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首先就文学史来说,你所列举的代表了各个时期的最高文学成就。 其次,这当中汉赋属于散文,楚辞、唐诗、宋词属于诗歌,而明清小说就不用说了吧? 楚辞有些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感觉,每句基本上7~9个字不等,大量使用虚词,最典型的比如语气词“兮”;唐诗的基本形式就是绝句和律诗,绝句共4句,律诗要8句,都可以分为五言和七言(即每句5个字或7个字);宋词句式不像唐诗那样整齐划一,而是长短错落参差。至于元曲,可分为元散曲和杂剧两种,前者属诗歌范畴,但要配乐歌唱;和宋词相比,大量使用无意义的衬字。 后者属戏曲,即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形式。 2.关于诗词的故事(急)快快快苏东坡与苏小妹 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也是个出名的才女,两人常对诗对联取乐。 相传苏小妹是门楼头,即前额突出。苏东坡就说: 未出门前三五步, 额头已至画堂前。 苏东坡脸长的长。 苏小妹就回敬道: 去年一滴相思泪, 至今还未流到腮。 苏小妹是窝窝眼,即眼眶深陷。苏东坡就抓住这一点,写诗道: 几次拭泪深难到, 留却汪汪两道泉。 苏东坡是个大胡子,苏小妹自然不肯放过。回诗道: 几回口角无觅处, 忽听毛里有声传。 总之,兄妹俩谁也不让谁,在善意的嘲讽中却是乐趣无穷,相处甚好。 苏小妹三难秦少游 聪明男子做公卿,女子聪明不出身。 若许裙钗应科举,女儿那见逊公卿。 自混沌初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虽则造化无私,却也阴阳分位。 阳动阴静,阳施阴 受,阳外阴内。所以男子主四方之事,女子主一室之事。 主四方之事的,顶冠束带,谓之丈 夫;出将入相,无所不为;须要博古通今,达权知变。 主一室之事的,三绺梳头,两截穿 衣。 一日之计,止无过饔飧井臼;终身之计,止无过生男育女。所以大家闺女,虽曾读书识 字,也只要他识些姓名,记些帐目。 他又不应科举,不求名誉,诗文之事,全不相干。然虽 如此,各人资性不同。 有等愚蠢的女子,教他识两个字,如登天之难。有等聪明的女子,一 般过目成诵,不教而能。 吟诗与李、杜争强,作赋与班、马斗胜。这都是山川秀气,偶然不 钟于男而钟于女。 且如汉有曹大家,他是个班固之妹,代兄续成汉史。 又有个蔡琰,制《胡 笳十八拍》,流传后世。 晋时有个谢道韫,与诸兄咏雪,有柳絮随风之句,诸兄都不及他。 唐时有个上官婕妤,中宗皇帝教他品第朝臣之诗,臧否一一不爽。 至于大宋妇人,出色的更 多。 就中单表一个叫作李易安,一个叫作朱淑真。 他两个都是闺阁文章之伯,女流翰苑之 才。论起相女配夫,也该对个聪明才子。 争奈月下老错注了婚籍,都嫁了无才无学之人,每 每怨恨之情,形于笔札。有诗为证: 鸥鹭鸳鸯作一池,曾知羽翼不相宜! 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 那李易安有《伤秋》一篇,调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正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他晚来风力!雁过也,总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忄欠〕 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 得! 朱淑真时值秋间,丈夫出外,灯下独坐无聊,听得窗外雨声滴点,吟成一绝: 哭损双眸断尽肠,怕黄昏到又昏黄。 那堪细雨新秋夜,一点残灯伴夜长! 后来刻成诗集一卷,取名《断肠集》。 说话的,为何单表那两个嫁人不着的?只为如今说一个聪明女子,嫁着一个聪明的丈 夫,一唱一和,遂变出若干的话文。 正是: 说来文士添佳兴,道出闺中作美谈。 话说四川眉州,古时谓之蜀郡,又曰嘉州,又曰眉山。 山有蟆顺、峨眉,水有岷江、环 湖,山川之秀,钟于人物。生出个博学名儒来,姓苏,名洵,字允明,别号老泉。 当时称为 老苏。老苏生下两个孩儿,大苏小苏。 大苏名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小苏名辙,字子由, 别号颖滨。二子都有文经武纬之才,博古通今之学,同科及第,名重朝廷,俱拜翰林学士之 职。 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苏。称他父子,谓之三苏。 这也不在话下。更有一桩奇处,那山 川之秀,偏萃于一门。 两个儿子未为希罕,又生个女儿,名曰小妹,其聪明绝世无双,真个 闻一知二,问十答十。因他父兄都是个大才子,朝谈夕讲,无非子史经书,目见耳闻,不少 诗词歌赋。 自古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况且小妹资性过人十倍,何事不晓。 十岁上随父 兄居于京师寓中,有绣球花一树,时当春月,其花盛开。老泉赏玩了一回,取纸笔题诗,才 写得四句,报说:“门前客到!”老泉阁笔而起。 小妹闲步到父亲书房之内,看见桌上有诗 四句: 天巧玲珑玉一邱,迎眸烂熳总清幽。白云疑向枝间出,明月应从此处留。 小妹览毕,知是咏绣球花所作,认得父亲笔迹,遂不待思索,续成后四句云: 瓣瓣折开蝴蝶翅,团团围就水晶球。 假饶借得香风送,何羡梅花在陇头。 小妹题诗依旧放在桌上,款步归房。老泉送客出门,复转书房,方欲续完前韵,只见八 句已足,读之词意俱美。 疑是女儿小妹之笔,呼而问之,写作果出其手。老泉叹道:“可惜 是个女子!若是个男儿,可不又是制科中一个有名人物!”自此愈加珍爱其女,恣其读书博 学,不复以女工督之。 看看长成一十六岁,立心要妙选天下才子,与之为配。急切难得。 忽 一日,宰相王荆公着堂候官请老泉到府与之叙话。原来王荆公,讳安石,字介甫。 初及第 时,大有贤名。平时常不洗面,不脱衣,身上虱子无数。 老泉恶其不近人情,异日必为奸 臣,曾作《辨奸论》以讥之,荆公怀恨在心。 后来见他大苏、小苏连登制科,遂舍怨而修 好。 老泉亦因荆公拜相,恐妨二子进取之路,也不免曲意相交。正是: 古人结交在意气,今人结交为势利。 从来势利不同心,何如意气交情深。 是日,老泉赴荆公之召,无非商量些今古,议论了一番时事,遂取酒对酌,不觉忘怀酩 酊。 荆公偶然夸能:“小儿王〔雨↑方↓〕,读书只一遍,便。 3.关于故事的诗词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 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 4.求几本与唐诗宋词等古代文学有关的小说《隋唐演义》一百回是隋唐历史小说集大成之作,也是有清一代历史演义小说最优秀的一部。 本书的整体结构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以隋炀帝、朱贵儿、唐明皇、杨玉环的“两世姻缘”为“大框架”,自隋文帝起兵伐陈开始,到唐明皇从四川还都去世而终,记说了隋唐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隋末宫延故事,以隋炀帝和失贵儿的旖旎艳情故事为中心,描写了隋末宫延生活的豪华奢靡,刻画了隋炀帝的荒淫残暴。他弑父鸩兄,夺得皇位,在位十三年,营建洛宫,征选绣女,开凿运河,游幸江都,修筑长城,远片高丽,致使国力疲惫,民不聊生。这部分描写,铺陈华丽,富有时代气息,客观地反映了隋末农民战争的社会背景。二是唐代宫延故事,以唐明皇杨贵妃的风流情事为线索,展示了唐代宫延生活的骄奢淫逸;同时也描写了李世产亲刃兄弟,武后、韦后的谋杀亲夫、争权夺宠、殖酷无情。这部分描写则笔力浮泛,情致不足,不及隋代部分。三是草莽英雄的故事,如秦琼、单雄信、程咬金、王伯当、花木兰等事迹,都空插在前七十回之中,描写他们起兵反隋,追随李世民打开下的传奇经历,颂扬了他 们的侠义勇武。这些故事,多串联于隋唐两代朝政之间,用笔粗豪,形象生动,不乏精彩之处。在描写中,对隋亡后十六院夫人的流落江湖的同情,对秦琼英雄失意的感叹,虽然均以旧本,但与作者自己的“鹱落”、“困顿”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5.有什么关于古诗的故事1、题都城南庄在唐代有一个名叫崔护的年轻书生到长安城来赶考,刚好是清明节前后,便在大雁塔附近来春游,走到一个一片桃花掩映的农家遇到一个美丽的农家少女。 于是借口口渴要了些茶水,闲聊几句,崔护便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又来了,但是柴门禁闭,桃花依然盛开。 便在柴门上写了一首诗过了几天,当他再次到这里时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声。便赶去农家问问发生什么事。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哭的非常伤心的说:“我的女儿前几天去走亲戚,回来见到门上的诗,便一病不起。”崔护听后大吃一惊说出了写诗的原因,并要求见少女一面。 当他看到奄奄一息的少女时,便大声哭喊也许是他的真心感动了苍天,少女苏醒过来,后来他们就结为夫妻,传为千古佳话。 2、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宋代文人陈季常有些怕老婆,好友苏东坡为了嘲笑这位自称“龙丘居士”的惧内先生,写了一首有趣的诗,诗中采用了幽默夸张的手法。 把陈季常怕老婆的模样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喷饭。把悍老婆称为“河东狮子”也是形象的首创。 从此后,“河东狮”便成了“恶老婆”的代名词。 3、游子吟 唐朝德宗年间,孟郊任江苏省溧阳县县尉。 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会儿,觉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 他抬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五十来岁才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 这几十年,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 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 母亲一边缝,一边小声念叨着:“多缝几针,缝得密实一点儿,才结实、耐穿。出门在外要多保重身体,早点儿回来,别让娘在家惦记……”当时,听着母亲暖人心脾的话语。 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如霜的白发,孟郊的心里一阵酸楚,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感到,母爱是多么伟大啊。 就像春天的阳光那么温暖。 孟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荡。他返身回到书案前,挥毫写下了《游子吟》。 3、一树梨花压海棠 北宋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当时与张先常有诗词唱和的苏轼随着众多朋友去拜访他,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 张先于是随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风趣幽默的苏东坡则当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4、侯门似海崔郊,唐朝元和年间的秀才。曾寄居姑母家中,并与姑母家的一名丫环相爱,两人的感情甚笃。 但后来他的姑母以四十万钱的高价将这个婢女卖给了当时任襄阳司空的于颐。 这一年的寒食节,此女子随于颐到郊外游春,巧遇崔郊在一片柳荫下徘徊,崔郊趁人不注意,偷偷作了一首诗赠予她。 后来,一个记恨崔郊的人把这首诗作为罪证,抄下来给于颐看。 于颐派人将崔郊请入府中,拿出他的那首诗问道:“这首诗是你做的吗?” 崔郊十分坦率的告诉了于颐他和那个婢女的夙因。 于颐非常感慨。他对崔郊说:“这个女子虽是我用四十万钱买来的, 但四十万钱算不得什么,你该早就对我讲才是!”于是,于颐亲自作主,将那女子嫁给了崔郊。 5、凉州词 相传,慈禧命人写了一幅扇面,写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 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不料,写的人一时疏忽,把“黄 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写丢了。慈禧看了之后,非常生气。 认为这是故意影射自己不懂诗文,于是命人把写字的人抓来,让他当场念来,念不出就杀头。 想不到那位写扇面的人看了 自己写的诗之后先是一惊,既而灵机一动,对慈禧说:“老佛爷,非是臣写错了诗,而是臣 根据王之涣的诗改写的词。” 慈禧觉得新奇,连忙叫他念来听听。那人随口念到:“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于是,《凉州词》真的成了 “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