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怀才不遇的古诗补充几个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一楼说的也附在下边,病牛我觉得说托物言志可以,怀才不遇稍感牵强;陆游那首是很有点这个意思的。你可以看看 /chinese/luyou/luyou/shijian1.htm 顺便一说,陆游的诗词有许多是表达怀才不遇的。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2.寻隐者不遇古诗百度知道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贾岛 寻隐者不遇 诗词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寻隐者不遇》[编辑本段]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让诗人惘然若失,无可奈何。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 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 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 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走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想符。 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捉摸无从,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汉族。字浪仙。 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 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 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贾岛。 3.第二首寻隐者不遇古诗似乎看到了什么【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 内容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出处】:唐五代-贾岛 注释: [1]寻隐者:寻访隐居在山路山中的人.本诗一作孙革诗,题为《访羊尊师》,无根据. [2]松下:指隐者居住的地方.童子:男孩,隐者的徒弟. [3]言:说. [4]处:去处. 解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练;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4.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唐诗滕王阁诗 唐朝 王勃 作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佩玉鸣鸾:代贵宾与车马)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幕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物:风景;星:星座) 阁中帝子今何在?(帝子:神仙,代滕王阁的主人) 槛外长江空自流。(槛:栏杆) 这首诗是八句,作者就用了八句来形象地写时间飞逝,暗含眼睁睁看时光飞逝、当年繁华不再、而自己一事无成的无言感叹。你可读得出来?? 翻译: 滕王阁诗 本朝 白坤峰 译 滕王高阁,高耸在江头, 佩玉鸣鸾不再有,歌舞一并收。 雕梁画栋,只伴南浦朝云起, 珠帘玉户,只伴西山暮雨骤。 闲云悠悠,潭影悠悠,日月悠悠, 风物常改,星座常移,几度春秋。 阁中主人,你而今魂归何处? 栏外长江,挽着岁月,自顾奔流。 5.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1、原文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药去了。 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3、注释 ⑴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4、《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 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6.寻隐者不遇 古诗【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 内容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出处】:唐五代-贾岛 注释: [1]寻隐者:寻访隐居在山路山中的人。本诗一作孙革诗,题为《访羊尊师》,无根据。 [2]松下:指隐者居住的地方。童子:男孩,隐者的徒弟。 [3]言:说。 [4]处:去处。 解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练;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详解如下 7.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1、原文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药去了。 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3、注释 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4、《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