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鹧鸪天的诗句

1.【鹧鸪天的古寺是什么鹧鸪天的古诗词是什么】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那时他正在家中闲居. 一个老英雄,由于朝廷对外坚持投降政策,只落得投闲置散,避世隐居,心情的矛盾苦闷当然可以想见.忽然有人在他跟前慷慨激昂地大谈功名事业,这位老英雄禁不住又慨叹又有点好笑了.想起自己当年何尝不是如此满腔热血,以为天下事情容易得很,哪里知道并非如此呢! 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投入山东忠义军耿京幕下任掌书记.那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这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宋金两军战于江淮之间.明年春,辛弃疾奉表归宋,目的是使忠义军与南宋政府取得正式联系.不料他完成任务北还时,在海州就听说叛徒张安国已暗杀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立即带了五十余骑,连夜奔袭金营,突入敌人营中,擒了张安国,日夜兼程南奔,将张安国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国法.这一英勇果敢的行动,震惊了敌人,大大鼓舞了南方士气. 上片追述的就是这一件事.“壮岁”句说他在耿京幕下任职(他自己开头也组织了一支游击队伍,手下有两千人). “锦檐突骑”,也就是锦衣快马,属于侠士的打扮.“渡江初”,指擒了张安国渡江南下. 然后用色彩浓烈的笔墨描写擒拿叛徒的经过: “汉箭朝飞金仆估”,自然是指远途奔袭敌人.大抵在这次奔袭之中,弓箭(“金仆姑”是古代有名的箭,见《左传》)曾发挥过有力的作用,所以才拿它进行艺术概括. 至于“夜娖银胡”,却要费一些考证. 胡是装箭的箭筒.古代箭筒多用革制,它除了装箭之外,还另有一种用途,夜间可以探测远处的音响.唐人杜佑《通典》卷一五二《守拒法》说:“令人枕空胡禄卧,有人马行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见于胡禄中.名曰地听,则先防备.”宋人《武经备要前集》卷六说法相同:“犹虑探听之不远,故又选耳聪少睡者,令卧地枕空胡鹿——必以野猪皮为之——凡人马行在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闻其中.”胡禄、胡鹿、胡,写法不同,音义则一.“娖”《集韵》:“谨也”.是小心翼翼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可以释为戒备着.“燕兵”自然指金兵.燕本是战国七雄之一,据有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地方.五代时属契丹,北宋时属辽,沦入异族已久.所以决不是指宋兵.由于辛弃疾远道奔袭,擒了叛徒,给金人以重大打击,金兵不得不加强探听,小心戒备.(这两句若释为:“尽管敌人戒备森严,弃疾等仍能突袭成功.”也未尝不可.)“夜娖银胡”便是这个意思. 这是一段得意的回忆.作者只用四句话,就把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下片却是眼前情况,对比强烈.“春风不染白髭须”,人已经老了.但问题不在于老,而在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本来,自己有一套抗战计划,不止一次向朝廷提出过(现在他的文集中还存有《美芹十论》《九议》等,都是这一类建议,也就是所谓“平戎策”.)却没有得到重视.如今连自己都受到朝廷中某些人物的排挤,平戎策换来了种树的书(暗指自己废置家居).少年时候那种抱负,只落得一场可笑可叹的结果了. 由于它是紧紧揉和着对民族命运的关怀而写的,因此就与只是个人的叹老嗟卑不同.正如陆游所说的:“报国欲死无战场”,是爱国者共同的悲慨.望采纳.。

2.关于宋词《鹧鸪天》

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释】

[1]此调取名于唐人郑嵛诗句“春游鸡鹿寨,家在鹧鸪天”。又名《思越人》、《思佳客》等。双调,五十五字,平韵。

[2]彩袖:指代身穿彩色舞衣的歌女。玉钟:酒杯的美称。

[3]拼却:不惜,甘愿。

[4]楼心:一作“楼头”。

[5]扇底:一作“扇影”。

[6]相逢:词中“相逢”凡二见,前一指初逢,后一指重逢,其意有别。

[7]剩把:尽把,只把,再三把。釭(音刚):灯。

【赏析】

此词表现的是一对恋人的“爱情三部曲”:初盟,别离,重逢。

“彩袖殷勤”二句,一着笔于对方,一落墨于自身,既展现了二人初识时的特定情境,也披露了二人一见倾心、愿托终身之际的曲折心态。“彩袖”,说明对方并非与自已门第相配的大家闺秀,而不过是侑酒于华宴的歌女。但此时伊人殷勤捧杯劝饮,却不仅仅是履行侑酒之责,而欲藉此暗通情愫。而心有屡犀的作者又何尝不谙其意?为了报答她于已独钟的深情,他开怀畅饮,不惜一醉。这就写出了感情的双向交流。

“舞低杨柳”二句描写歌舞场面,渲染欢乐气氛,是对初识、亦即初盟时的情境的进一步勾画。不径言伊人舞姿曼妙,歌声婉转,而借时间的推移,从侧面表现出其尽态极妍,是作者的独出机杼之处。“舞低”句既点出了艳舞的持续之久,又将月升日沉的自然现象化为其动态效应。“歌颈句由暗示伊人轻摇纫扇,尽兴演唱,直至精被力竭,才暂歌喉——扇底风尽,不正意味着歌喉暂歇?这种竟夜歌舞、通宵欢宴的情景,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文人阶层的生活情趣。

但作者之所以对它历久难忘,却不仅仅是出于对昔日歌舞生涯的眷念,更因为那是他与伊人相识相恋的契机。这两句造语精丽,发想新奇,于织浓绮华中别见韶秀之美,因而深为后代词论家所推赏。

下片一笔跃至别后的相思,而将初盟以迄别离的种种情事尽皆略去,颇见剪裁之工。“从别后”二句点明初逢的场面是其别后怀念的主要内容。“几回魂梦”句直诉魂牵梦莹的相思情怀。“与君同”暗示不独自已如此,对方亦复频入梦境,想思无已,但梦中重逢的欢娱极其短暂,梦后独处的凄怆却格外深长。如是者三,必然既想入梦,又怕入梦,乃至将梦作真、将真作梦。这就逗出“今宵剩把”二句:作者以“剩把”、“犹恐”前后勾连,通过持灯反覆照看而犹难以释然这一对眷恋至深的情侣久别重逢的那种惊喜交集、喜极转忧的特殊心态。 唯其眷恋至深才唯恐此番又是将梦作真。

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评曰:“下半阕曲折深婉,自有艳词,更不得不让伊独步。”这当不是溢美之辞。当然,末二句也许受到杜甫诗“夜阑更秉独,相对如梦寐”(《羌村三首》之一),及司空曙诗“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云阳馆与韩绅宿别》)的启发。

3.辛弃疾 鹧鸪天 诗词鉴赏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

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其实是重要的。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参进一点人的情调,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读者不妨找一些写景的五七言绝句来看看,参证一下这里所说的道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好象是很愉快的。它是否愉快呢?要懂得诗词,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一首诗词,有时就很难把它懂透。这首词就是这样。原来辛弃疾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徽、钦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也还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鱼儿》里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以及《祝英台近》里的“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诗词中反衬的道理,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辛弃疾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作者在乡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把这两句诗的滋味细嚼出来了,就会体会到诗词里含蓄是什么意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什么意思。

4.鹧鸪天这首诗的意思

谁写的啊! ?????????????????自己找 鹧鸪天 zhè ɡū tiān ①词牌名。

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②曲牌名。

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

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

一、《鹧鸪天•时谪黄州》•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1,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现2,照水红蕖细细香。

邻舍外,古城旁3。杖藜徐步转斜阳4。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5。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词牌释义 〔题考〕 【填词名解】:“[鹧鸪天],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采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按鹧鸪为乐谓名,许浑【听歌鹧鸪】诗:“南国多倩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

郑谷【迁客】诗:“舞夜闻横笛,可堪吹鹧鸪?”又【宋史 乐志】引姜夔言:“今大乐外,有曰夏笛鹧鸪,沈滞郁抑,失之太浊。”故鹧鸪似为一种笙笛类之乐调,词名或与[瑞鹧鸪]同取义于此。

至元马臻诗:“春回苜蓿地,笛怨鹧鸪天”;则似已指词调矣。 〔作法〕 本调五十五字,实由七绝两首合并而成;惟后阕换头,改第一句为三字两句。

通体平仄,除后阕首、次两句有一定,及前阕首尾,后阕末句之第三字不能移易外,余均与七绝相通。但应仄起,不得用平起。

玉惨花愁出凤城, ⊙●○○●●△(平韵) 莲花楼下柳青青。 ⊙○⊙●●○△(协平韵) 尊前一唱阳关曲, ⊙○⊙●○○●(句) 别个人人第五程。

⊙●○○●●△(协平韵) 寻好梦, ○●●(句) 梦难成, ●○△(协平韵) 有谁知我此时情。 ⊙○⊙●●○△(协平韵) 枕前泪共阶前雨, ⊙○⊙●○○●(句) 隔个窗儿滴到明。

⊙●○○●●△(协平韵) 注释 1.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2.翻空:飞翔在空中。

3.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4.杖藜 :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5.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在黄州。

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上阕写景。

开首"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个诉诸视觉:"时时现";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

充满了诗情画意。 下阕写散步。

江村小景绘好之后,视角则陡然一转,步入画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通过作者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

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又更进一层,超出世表。 二、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2,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3。 诗万首,酒千觞4。

几曾著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5,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释 1.西都:指北宋的西京洛阳。 2.清都:道家传谓紫薇天帝的居所,《列子•周穆王》:"王实以为清都紫薇,均天广乐,帝之所居"。

山水郎:作者虚构出来管理山水的神官。 3.券、章:均指公文。

4.觞:酒杯。 5.玉楼金阙:指神仙居住的楼阁宫殿。

此篇是朱敦儒前半生生活理想和自我形象的写照。朱氏在词中将自己塑造成一位管理天下妙水清山的神官,由上天赋予了狂放不羁的特权,不问人间俗务,只管风月雨云,成日价过着清诗万首、美酒千杯的洒脱生活。

对于俗世间的侯王将相自然不屑一顾,就算是天上的神仙府邸也懒得归去,只愿头上闲插着梅花,醉倒在繁华的西都洛阳城中。此词塑造的艺术形象,与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颇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读之直觉旷达洒脱,正可见其"有神仙风致"处。

只可惜,朱氏年轻时代这种傲视侯门、纵情山水的理想生活,却不为现实所容。秦桧当权时,朱氏被迫出仕"久废之官"鸿胪少卿,可谓是晚节未终,招致不少非议。

《二老堂诗话》载:"蜀人武横作诗讥之:'少室山人久挂冠,不知何事到长安。如何纵插梅花醉,未必王侯着眼看。

'" 曾经的山水仙人,如此遭人奚落,真正令人扼腕。 三、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姜夔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儿嘶2。

白头居士无呵殿3,只有乘肩小女随4。 花满市5,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

沙河塘上春寒浅6,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释 1.正月十一日观灯:周密>记载临安元宵节前试灯,称"预赏。

2.笼纱:纱制的灯笼。 3.白头居士:作者自称。

呵殿:前呵后殿,即前呼后拥,指随从。 4.乘肩小女:坐在大人肩上的小女儿。

5.花:花灯。 6.沙河塘:钱塘县南五。

5.谁知道《鹧鸪天》【元好问】的诗词赏析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

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醒复醉,醉还醒。灵均憔悴可怜生。

《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

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产生的。

词的上片四句,表述了两层意思。前两句以议论起笔,为一层,是说只近浮名而不饮酒,也未必有其成就。“浮名”即虚名,多指功名荣禄。元好问在金亡前后,忧国忧民,悲愤填膺,既无力挽狂澜于既倒,乃尽弃“浮名”,沉湎面于醉乡。其《饮酒诗》说:“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独馀醉乡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后饮酒》诗又说:“酒中有胜地,名流所同归。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因而称酒为“天生至神物”。此词上片第二层意思,便是对酒的功效的赞颂:“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纷华”,指世俗红尘。词人说,三杯之后,便觉远离尘世。然后再用“一斗”句递进一层,强表现酒的作用和自己对酒的需要。“块磊”,指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愁闷。词人说,用这种特大的酒杯盛酒,全部“浇”入胸中,才能使胸中的郁愤平复,也就是说,在大醉之后,才能暂时忘忧,而求得解脱。词人就是要在这种“醒复醉,醉还醒”即不断浇着酒的情况下,才能在那个世上生存。“灵均”以下三句,将屈原对比,就醉与醒,饮与不饮立意,从而将满腹悲愤,更转深一层。“灵均”即屈原;“憔悴”、“可怜”,暗扣上片“且看”句意。《楚辞。渔父》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但屈原却不去饮酒,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以其独醒,悲愤太深,以致憔悴可怜。这里词人对屈原显然也是同情的,但对其虽独醒而无成,反而落得憔悴可怜,则略有薄责之意。

因而对其《离骚》,尽管“读杀”,也总觉得全然无味了。“浑无味”,并非真的指斥《离骚》无味,而是因其太清醒、太悲愤,在词人极其悲痛的情况下,这样的作品读来只能引起更大的悲愤;而词人的目的,不是借《离骚》以寄悲愤,而是要从悲愤中解脱出来,这个目的,是“读杀”《离骚》也不能达到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所以只有饮酒了(像阮步兵那样)。以“好个诗家”独赞阮步兵,显然,词人在屈阮对比亦即醒醉对比之中,决然选中了后者,词人也走了阮步兵的道路。

6.孔尚任鹧鸪天诗词赏析

鹧鸪天

清• 孔尚任

院静厨寒睡起迟,秣陵人老看花时。

城连晓雨枯陵树,红带春潮坏殿基。

伤往事,写新词,客愁乡梦乱如丝。

不知烟水西村舍,燕子今年宿傍谁?

这首词是一首思“乡”词,作者驻留南京多年

我试着翻译一下,才疏学浅 仅作交流

安静的院落,微寒的早晨,卧房里刚刚醒来的人,南京看花人心情老去。

一夜的春雨,洒落在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初春的树木没有绿意,还是冬天里的枯瘦,落红凌乱,伴着春天早晨的微风,露珠飘落在殿前的石阶下。

满眼凄凉意,想想过去的旧事, 填成一阕新词。表达着昨晚杂乱的梦境里,思念家乡的愁苦滋味。

不晓得烟雨中熟悉的村舍里 旧时的燕子今年又在哪里做巢、安家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