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诗歌中的描写手法~~~诗歌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庞杂的概念,为便于大家区分、识记、判断,我把它分为五大版块: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方式、除描写手法和抒情方式外的其它表现手法、结构艺术。 以下是诗歌中常见的几种描写手法。一、细节描写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出肃杀的清秋。 大多具有生命力的作品都有精到的细节描写,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节是文学写作的出发点,或者说是文学写作的触发点。,因细节描写具有见微知著的效果,鲜明的艺术形象和它总是分不开的,长篇大论的小说二、白描手法(与工笔相对)1、概念: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诗歌中的白描多为人物白描和景物白描。 人物白描又以描写外貌和描写动作为主。于直白平淡中寄寓含蓄深情,这正是白描的魅力所在。 2、“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A、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处纯用白描,直陈三儿形象,此三子呼之欲出,情状非常生动。 农家以劳作为根本,故常人如以此为标准,小儿实是"无赖",但辛弃疾又坦言"最喜"小儿"无赖",迥异常人。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B、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传神。(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须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省俭,又传神。) 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 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C、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所用语言要省俭、概括、传神。)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白描,有别于细描。 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 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总之,白描手法就是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鲁迅先生曾把这种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高考怎么考?——还没找到资料三、动静结合王安石曾集诗两句,组成对联,上联是“风定花犹落”,下联是“鸟鸣山更幽”。风息声静,然而花儿还在悄然落下;鸟鸣有声,深山却更显幽静。 王安石深谙前辈诗句中动静结合手法的意趣。动静结合是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对事物特征做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互相映衬,形成一种情趣。在运用时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动静手法大致有下列具体情形:四、虚实结合(另一资料见黄皮书18页,更好。) 1、导入有一首《军港之夜》的歌是这么唱的: “年轻的水兵,睡梦中露出甜蜜的微笑” ,有人对此提出责难――“都睡觉却了,那谁来守卫军港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艺术不可也不可能太“实”,否则就呆板了。 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宋徽宗出了《深山藏古寺》一题来考画师,令他满意的只有一幅。 画中画了跳珠溅玉的泉水,旁边有一位老态龙钟的和尚在打水。这个故事说明:只有虚实结合,才会有美感。 2、什么是虚和实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 2.诗歌的描写手法有哪些亲爱的楼主,很高兴为你解答,以下为我的答案 1、烘托、衬托 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衬托是两方面的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映衬。 2、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事物都是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 3、渲染 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4、虚实结合 此外还有白描、细节、以小见大、以少总多、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远近结合、观察角度变化等描写手法。 具体请见 /blog/static/437477952011111481356852/ 望采纳,O(∩_∩)O~ 3.诗词的描写方法有哪些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也是化静为动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柳永《雨霖铃》想象别后之景。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4.诗歌的描写手法有哪些亲爱的楼主,很高兴为你解答,以下为我的答案1、烘托、衬托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衬托是两方面的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映衬。2、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对比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事物都是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3、渲染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4、虚实结合此外还有白描、细节、以小见大、以少总多、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远近结合、观察角度变化等描写手法。具体请见/blog/static/437477952011111481356852/望采纳,O(∩_∩)O~。 5.古诗的描写方法古诗的描写方法: 1、正面,也叫直接描写:白描、渲染、细节描写、动静结合。 2、侧面,也叫间接描写:烘托、衬托、虚实结合。 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 描写就是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人物描写: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 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 6.古代诗歌鉴赏中的描写手法有哪些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3、声与色的结合(绘形绘色)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4、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 5、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7.小学语文句子的描写手法有哪些小学语文句子的描写手法有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环境描写等。 1.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2.动作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动作,生产劳动时的动作,文娱体育中的动作,军事活动时的动作,无所不可。 3.神态描写,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 4.心理描写,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 5.外貌描写, 对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 6.环境描写,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