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会出现“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叛军降将大都被委以节度使之职,平叛有功的将领也有不少人升任节度使。 节度使管辖的区域大小不一,小者三四个州,大者十几个州,一时 间,藩镇林立,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藩镇的特点在于:在政治上有自主的 权力,节度使自己任免官吏,管辖州县;节度使的职务不再受皇帝指定,而是传位于儿子或自己的爱将;同时有经济自主权,节度使所辖区域内的征收皆由节度使掌 控;军队由节度使自由调遣,将士可世代承继,待遇优厚,与节度使的关系形同主仆 或父子关系。 公元781年,承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后,其子李惟岳请求嗣位,但朝廷未予理睬。李惟岳就同魏博、淄青、山南东道节度使共同反叛,史称“四镇之乱”。 此后,一波 未平一波又起,各地节度使屡屡起兵作乱,各藩镇之间喜则联合抗上,怒则分庭抗 礼或相互火并,全不顾及皇权的颜面。 如唐德宗时,由于兵变,皇帝被迫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 到宪宗时期,曾一度采取“先弱后强”的策略,打掉了几个藩镇,再 用“先强后弱”的策略由李想雪夜人蔡州生擒强藩吴元济,一举平定淮西之乱,逼迫各路强藩归附和臣服,即便如此,但也未能从根本上铲除藩镇割据的根源。 因此。 宪宗的中兴之局并未持久,财权、军权、行政权这些构成割据的基本条件还依 然掌握在他们手里。宪宗死后,河朔三镇复叛,割据的局面再一次形成,此后,藩镇 祸乱“按下葫芦浮起瓢”,经年未熄,并延续到五代十国。 2.唐代的藩镇割据是怎么回事唐玄宗统治前期,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边境重要地区设置军镇,又称藩镇。 军镇 管辖几个州,主将叫做节度使。节度使的地位和宰相相当,宰相往往出任节度使。 节度使有功也可以入朝做宰相。这就是所说的“出将人相”。 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就是节度 使。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 这些节度使和地方的豪强地主勾结起 来,趁机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叛乱平定之后,节度使各自为政。 后来甚至出现节度使死后,子孙世袭,逼迫朝廷不得不承认的局面。唐朝的中央集权大为削弱,藩镇割据的局 面从此形成。 藩镇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这种局面持续了100 多年,直到北宋初年解除了藩镇的兵权,割据局面才宣告结束。 3.藩镇割据是怎么回事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 局面。 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 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这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本性所造 成的矛盾。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712 ~ 756 ),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 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 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 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 著,经常以一人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 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 扩展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 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 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 又扩充到全国。 这些本是军事官职,但节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 (由前期的采访使改名)之名,观察处置使也兼都防御使或都团练使之号, 都成为地方上军政长官,是州以上一级权力机构。 大则节度,小则观察,构 成唐代后期所谓藩镇,亦称方镇。 方镇并非都是割据者,在今陕西、四川以 及江淮以南的方镇绝大多数服从朝廷指挥,贡赋输纳中央,职官任免出于朝 命。但是今河北地区则一直存在着名义上仍是唐朝的军镇而实际割据一方, 不受朝命,不输贡赋的河北三镇,今山东、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长一 段时期内存在类似河北三镇的藩镇,还有一些倚仗自己实力对中央跋扈不驯 甚至举行叛乱的短期割据者,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名之为“藩镇割据”。 唐代藩镇割据的形势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唐代宗李豫初 年到唐德宗李适末年(762〜805 ),是割据形成发展时期。 代宗广德元年 (763 ),安史之乱以史朝义自缢,其党羽纷纷投降唐朝而告结束。但朝廷无 力彻底消灭这些势力,便以赏功为名,授以节度使称号,由其分统原安史所 占之地。 计有李怀仙为卢龙(又名幽州或范阳,今北京)节度使,统治今河北东北部;李宝臣为成德(又名镇冀或恒冀,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统治今 河北中部;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大名北)节度使,统治今河北南部、山东 北部;薛嵩为相卫(今河南安阳)节度使,统治今河北西南部及山西、河南 各一部,共四镇。 其后相卫为田承嗣所并,则成为三镇,即河北三镇。 这三 镇名虽服从朝廷,实则独立。军中主帅或父子相承,或由大将代立,朝廷无 法过问。 与此同时,淄青(又名平卢,今山东青州)镇大将李正己逐节度使 侯希逸,唐亦授以节度使称号,统治今山东地区,世袭相承达三代四人。 在 今湖北,山南东道(今湖北襄阳)节度使梁崇义也实行割据,统治今湖北西 北部达十九年。 建中二年(781),梁崇义被消灭,三年(782),淮西(治 蔡州,今河南汝南)节度使李希烈又据镇反叛,自称建兴王,并联合已称王 的淄青、魏博、成德、卢龙四镇节度使抗拒中央。 唐德宗调集淮西邻道兵攻 讨李希烈,诸道兵都观望不前。 四年( 783 ),又调泾原(今甘肃泾川北) 兵东援,十月,该军路过京师时发生叛乱,拥立留居长安的前卢龙节度使朱 泚为秦帝。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 兴元元年(784 )正月,李希烈 称楚帝,改元武成。 二月,入援朝廷的朔方(今宁夏灵武)节度使李怀光也 叛乱,德宗又奔梁州(今陕西汉中),唐朝政权处于最危险的境地。 同年六 月,平定了朱泚,贞元元年(785 )八月平定李怀光,二年(786)四月,李 希烈为部将所杀,河北、山东四镇也表示重新服从中央,表面上又归统一。 德宗经过这场恐慌之后,转为执行姑息政策,求得暂时安定。 但也做了一些 削藩的准备工作,一是加强禁军(神策军),二是充实府库。不过,这两方 面都造成了另一后果,即宦官进一步控制中央政权。 第二阶段从唐宪宗李纯永贞元年至元和末年( 805〜820),是讨伐叛镇 的时期。 永贞元年(805)八月,唐宪宗即位,在他祖、父十多年努力之后, 中央军力和财力都有了一定基础,他开始执行削藩政策。 元和元年(806), 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求兼领三川,因朝廷不许,就发兵攻击东川节度使治所 梓州(今四川三台)。宪宗即派高崇文统率神策军出征,很快平定。 同年, 还平定夏绥节度使杨惠琳的叛乱。次年,镇海(又名浙西,今江苏镇江)节 度使李锜叛变,宪宗调邻道兵征讨,李锜被部将所杀。 这几次平叛的胜利使 宪宗及主战派大臣增强了信心。四年( 809 ),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 承宗自为留后,宪宗以宦官吐突承璀领兵讨伐,没有取得胜利,只得暂时妥 协,承认承宗继位。 七年(812),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子从谏年幼继位, 军中推立大将田兴(后改名弘正),田兴表示服从中央,遵守法令,申报户 籍,请朝廷任命管内地方官,送从谏入京。长期割据的河北三镇中出现了一个突破口。 淮西自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所杀后,吴少诚又杀陈仙奇,仍然割 据自雄,继位的是另一个淮西大将吴少阳。 九年(814),吴少阳死,子吴 元济自领军务,在对淮西镇的处。 4.唐末藩镇割据有哪些以元和年间约有四十八藩镇为标准:一、关内道。 节度使有7:鄜坊(渭北)节度使(治鄜州、今陕西富县)邠宁节度使(治邠州、今陕西彬县)振武节度使(治单于都护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南)凤翔节度使(治凤翔府 今陕西凤翔县)夏绥节度使(治夏州 今陕西靖边县白城子)朔方节度使(治灵州 今宁夏灵武西南)泾原节度使(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北)。 (都)防御使有3:丰州都防御使(治丰州天德军 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同州防御使(治同州 今陕西大荔)潼关防御使(治华州 今陕西华县)。 二、山南东西二道。 节度使有3:山南东道节度使(治襄州 今湖北襄樊襄阳区)山南西道节度使(治兴元府 今陕西汉中)荆南节度使(治江陵府 今湖北荆州)。 都防御使有1:金商都防御使(治金州 今陕西安康)。 三、剑南道。 节度使有2: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梓州 今四川三台县)剑南西川节度使(治成都府 今四川成都)。四、江南三道(黔中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节度使有0观察使有8:黔州观察使(治黔州 今重庆市彭水县)湖南观察使(治潭州 今湖南长沙)福建观察使(治福州 今福建福州)江西观察使(治洪州 今江西南昌)宣歙观察使(治宣州 今安徽宣城)浙西观察使(治润州 今江苏镇江)浙东观察使(治越州 今浙江绍兴)鄂岳观察使(治鄂州 今湖北武汉武昌区)。 五、淮南道。节度使有1:淮南节度使(治扬州 今江苏扬州东北)。 六、岭南道。节度使有1:岭南节度使(治广州 今广东广州)。 经略使有4:安南经略使(治交州 今越南河内)桂管经略使(治桂州 今广西桂林)容管经略使(治容州 今广西容县)邕管经略使(治邕州 今广西南宁)。 七、河南道。 节度使有6:宣武军节度使(治汴州 今河南开封)武宁节军度使(治徐州 今江苏徐州)忠武军节度使(治许州 今河南许昌)平卢军节度使(治青州 今山东青州)天平军节度使(治郓州 今山东东平西北)义成军节度使(治滑州 今河南滑县东南)都防御使1:东都畿都防御使(治河南府 今河南洛阳东)观察使2:兖海观察使(治兖州 今山东兖州)陕虢观察使(治陕州 今河南三门峡西南)。 八,河北道节度使有6:河阳节度使(治怀州河阳县 今河南洛阳东北黄河北岸)魏博节度使(治魏州 今河北大名县)、成德军节度使(治镇州 今河北正定县)、横海军节度使(治沧州 今河北沧州东南)、义武军节度使(治定州 今河北定州)、卢龙节度使(治幽州 今北京市西南)九、河东道。 节度使有2:河中节度使(治河中府 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河东节度使(治太原府 今山西太原)昭义节度使(治潞州 今山西长治)。十、河西、陇右道。 安史之乱后陷入吐蕃,曾置藩镇不在元和四十八镇之列。节度使有4:安西节度使(治龟兹镇 今新疆库车附近)北庭节度使(治庭州 今新疆吉木萨尔附近) 河西节度使(治凉州 今甘肃武威) 陇右节度使 (治鄯州 今青海乐都。 ) 想知道各个节度使的详情和建制可以告诉我,我有《唐朝方镇年表》的DPF格式文件。 5.藩镇割据 我国古代藩镇割据 : 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 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面。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这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712~756)时期﹐由于均田制瓦解,建立于其基础上的府兵制亦随之瓦解,开始实行募兵制,募兵制的恶性发展形成了藩镇割据。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见天宝十节度使)。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着﹐经常以一个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藉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这些本是军事官职﹐但节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由前期的采访使改名)之名﹐观察处置使也兼都防御使或都团练使之号﹐都成为地方上军政长官﹐是州以上一级权力机构。大则节度﹐小则观察﹐构成唐代后期所谓藩镇﹐亦称方镇。方镇并非都是割据者﹐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方镇绝大多数服从朝廷指挥﹐贡赋输纳中央﹐职官任免出于朝命。但是今河北地区则一直存在著名义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实际割据一方﹐不受朝命﹐不输贡赋的河北三镇﹔今山东﹑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类似河北三镇的藩镇﹔还有一些倚仗自己实力对中央跋扈不驯﹑甚至举行叛乱的短期割据者。江南的节度使大多是服从听命中央的,而且其所辖地区是唐中后期朝廷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名之为“藩镇割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