百万之众,虎踞鲸吞。

不争都督如此,倘曹兵一至,如之奈何?”慌忙差人申报吴侯,一面求医调治。古 却说鲁肃见周瑜卧病,心中忧闷,来见孔明,言周瑜卒病之事。

孔明曰:“公以为何如?”肃曰:“此乃曹操之福,江东之祸也。”孔明笑曰:“公瑾之病,亮亦能医。”

肃曰:“诚如此,则国家万幸!”即请孔明同去看病。肃先入见周瑜。

瑜以被蒙头而卧。肃曰:“都督病势若何?”周瑜曰:“心腹搅痛,时复昏迷。”

肃曰:“曾服何药饵?”瑜曰:“心中呕逆,药不能下。”肃曰:“适来去望孔明,言能医都督之病。

现在帐外,烦来医治,何如?”瑜命请入,教左右扶起,坐于床上。孔明曰:“连日不晤君颜,何期贵体不安!”瑜曰:“人有旦夕祸福,岂能自保?”孔明笑曰:“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瑜闻失色,乃作呻吟之声。

孔明曰:“都督心中似觉烦积否?”瑜曰:“然,”孔明曰:“必须用凉药以解之。”瑜曰:“已服凉药,全然无效。”

孔明曰:“须先理其气;气若顺,则呼吸之间,自然痊可。”瑜料孔明必知其意,乃以言挑之曰:“欲得顺气,当服何药?”孔明笑曰:“亮有一方,便教都督气顺。”

瑜曰:“愿先生赐教。”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写毕,递与周瑜曰:“此都督病源也。”瑜见了大惊,暗思:“孔明真神人也!早已知我心事!只索以实情告之。”

乃笑曰:“先生已知我病源,将用何药治之?事在危急,望即赐教。”孔明曰:“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

都督若要东南风时,可于南屏山建一台,名曰七星坛:高九尺,作三层,用一百二十人,手执旗幡围绕。亮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助都督用兵,何如?”瑜曰:“休道三日三夜,只一夜大风,大事可成矣。

只是事在目前,不可迟缓。”孔明曰:“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风息,如何?”瑜闻言大喜,矍然而起。

便传令差五百精壮军士,往南屏山筑坛;拨一百二十人,执旗守坛,听候使令。主 孔明辞别出帐,与鲁肃上马,来南屏山相度地势,令军士取东南方赤土筑坛。

方圆二十四丈,每一层高三尺,共是九尺。下一层插二十八宿旗:东方七面青旗,按角、亢、氏、房、心、尾、箕,布苍龙之形;北方七面皂旗,按斗、牛、女、虚、危、室、壁,作玄武之势;西方七面白旗,按奎、娄、胃、昴、毕、觜、参,踞白虎之威;南方七面红旗,按井、鬼、柳、星、张、翼、轸,成朱雀之状。

第二层周围黄旗六十四面,按六十四卦,分八位而立。上一层用四人,各人戴束发冠,穿皂罗袍,凤衣博带,朱履方裾。

前左立一人,手执长竿,竿尖上用鸡羽为葆。以招风信;前右立一人,手执长竿,竿上系七星号带,以表风色;后左立一人,捧宝剑;后右立一人,捧香炉。

坛下二十四人,各持旌旗、宝盖、大戟、长戈、黄钺、白旄、朱幡、皂纛,环绕四面。古 孔明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到坛前。

分付鲁肃曰:“子敬自往军中相助公瑾调兵。倘亮所祈无应,不可有怪。”

鲁肃别去。孔明嘱付守坛将士:“不许擅离方位。

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失口乱言。

不许失惊打怪。如违令者斩!”众皆领命。

孔明缓步登坛,观瞻方位已定,焚香于炉,注水于盂,仰天暗祝。下坛入帐中少歇,令军士更替吃饭。

孔明一日上坛三次,下坛三次。却并不见有东南风。

且说周瑜请程普、鲁肃一班军官,在帐中伺候,只等东南风起,便调兵出;一面关报孙权接应。黄盖已自准备火船二十只,船头密布大钉;船内装载芦苇干柴,灌以鱼油,上铺硫黄、焰硝引火之物,各。

4.孔明借东风

小时候看过一个童话寓言,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意义,即人成功需要三个因素:勤劳,智慧,机遇。

诸葛亮的成功就是如此,当然诸葛亮这种旷世奇才运用智力可以省去勤劳,但却少不了运气,就拿他的草船借箭来说,如果发生意外的话…… 结局1:草船上的草人中了很多箭,约有十万余支,但是仔细一数,只有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结果周瑜依军法处斩了诸葛亮。

结局2:船行到曹营附近,曹军射以乱箭,箭极多,插满船身的一面,于是诸葛亮把船身掉一下,船即失去平衡,翻船了,箭,船,舵手,鼓手,孔明,鲁肃皆入江喂鱼。 结局3:曹军乱箭齐发,草船无甚护甲,结果(可以想象一下《英雄》里秦军攻城时,秦军劲弩乱箭射穿墙瓦的情景)箭是借到了,可舵手,鼓手,孔明,子敬一干人等俱成刺猬.且有的箭射穿草船地板,漏水,船沉了,亦入江喂鱼(鱼们条件改善,吃起了关东煮) 。

结局4:船行到曹营附近,曹军射以乱箭,箭极多,插满船身的一面,诸葛亮及时掉转船身,箭插满船身的另一面.令军士大喊“谢谢曹丞相赠箭”雾散,曹军发现后追击,孔明船队负重太多,来不及逃走,皆被为曹军俘获。 结局5:船行到曹营附近,曹军以火箭射之,火箭遇草兵立即引起大火,同时又使草船在大雾中显得分外明显(就像雾天汽车开灯一样),曹军纷纷继续瞄准火船射箭。

结局6:船行到曹营附近,突然看见曹军推来了数十台投石机…… 结局7:话说诸葛亮和鲁肃率领船队借着大雾来到曹营附近,下令擂鼓呐喊,谁知曹营也同样擂鼓呐喊,而且声音居然比诸葛亮他们还大,诸葛亮心虚,下令船队放箭,结果天亮雾散后诸葛亮无奈返航时候非但没有借到一枝箭,反而赔了数万支,背后还传来曹操士兵的齐声高喊:“谢谢孔明先生箭!”。回到军营,周瑜大怒,将诸葛斩首。

结局8:诸葛亮和鲁肃率船队来到曹营附近,擂鼓呐喊,却半天不见曹营有回音,诸葛怒,下令全力呐喊,仍不见回音,诸葛大怒,下令不全力喊者斩,士兵害怕,都喊破了嗓子。但曹营居然还是没动静。

天亮后才发现原来因为天黑雾大,船队走错了方向,开到了荒郊野外。诸葛晕倒。

结局9:曹操听到水寨外的杀喊声心中冷笑:“就东吴这几万人马也敢前来挑战?”当即下令全军出击。诸葛和鲁肃见势不妙,掉头逃跑,好容易借着天黑雾大逃脱了曹操军的追赶,不想曹操军不肯善罢甘休,顺势来到周瑜水寨前叫骂,周瑜不知就里心中害怕,下令调拨所有弓箭手到江边射击,好容易将曹军射退,倒把东吴的箭支射了个精光。

诸葛听说知道不妙,也不回东吴军营,直接逃回夏口去了。 结局10:草船借箭完美成功,诸葛借得10余万支箭,周瑜虽然为没有除掉诸葛而遗憾,却也不得不佩服。

第二天还是个大雾天,诸葛正和周瑜鲁肃在营中饮酒作乐,却听到水寨外曹军擂鼓呐喊声,诸葛冷笑道:“曹贼上次吃了我草船借箭的亏,这次也想如法炮制,可我这么聪明,怎么会上他的当?”下令全军不予理会,所有弓箭手不得射箭……天色大亮后才发现原来曹军是玩真的,东吴军营已被占领。只见曹操理直气壮的来到诸葛跟前伸出右手:“孔明先生,你是不是把昨天借我的箭还给我呀?”。

5.孔明借东风比喻什么

是歇后语——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这句歇后语来源于《三国演义》第49回。

周瑜定了破曹之计,准备采用火攻,谁知万率俱备,只欠东风,见天时不利,于是急得病倒了。诸葛孔明便去看望周瑜。孔明精通天文,测定这几天会有东南风起,却故意说他学过法术,有呼风唤雨的本领。周瑜听后,立即传令,在南屏山筑起一座七星坛。孔明披头散发,赤着双脚,身上穿件道士用的法衣,上了七星坛,开始作法借风。周瑜坐在大帐内,不时向帐外旗杆望去,还是西北风。将近三更时分,周瑜拉着鲁肃跑出帐去,见所有旗帜向西北方飘动,果然起了东南风。这就是孔明借东风的故事。这句歇后语比喻善于掌握和运用有利时机。

望采纳 谢谢

6.诸葛亮借东风的文言文

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晚上,月明星稀,曹操在战船上横槊赋诗,踌躇满志。升帐谓众谋士曰:“若非天命助吾,安得凤雏妙计。铁索连舟,果然渡江如履平地。”程翌曰:“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操大笑曰:“程仲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荀攸曰:“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矣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提备矣!”可见曹操对天时、地利是做了充分考虑的。

周瑜利用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起初认为用火攻不存在问题,但当他站在南岸山顶上观看曹营水寨,忽然狂风大作,江中波涛拍岸,一阵风过,刮起旗角于周瑜脸上拂过,使他猛然醒悟:此季节只有西风、北风,没有南风、东风,怎么能用火攻呢?于是突然望后一倒,

口吐鲜血,不省人事。从此卧病在床,着实发起愁来。

诸葛亮前去探望,屏退左右,密书十六个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写毕,递与周瑜曰:“此都督病源也。”瑜见了大惊,暗思孔明真神人也,早巳知我心事,只得以实情告之。乃笑曰:“先生已知我病源,将用何药治之?事在危急,望即赐教。”孔明曰:“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八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都督若要东南风时,可于南屏山建一台,名曰七星坛。高九丈,作三层,用一百二十人,手执旗幡围绕。亮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只一夜大风,大事可成矣!只是事在目前,不可迟缓。”孔明曰:“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风息如何?”

瑜闻言大喜,翻然而起。便传令差五百精壮军士,往南屏山筑坛,拔一百二十人执旗守坛,听候使令。

孔明于是在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斋戒,身被道衣,跣足散发,上到坛上开始作法祭风。孔明一日上坛三次,下坛三次,却并不见有东南风。是日看到近夜,天色睛明,微风不动。一直到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周瑜出帐看时,旗带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待东南风大起之后,诸葛亮早已下坛来到江边,乘赵云前来接应的小船,离开周瑜营寨,回刘备所在夏口去了。

7.古代诸葛亮的借东风的作文400

诸葛亮借东风:在我们看来,那年冬天发生的东南风,却无疑是诸葛亮借来的。

想想看,曹操自西北而来,席卷荆襄,气焰何其汹汹!东吴才俊,向震失色,意志何其沮丧!刘备逃在夏口,朝夕不保,情势何其危急!时值寒冬,西北风肆虐,对于东吴的人民和苦难中的刘备而言,曹操何尝不是一股凌厉的西北风,令人不寒而栗?若非诸葛亮借来东南风,怎么可能挽救危局,赢来赤壁之战的胜利? 当诸葛亮向刘备请命求救于孙权的时候,事实上已经开始实施他筹借东风的计划。从“舌战群儒”到“智激孙权”,从“草船借箭”到“七星坛祭风”,最后直到发生赤壁之战,都应该看作诸葛亮筹借东风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固然精彩,但出场的群儒之中,没有一个人的传记提及此事,因此可以断定是小说家虚构的伪历史。我却以为,当诸葛亮来到柴桑,面对东吴群儒力主降曹的言论,自然少不了激烈的舌战。

出场的群儒未必是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畯、程德枢等人,所描述的言论和场景也可能有合理化虚构,但其中的历史真实性不可以被轻易否定。尤其是那场舌战所辩论的问题,颇是耐人寻味。

张昭的问题是:“我听说刘备向来有复兴汉室之志,而先生亦有管仲、乐毅之才,怎么会有长坂坡之败,以至于亡命夏口,几无容身之地呢?”诸葛亮回答说:“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并不知情,值此危机关头,又不忍心乘机夺取刘琮的基业,故而南走当阳。又有十几万难民追随,刘备不忍离弃,至有长坂坡之败。

虽败如此,犹见刘备之大仁大义也。况胜负乃兵家常事,当年高皇帝也曾屡次败于项羽,却在垓下一战成功,如今岂可因一时之败而论英雄呢?” 虞翻又问:“曹操以猛将千员、雄兵百万,席卷荆襄,虎视江南。

而刘备兵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早晚生死难料,难道不害怕吗?”诸葛亮回答说:“曹操虽有百万之雄,实则是乌合之众,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可怕。刘备虽然只有几千士兵,却依然无畏于曹操的人多势众,如今退守夏口,不过是等待时机罢了。

东吴兵精粮足,又有长江之险,难道你还会因为害怕曹操而力主投降,甚至于不顾天下人耻笑吗?”薛综评论时事,说:“汉朝传世至今,天数将尽。如今天下三分,曹操已占其二,人皆有畏惧归顺之心。

刘备不识时务,偏要与曹操做对,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耶?” 诸葛亮听了,义正词严地回答说:“我们都是汉朝的臣民,热爱国家是我们做人的本分。而今,你不寻思如何报效国家,一面在这里发表亡国论,一面试图趋炎附势于逆贼曹操。

像你这样不忠不孝的小人,不值得我跟你说话!”又有程德枢大声说道:“诸葛先生虽然说得漂亮,却未必有什么真才实学。如此一味地卖弄口舌,就不怕天下有学问的儒者笑话吗?”诸葛亮回答说:“儒者有君子小人之别。

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必不笑话于我。小人之儒,有如扬雄,屈身为王莽门下走狗,虽以文章名世,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在曹操看来,刘备与东吴既然不臣,则与草寇无异。

曹操挟有天子,以大汉丞相的名义,率领王者之师,征讨刘备与东吴,其势犹如离弦之箭也。谁想刘备与东吴针锋相对,指责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岂非“以曹操之箭,攻曹操之军”耶!草船借箭,大约是说诸葛亮善于顺势而为,借力使力,一方面建立孙刘联军在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一方面形成对曹操以牙还牙的攻击力量。

唐朝王周有《赤壁怀古》一诗云:“帐前斫案决大计,赤壁火船烧战旗。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说的就是此中的奥秘。

而“七星坛祭风”,很可能是临战前一种祭拜天地的仪式,或者是激励士气的一种方式。当曹操大兵压境,人皆以为必败之时,诸葛亮以他大无畏的勇气和智慧,激励了东吴将士们的斗志。

令人闻风丧胆的西北风,顿时转换成了大义凛然的东南风。所以我说,在那样危急的历史关头,东南风其实象征着一种被正义所鼓舞的勇气,以及一种敢于以弱敌强的力量。

战争的局势在发生逆转,天气也在发生逆转,意识界的东南风与自然界的东南风会合在一起,最终决定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里,原来隐藏着这么一段真实的历史。

所谓东南风,既是历史,也是对历史的虚构。而正是这种对历史的虚构,让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开放出了寓言似的芬芳。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