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登鹳雀楼》这首诗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内容,特点,值得赞赏王之涣 (688~742),字季凌,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徙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寄情山水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 曾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人有唱和,早年精于诗文,乐工多引为歌词,名动一时。擅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的最为著名,是盛唐边塞诗人之一。 唐诗赏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就是唐代诗人王之焕的五言绝句,质朴自然,明白如话,廖廖二十个字,不但为我们勾划了鹳雀楼前辽阔壮观的景色,也为后人留下了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警世名言。 太阳沿着山峰下落,谁人不见,黄河东流大海,哪个不知,可是诗人在写景致的时候,并没有搜肠刮肚地寻找优美瑰丽的形容词,偏偏以这人们司空见惯的景象,用洗炼的文字把人们带如一个阔大的天地;登高远望,山嶂叠翠,碧空如洗,白云不动,一轮夕阳掩进山后,还微露脸庞,似向人们告别,一个'依'和'尽',传神的写出了夕阳渐渐隐退还没退完的动态,仿佛还带着太阳的余温。 尔后目光一转,一条奔流的黄河滚滚东去,诗人的思绪也随着黄河一起,经过千万里蜿蜒奔波,冲出神州大地,泻进烟波皓淼的大海,。 仅仅十个字,诗人就开辟了如此壮观的景色,如此开阔的意境,真可谓传神之笔,令人拍案叫绝。 。 然而,诗人并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这里,笔锋一抖,别开生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引领翘望更远的地方,但所处高度有限,只见青山黄河而已,要看到千里之外,需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到那时,这眼前的黄河青山一定会变的近在咫尺,我们还将饱揽更加辽阔的奇境险胜,置身于更加雄伟壮丽的大千世界之中。 诗人这种写景外之景,扬诗外之意的精神抱负,多么积极可贵,以至于让人们世代传颂,鼓舞着人们永不满足,永不骄傲,向着更高的目标更大的成绩去奋斗和进取。 万千自然中,是一样的草木泥土,可是在建筑大师的手中,就能盖起美妙绝伦的亭台楼阁,语言文字,就象自然中的泥土一样,诗人信手拈来,匠心独运,天,日,山,水涌进视野,高昂的情绪引人向上,,朴素无华的二十个字,不但景色如画,活灵活现,而且对仗工整,严谨流畅,。 一首五言小诗产生如此魅力,我们不能不佩服诗人囊括景色,驾驭文字的能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登鹳雀楼》的诗眼在一“穷”字上。 “穷”,“穷尽”的意思。作者好像站在极高之处,俯瞰世界,平视,则见日没西山,一片残阳余晖;俯视,则见黄河回折入海,一曲奔腾乐章。 但,平视,则有山之障目;俯视,则海为尽头。如果能极目千里远,看到山的那边、海的那边,就要再登高一步,好一副男儿胸襟!末尾两句,也被人们作为一种追求崇高的精神世界的象征。 2.搜用粤语谐音念唐诗登鹳雀楼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1、杳杳:深远貌。 2、荷:负。 译文 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 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 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 独自归向青山最深重。 赏析 这首小,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