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中的唐文化有什么特点唐初诗人以“初唐四杰”最为著名(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时期诗人可分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派和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派。其中集大成者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最为出名。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而杜甫的诗则更多体现现实主义之情怀。 中唐时期最卓越的诗人是白居易,他的诗通俗易懂。此外还有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晚唐诗人以李商隐和杜牧最为出众,被称为“小李杜”。 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唐代文化的创新是全面的,道德、风俗、哲理、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服饰诸端,无不呈现出开一代新风的气派。而其中诗歌一项,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加之其本身又具有便于保存便于流传的特点,成就尤为显赫。但是应当看到,数百年来文化交流所形成的全新文化氛围,以及文化开放所带来的勃勃生机,更是使这一艺术形式异彩大放的深层原因。诗歌在唐代获得了适合其茁壮生长的沃土,而诗歌的巨大成就,则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凸现出唐代文化的辉煌。也正因为如此,“唐诗”几乎可以视之为唐文化的时代徽徵。唐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地位,正是由于它以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反映出一个伟大时代的时代精神,反映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所达到的新的颠峰。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唐诗的形成与发展,当是研究唐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从而揭示唐代社会和唐代历史形成与发展之谜的一条有效途径。 2.唐诗中的唐文化有什么特点唐初诗人以“初唐四杰”最为著名(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时期诗人可分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派和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派。其中集大成者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最为出名。 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而杜甫的诗则更多体现现实主义之情怀。 中唐时期最卓越的诗人是白居易,他的诗通俗易懂。此外还有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 晚唐诗人以李商隐和杜牧最为出众,被称为“小李杜”。 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唐代文化的创新是全面的,道德、风俗、哲理、诗歌。音乐。 舞蹈、绘画、雕塑、服饰诸端,无不呈现出开一代新风的气派。而其中诗歌一项,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加之其本身又具有便于保存便于流传的特点,成就尤为显赫。 但是应当看到,数百年来文化交流所形成的全新文化氛围,以及文化开放所带来的勃勃生机,更是使这一艺术形式异彩大放的深层原因。诗歌在唐代获得了适合其茁壮生长的沃土,而诗歌的巨大成就,则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凸现出唐代文化的辉煌。 也正因为如此,“唐诗”几乎可以视之为唐文化的时代徽徵。唐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地位,正是由于它以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反映出一个伟大时代的时代精神,反映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所达到的新的颠峰。 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唐诗的形成与发展,当是研究唐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从而揭示唐代社会和唐代历史形成与发展之谜的一条有效途径。 3.试比较唐文化与宋文化的区别宋型文化之有别于唐型文化,在于其有一种基于人类心智活动的博大人文气象。盛唐气象侧重外在事功,昂扬向上,宋代人文气象则偏重心思内省,是一种内敛型的智慧。唐诗有崇尚功业、征戍、壮游、羁旅的外向型审美倾向,宋人的赏玩审美趣味则多向负载着文化及智力活动的物象倾斜。宋初,古文运动先驱王禹▲作《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文中突出的是琴、诗歌、围棋、投壶、《周易》、香等人文意象,自然景致 退居末位。南宋陆游有诗,即名为《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二首》,题目中透露出流连书卷、赏玩人文的消息,诗云:“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又如《临安春雨初霁》云:“矫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秦观《浣溪沙》词“淡烟流水画屏幽”“宝帘闲挂小银钩”,古砚、矮纸、画屏、银钩,无不暗示着对这些文化心智载体的浓厚兴趣。 宋诗中,人文意象也得到突出。琴、棋、书、画、笔墨、纸、砚、金石、印章、书法、绘画等人文心智的载体,频繁出现,取代唐人所尚的自然意象而占压倒优势。苏轼曾作《凤翔八观》,所咏为石刻、绘画、陵墓、雕塑、建筑等,全为人文对象;黄庭坚诗中,书册出现了120次,翰墨53次,茶82次,所占比重亦极大。题画诗,唐人中杜甫写得最多,但也不过20首,而苏、黄二人就写了200余首之多。 自然意象历来是文学的根基,可在宋人手下,也向人文倾斜。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云:“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刘敞《微雨登城二首》:“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经过宋人心灵的过滤,自然风景化都幻化为篆字、画屏、画轴、棋盘等文物遗产。宋人笔下,自然意象表现为抽象化、概括化,成为一种负载人格精神的人文符号。唐人写桃花,是一次性体验的具体之象,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地点,人物,桃花之象,确有其物;而宋人写桃花,则更具抽象意味,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桃李春风,江湖夜雨,是多次人生体验的沉淀迭印,不是一次性的此情此景。 当然,最充分的是对梅、莲、菊、竹精神内蕴的挖掘。唐人咏物,重在外在感官经验,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洲西涧》),即使写景高手如王维,其名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等,对外物的出色描摩,同时不无意趣点染。而宋人注重的是其内在精神意蕴,把品性涵养等人文精神贯注其中。梅与竹,是宋诗、宋词及宋画的描写对象,几乎成为宋人精神品格的集体象征。林逋爱梅,梅花在其笔下,实际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其《梅花二首》云:“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咏梅不仅描绘外在形状特征,更贵写出内在精神,从此,林逋之梅花就成为宋代士人高洁品格的一种象征。除梅外,宋人亦喜竹,唐人咏竹,重在意趣,如“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苏轼《於潜僧绿筠轩》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以竹寄托人文情怀,以是否爱竹作为雅俗之分界,出语警策,议论精辟,足见宋人咏物寄托与唐人异趣之处。 4.唐文化与宋文化联系唐朝整个社会风气开放,强盛,属于盛世气象.所以艺术追求上是浪漫和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主张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唐朝的建立是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后,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土地大量荒芜。而且再加上当时的民族成分复杂,这样这个思想较为没有束缚,所以多种思想可以百家争鸣,国家的环境较为好。所以当时社会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文化较为有活力。对于变革也看得很开。 宋代文化整体上水平超过唐代,人物内心世界更加细腻、丰富在宋朝,人口已经很多了,而且儒家思想已经基本确立,民族较为单一。随着人口的增加,思想的单一,宋朝的文化也日趋保守。人口的增加,使得国家必须将重点放在统治人民,保证人民正常的生活,对于变革则始终是否定的态度,因为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任何小变革都不是小事情。所以才有了儒家思想的标榜,儒家思想反而在影响民族文化,于是就产生宋朝的文化! 5.唐文化的成就与特点佛教的输入,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巨大的外来文化的冲击波。 由于政治上和宗教上的原因,汉魏以来,佛教在中国虽几经禁绝或受到抑制,但总是旋灭旋兴,旋抑旋起,所以从总体上说,魏晋至隋唐间,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布一直保持着旺势。唐代文化的建立,明显得益于魏晋南北朝以来广泛汲取的佛教文化的精华,不过也应当承认,唐代文化并没有因此而割断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传承脉络而自成一体;它也不是在外来的佛教文化支配下,处于纯然“受动”的状态。 中华文化数千年间历经沧桑而延绵不断的发展过程证明,不管是处在分崩离析的战乱年代里,还是处在高度极权的严酷统治下;不管是学术文化充满活力的发展时期,还是学术文化进步迟缓。相对停滞的时期、中华文化始终以极强的延续能力保持着发展着进步着,其区别仅在于发展速度之速迟。 时代成就之大小而已。汉末文化虽已堕入最无生气的境地,然而经过形式上看似消极、实质上乃谋求思想之大解放的魏晋玄学之反动与冲击,束缚文化发展的桎梏已经挣脱了不少。 一个文化新兴的契机,正是滥觞于这一背景中。就中国本土的文化发展来说,面对从东汉开其端,经魏晋南北朝以迄隋唐的佛教文化大输入,并不是完全“受动”的,相反地应当说,还是相当“能动”的。 一则,其间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仍在于中国自身文化的需要;二则,对待外来的佛教文化,在交流中不仅发生过大大小小的辩难和冲突,而且接受佛教文化也是有选择、有取舍的;三则,对于佛教文化,中国并非完全被动的接受,而是将其放在与本土文化的交流中,使之构成互补性的相互交流与交融。更重要的是,这一场中外文化的大交流大融汇,本身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合二为一,而是一次具有伟大意义的文化再创造。 在交流融汇的过程中,既改造和发展了本土固有的文化,同时也改造和发展了外来的佛教文化。文化交融的结果,不但使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纳入了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旋律之中,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促使本上文化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获得了新生。 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比较充分体现着这场文化交融成果的唐文化,具有鲜明而多彩的独创性,以焕然一新的形象问世,而没有变成一爿兼收儒、道、佛既有货色的杂货店。与其说唐文化的一大特色是融合了儒道佛文化,毋宁说是它在融合儒道佛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化的再造与创新。 当然,这种融汇、再造与创新,是经历了渐进的漫长过程,才逐步达到自然天成的程度。但是这一过程绝不是到了宋儒手上才开始的,事实上唐文化的成就已经是这一交融中结出的第一批硕果。 至于文化融汇与创新的成熟程度,初唐自不同于盛唐,盛唐自不同于晚唐,晚唐自不同于两宋,那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递进和演化的阶段特征。 于此可见,能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外来的佛教文化,平等地与之交流,确乎是唐代实现文化变革的一大关键。 既然这样,也就产生了一个新问题:何以会从两汉以降的文化禁锢氛围中,一变而形成文化开放的环境呢?除魏晋玄学颇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之外,恐怕最重要的当是陈寅恪所云“种族”状况所起的作用。魏晋南北朝三百七十年间,发生的最为重大的社会变迁,是境内各民族通过军事的、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血缘的各种途径,经无数次战争劫难及和平共处,乃如百川汇海般地逐步汇合熔铸,构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民族的大融合,当然也就促成了(或者说包含着)民族间文化的融合。因受发展程度的制约,这场文化大融合,当然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 北方各民族某些识见卓越的当政者主动提倡汉族文化,汉族士人与北方各民族知识群体在较高层次上的交流,自觉汲取北方各民族文化,更是有力地推动了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这场境内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大大冲破了胡汉习俗的壁垒,同时也大大淡化了中外文化的界限,从而造就了一种“取我所需,尽为我用”的大家气象。 这就无疑逐渐打破了因袭守旧的文化状态,改变了排斥他族文化的社会心理与习俗;一种充满开放气魄和创造精神的社会文化环境于此乃得以形成。境外传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流融汇,恰恰就是在境内各民族问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的过程中,同时发生、交织实现的。 境内各民族间的文化既可化解隔阂,儒道佛间的文化交融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可以说,正是境内民族文化的大交流,造成了有史以来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流的前提条件;境内民族间既可取文化开放的态度,对外来文化取开放态度自然也不存在障碍。李唐王室所具有的血缘上那种胡汉的特征,无疑有力地促进了这种开放心态的形成,从而使得唐王朝出色地担当起了重构泱泱文化大国的这一历史重任。 文化开放,于中华文化的复苏、新生和突飞猛进,功莫大焉。正是境内境外的文化大开放,才使得中华文化的古树上绽开了唐代文化的满树奇葩。 唐代文化的创新是全面的,道德、风俗、哲理、诗歌。音乐。 舞蹈、绘画、雕塑、服饰诸端,无不呈现出开一代新风的气派。而其中诗歌一项,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加之其本身又具有便于保存便于流传的特点,成就尤为显赫。 6.唐文化繁荣原因及其表现.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特点和世界地位 原因:①国家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③文化交流频繁。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④继承传统文化。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特点:①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 ②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③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④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界地位: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唐文化影响深远,不仅影响到亚洲的文明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7.唐文化有什么特点和贡献宗教在社会上的地位与影响力,唐朝时可谓最高。 唐朝时期佛教的主要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和禅宗。天台宗奉《法华经》,故又称为法华宗。 华严宗奉《华严经》,参与政治较多。净土宗则易于入门。 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北宗创立者是神秀,他主张渐悟说。南宗创立者是慧能,他主张顿悟说。 唐武宗时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法,使得除禅宗南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别从此一蹶不振。由于唐朝皇室姓李,又相传其为老子之后,因此道教在唐朝上流社会也很流行。 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也大力提倡道教,还在科举考试中增设道举。 除了佛道二教外,当时还有伊斯兰教、拜火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等外来宗教。但影响力较小。 唐代社会,虽然世族的势力被削减,但仍然不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唐律》中也明订,人分为“良”“贱”两大类,贱民只能与贱民结婚;地主杀害部曲最多求刑一年,而部曲杀害地主必处斩。 虽然科举制度实行,但由于世族的生活条件较为优渥,其子弟的文化修养也就跟着较高,不论是否参加科举,进入仕途都不是非常困难;唐代宰相出身世族者也就不在少数。唐朝文学成就以诗歌最为发达。 清人所编《全唐诗》共收录两千两百多位诗人的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这还不是全部。唐初诗人以“初唐四杰”最为著名(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时期诗人可分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派和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派。其中集大成者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最为出名。 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而杜甫的诗则更多体现现实主义之情怀。 中唐时期最卓越的诗人是白居易,他的诗通俗易懂。此外还有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 晚唐诗人以李商隐和杜牧最为出众,被称为“小李杜”。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在散文方面。六朝以来,文坛盛行骈文这种文体形式,骈文讲究声韵、对偶、典故,辞藻华丽,以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 在唐初乃十分盛行,以初唐四杰最为著名,但这种文体到唐朝时显得形式僵化,内容空洞,故到了天宝年间,古文逐渐兴起。古文运动在名义上是要恢复先秦两汉的问题,实际上是要文章更有内容,也就是“文以载道”。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气势磅礴又思想深刻,号称“文起八代之衰”;不过唐代的古文运动在韩柳去世后就逐渐衰退,唐末骈文又再度兴起。传奇是中国的一种古典小说形式,出现在隋朝,兴盛于唐朝。 著名的传奇包括《柳毅传》、《莺莺传》、《南柯太守传》、《枕中记》和《长恨传》等。有的传奇在后代还被改编为戏剧和白话小说。 唐朝变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所谓变文起初是指佛教僧侣宣传佛教讲唱佛经的底本。 最初变文仅限于佛教经典,后来则开始讲唱其他故事,讲唱的人也不限于僧侣。变文对传奇和后世的说唱文学都有很大影响。 由于吸收了西域特征与宗教色彩,唐朝艺术与前后朝代都迥然不同。初唐的阎立本、阎立德兄弟擅画人物。 吴道子则有“画圣”之称呼,他兼擅人物、山水,并吸收了西域画派的技法,画面富于立体感,有“吴带当风”之说。张萱和周昉以画侍女图为主,他们的著名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簪花仕女图”等。 诗人王维擅长水墨山水画,苏轼称他“画中有诗”。唐朝的壁画事业特别发达。 莫高窟与墓室壁画都是传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艺术同样出众。 敦煌、龙门、麦积山和炳灵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时期步入全盛。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和四川乐山大佛都令人赞叹。 昭陵六骏、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杨惠之被称为塑圣。 唐朝时期,书法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书法家。 欧阳询的楷书笔力严整,其名作有《九成宫醴泉铭》。虞世男楷书字体柔圆。 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朝中后期的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用笔肥厚,内含筋骨,劲健洒脱,其代表作有《多宝塔碑》;柳公权的字体劲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世人称颜柳二人书法为“颜筋柳骨”。 张旭和怀素则是草书大家。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唐朝音乐舞蹈发达。 唐太宗平高昌得高昌乐,并入原有的九部乐成为十部乐: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7]。唐高宗以后,十部乐开始衰落,音乐家开始研究新的乐舞。 玄宗本人就是音乐家,爱好亲自演奏琵琶、羯鼓等多种乐器,擅长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阵乐》等百余首乐曲;他非常重视音乐事业,将十部乐分为坐部伎、立部伎[8],曾经亲选坐部伎三百人,号为“皇帝梨园弟子”,李龟年和永新娘子都是名噪一时的歌唱家。唐朝的舞蹈则是以健舞和软舞最为出名,著名的舞蹈有“七德舞”、“上元舞”等,舞蹈家则有公孙大娘等。 唐朝史学开创了国家正式开馆修史这一风潮。唐初史馆奉诏所修的正史有《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 加上史家李延寿私撰的《南史》和《北史》,合计廿四史中有八部出在唐。 8.你心中的唐文化是怎样的唐代文化多彩多姿,底蕴丰富,新意迭出,思想深邃,上接魏晋而承传开拓、创新,形成独具风貌的唐代文化。 繁荣、辉煌的唐文学是因发达的唐文化及其文化精神的深远、深层的影响而形成的。而且是从几方面因素进行影响的,其文化精神渗透在影响文学的因素的里面。 隋文帝在公元589年统一全国后,二百七十余年的南北分裂**面也随着结束了。但隋仅仅只维系了近30年时间,而被李氏王朝所取代,即唐朝。 唐代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强大、文化经济繁荣的一个朝代。后人把唐代与强盛的汉代并称为“汉唐盛世”。 可想而知唐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被后人称道。 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唐代,是中国文学中古时期第一段,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最有意义,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它的变化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的艺术特质得到充分的发展,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唐代文学的繁荣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从永嘉南渡开始的漫长岁月里,文学一直在南北分裂的局面中发展,带着明显的地域色彩,有待纳入统一的进程中。唐人的贡献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础上,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创造了有唐一代辉煌的文学。 繁荣的唐文化的确是多姿多彩的。此时期的许多先哲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名篇佳作,不仅千古传诵,而且蜚声海外,许多名言警句诗词都被后人奉为人生信条。 那么,唐文学的如此繁荣,是有哪些基本原因呢?今天我就对此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阐述:一、开放的文化环境国力的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融,士人的人生信仰、文化的繁荣对文学的影响。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打败突厥,原属东突厥的各属国,归属唐朝,推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唐朝遂取代势力强大的突厥而成为东亚的盟主。贞观八年(634年)大败吐谷浑,贞观十四年(640年)平定高昌,高宗显庆二年(657年)打败了西突厥。 唐朝势力之强大,延续一二百年,直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而达到高峰。唐朝建立不久,经济从隋末的大破坏中恢复过来,并迅速得到发展至天宝中达到顶点,国力的强大,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的思想与文化。 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1]太宗这种一视华夷的思想,为他的后继者所继承,从国家政权到生活方式,都体现了这种华夷如一的思想。 唐朝建立者一视华夷的态度,与他们的出身有关。[2]这个家族虽是汉族但也有着鲜卑血统,而且长期居住在北方,受到胡文化的深刻影响,北朝汉胡文化的融合,在唐代加速了进程。 唐代统治集团的这种思想倾向,直到安史之乱以后才有所改变。整个唐代,广泛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交流的产物,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也可以说,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进步的文化。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国家,国内各个民族由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生产能力、劳动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相互之间文化方面也有差异。 正是通过各种途径的交流,才使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共同提高而形成新文化。唐代与国际间的交流更重要,唐与东亚各国,东南亚以及中东国家都有来往。 我们可以从文学艺术到生活趣味、风俗习惯,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由于大量外族移民入住、商旅往来、宗教的传播,西域各族、各国的生活习惯、文化也广泛的影响着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会,南北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以及像广州这样的海上交通重要城市。 这些地区,从饮食、衣着、乐舞到生活趣味,均可中西看到。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唐时较为开发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意义。 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国力的日渐强大,为士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 唐人进入仕途,较之前代有更多的渠道。唐沿隋制,实行开科取士,而更加发展成熟。 唐人开科,分常选和制举。常选有秀才、明经等十二科,而制举的确切数目已难了解。 据载大约有八九十种之多[3]。科举之外,尚有其它入仕途径。 如入地方节镇幕府等。入仕的多途径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一批较接近广阔社会生活的寒门士人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廷的狭窄圈子,走向市井,走向关山与塞漠,这对文学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的。 由于国力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他们中的不少人,自信与狂傲往往集于一身。 如《旧唐书•王翰》中说王翰“神气豪迈,…,发言立意,自比王侯”[4]。李白更是这样一位自视甚高的人,他自比管、葛、吕望、谢安,要立盖世之功,然后像范蠡那样,功成身退,“钓周猎秦,安黎元,小鱼 兔何足言”[5]。 唐代很多著名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等等都是如此。杜甫也要“致君尧舜上”,[6]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