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的雅俗之争

1.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什么题目好写

-- [推荐]古代文学史毕业论文选题 古代文学史毕业论文选题 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刍议 《山海经》艺术形象的原型意义 论《诗经》的讽刺艺术 论《诗经》史诗的叙事艺术 论《诗经·国风》的借景抒情艺术 《诗经》中的叠字及其变式研究 论《诗经·国风》中的人物心理描写 论《诗经·国风》的含蓄美 论《诗经》的自然景物描写 论《诗经》中政治讽谕诗所表现的忧患意识 试论《诗经》大小雅怨刺诗之异同 论《诗经》语言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论《左传》中的女性形象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 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 《左传》与《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左传》与《国语》记言差异论 《左传》中的细节描写 论《左传》对《史记》人物描写的影响 《战国策》说辞风格论 《战国策》的寓言艺术 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 论《战国策》对后代的影响 《战国策》细节描写之艺术成就 析《孟子》的论辩艺术 谈《孟子》中的比喻 《孟子》与《庄子》寓言异同论 从《孟子》看孟子的人格魅力 论《庄子》散文的诗意表达 论《庄子》散文的结构艺术 论《庄子》的“三言” 论《庄子》散文的描写艺术 《庄子》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及其分类 《韩非子》散文寓言艺术浅探 《孟子》与《韩非子》寓言异同论 论屈原对楚巫文化的继承和超越 论屈原在抒情艺术上的开拓与创新 论《离骚》中“求女”寓意 谈《离骚》表现心灵冲突的艺术 论《离骚》比兴的象征性 《离骚》政治理想与中原主流文化 论《九歌》中的神灵形象 论《九歌》的代拟艺术 论《九歌》中神人塑造艺术 论“楚辞”体与汉赋的关系 历代骚体诗通论 论汉初政论散文的基本特征 《谏逐客书》与《过秦论》之比较研究 试论《史记》的对照艺术 汉初三杰论 论司马相如赋 论汉赋的铺排特色 论汉赋对后代诗歌艺术的影响 东汉纪行赋的抒情艺术 魏晋抒情小赋研究 论魏晋赋对初唐诗歌的影响 汉乐府叙事诗研究 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论汉乐府民歌的写实艺术 汉乐府中女性题材作品研究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论《古诗十九首》的影响 论曹操诗歌 曹丕、曹植诗风比较论 论曹植的游仙诗 论曹植对“宓妃”形象的再创造及其意义 论“正始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关系 嵇康与阮籍诗歌风格比较 论正始诗歌与玄言诗关系 傅玄论 张华诗歌抒情性研究 潘尼《悼亡诗》与元稹《遣悲怀》比较研究 左思《娇女诗》与李商隐《骄儿诗》比较研究 陆机诗论与创作的关系 潘岳与陆机诗歌抒情方式的比较 郭璞《游仙诗》与东晋玄言诗之关系 南朝宫体诗与南朝乐府民歌的关系 萧绎宫体诗研究 《文选》战争诗研究 《玉台新咏》所选宫体诗研究 从《世说新语》看西晋文人的心态 东晋玄言诗的生成研究 萧纲文学集团的文学理论 陈代诗风的新变 简论齐梁诗风对花间词的影响 《文选》分类与萧统文学思想的关系 简论玄言诗对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散文的艺术成就 陶谢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 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比较 南朝山水诗研究 南朝诗僧研究 论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 六朝写景书启的研究 论六朝骈文的抒情艺术 论六朝骈文对近体诗的影响 永明体研究 “竟陵八友”论 “庾信文章老更成”的综合考察 唐诗中咏西施的篇章论析 唐诗中咏昭君的篇章论析 唐诗中咏杨贵妃的篇章论析 论唐人的咏马诗 唐诗中“日”意象分析 唐诗中“云”意象分析。

2.柳永词雅俗结合的特色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真正开启宋词天地的重要词人。他以一落魄文人,流连坊曲,采纳市井新声,为文人词作输入新鲜血液,并自觉地以市民情调取代贵族情调,变“雅”为“俗”,从而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在词中开拓出另外一番境界。

(1)、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第一,在描写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时,柳词从达官显宦的峻台重阁转向了平民百姓的市井青楼,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这类词作有的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泼辣的爱情意识,有的表现了惨遭遗弃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有的抒写了处于社会下层的伶工乐伎的不幸遭遇和美好愿望,皆透露出新的时代气息。

第二,工于羁旅行役,他把这些本来多入于诗的言志抒情内容一并移入词中,用来描写江湖流落的索寞,抒发别离相思的况味,此类作品达到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境界。

第三,展现了北宋承平之世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与多彩多姿的市井风情,这在柳永之前的词作中是不曾见过的。

(2)、发展了词的长调体制

柳永精通音律,或利用民间原有的曲调,或把小令扩展为慢词,或旧曲新翻,或自创新调,使慢词的曲牌大为丰富,词的体式至此相当完备,这样就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长调蔚然成为一代订丁斥股俪噶筹拴船茎风气,倡导之功不能不归于柳永。

(3)、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柳永把六朝小赋的作法移植于词,创造了铺叙展衍、恣意渲染的艺术手法,写景状物备足无余,叙事抒情淋漓尽致;与铺叙相配合,他还长于白描,不加藻饰而又生动传神;此外,构思细密,布局完整,章法委婉,层次分明也是柳词的重要艺术特征。

(4)、革新了词的语言表达方式

柳永也能以清丽的语言写传统的雅词,但他贡献最大的却是使用极其生动、浅近的语言写出的俚词。他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充分吸收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口语入词,以通俗流利的语言取代雅致绮丽的修辞。正是在柳永手中,俚词才具备了和传统雅词分庭抗礼的资格。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沾溉甚深,许多大家都受惠于他,柳词不仅促进了宋代俗文学的发展,也为金元曲子开启了先河,以至有人称他为“曲祖”。

柳永原名三变,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权多.许多篇章用美女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法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他的词不仅流传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柳永原名三变,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权多.许多篇章用美女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法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他的词不仅流传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3.四唐诗风的嬗变及特征

唐宋词的“雅化”进程

一,从敦煌民间词至“花间”代言词

文人开始大量创作歌词,是唐末五代之事,后蜀赵崇祚编集西蜀词人的作品为《花间集》。此前文人填词,不过偶一染指。文人词的传统,是从“花间”词开始的。词从此自巷陌新声向文人士大夫之雅曲转变。

二,从“花间”代言词至文人抒情词

南唐词人变“花间”代言体为文人抒情达意的自言体。他们在词中描写自我日常生活,抒发时世危难之艰辛困苦,倾诉濒临绝境之郁闷苦痛。词体由卑渐尊,本质上有了新变。

宋初杰出词人晏殊、欧阳修等,皆承继南唐词风,于小词中抒情达意,伤离念远。

苏轼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所以,陆辅之才说:“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词。”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首先,苏轼词扩大了词境。苏轼之性情、襟怀、学问悉见之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他外出打猎,便豪情满怀地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他望月思念弟弟,便因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他登临古迹,便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刘熙载《艺概》卷四概括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其次,苏轼词提高了词品。苏轼的“以诗入词”,把词家的“缘情”与诗人的“言志”很好结合起来,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乎词,在词中树堂堂之阵,立正正之旗。即使写闺情,品格也特高。《贺新郎》中那位“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的美人,可与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格调比高。胡寅《酒边词序》因此盛称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词至东坡,其体始尊。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出现在苏轼词中的往往是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中。传统区分宋词风格,有“婉约”、“豪放”之说,苏轼便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凡此种种“诗化”革新,都迅速地改变着词的内质,况周颐因此肯定说:“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蕙风词话》卷二)刘熙载转换一个角度评价说:“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艺概》卷四)东坡的复古,正是词向诗的靠拢,突出“志之所之”,也是向唐诗的高远古雅复归。至此,词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质性的突破。

三,从文人抒情词至大晟典雅词

北宋前期和中期,词在承继南唐绪风之同时,内部正起着多种的嬗变演化,呈现出百花斗艳、五彩缤纷之繁荣盛景。雅俗之争,此起彼伏,迂回曲折,贯穿其间。柳永的步入词坛,对词风的转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柳永在词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创立俚俗词派和大量填写慢词。

在北宋词“雅化”进程中贡献最大、成就最高的是大晟词人,尤其是集大成的词家周邦彦。大晟词人的“雅化”努力,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融化前人诗句以求博雅。其二,推敲章法结构以求精雅。其三,追求韵外之旨以示风雅。其四,注重音韵声律以示醇雅。

大晟词人在前辈作家努力的基础上,将精力集中于歌词字面、句法、布局、修辞、音韵等诸多技巧方面的精雕细琢。

4.花间词和南唐词雅俗之辨

两宋词坛雅俗之辨 【原文出处】中国韵文学刊 【原刊地名】湘潭 【原刊期号】199601 【原刊页号】59-67 【分 类 号】J2 【分 类 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703 【作 者】聂安福 【责任编辑】刘庆云 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领域中,雅俗这对重要范畴源自先秦儒家乐论。

《论语》中有雅乐、郑声之分,《孟子•梁惠王下》有“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今乐”与“古乐”之说。雅乐、俗乐的划分标准在于乐教,体现出儒家的文艺教化思想。

孔子曾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荀子•乐论》则对先王制《雅》、《颂》的意图有所说明:“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是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女色,口不出恶言。

此三者,君子慎之。”这也就是对《周礼•春官•大司乐》中“乐德”(“中和•只庸•孝友”)的发明。

历代乐坛上的雅、俗之论多承袭这一传统观念。 汉魏之后,雅俗观念渐入品人谈艺之中。

王充《论衡•四讳》:“夫田婴,俗父;而田文,雅子也。”刘勰《文心雕龙》:“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通变》)“习有雅郑……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体性》)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叙》谓文“有雅体、野体、鄙体、俗体”。

可见,宋代之前,雅俗观念已流行于音乐、文学领域。正如刘熙载所说:“乐中正为雅,多哇为郑。

词,乐章也,雅郑不分,更何论焉。”(《艺概》卷四)雅俗之辨也自然成为两宋词坛的重要议题。

一 “宋人所称雅词” 晚清沈曾植《全拙庵温故录》说: 宋人所称雅词,亦有二义。此《典雅词》[1],意取大雅。

若张叔夏所谓“雅词协音,一字不放过”者,则以协大晟乐律为雅也。曾端伯盖兼二义。

又按《碧鸡漫志》:“万俟雅言自定其集,分两体,曰雅词,曰侧艳。”又云:“贺方回、周美成时时得《离骚》遗意。

如贺之《六州歌头》、《望乡人》、《吴音子》,周《大酺》、《兰陵王》、《六丑》诸曲最奇(崛)。或谓‘深劲乏韵’,此遭柳氏野狐涎吐不出者也。”

[2] 沈氏所提及的《典雅词》、曾慥(端伯)《乐府雅词》以及王灼《碧鸡漫志》、张炎《词源》等都是考察宋人雅词观念的重要依据。然而沈氏据以解释“宋人所称雅词”时却有疏漏之处。

曾慥《乐府雅词引》云: 涉谐谑则去之,名曰《乐府雅词》。九重传出,以冠于篇首;诸公转踏次之。

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幼眇,世所矜式。当时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今悉删除。

未曾言及协律,更未限定协大晟乐律。清初朱彝尊《乐府雅词跋》说:“卷首冠以《调笑》绝句,云是‘九重传出’,此大晟乐之遗音矣。”

沈氏盖误读朱跋而谓曾慥题名“雅词”兼“意取大雅”及“以协大晟乐律为雅”二义。考《宋史》卷一二九《乐志四》,大晟乐律成于崇宁四年(1105),政和二年(1113)播之教坊,施之宴乐。

《乐府雅词》中所录欧阳修、晁补之等人词作就不可能协大晟乐律。 再说张炎的雅词观。

沈氏所引“雅词协音,一字不放过”见于《词源》卷下“音谱”: 词以协音为先。音者何?谱是也。

……先人晓畅音律,……每一作词,必使歌者按之,稍有不协,随即改正。曾赋《瑞鹤仙》一词云……此词按之歌谱,声字皆协,惟“扑”字稍不协,改为“守”字乃协。

始知雅词协音,虽一字亦不放过。信乎协音之不易也。

张炎强调协音,这当归属他词学观念中的传统意识。然而词乐分离的客观趋势却使他切实感到“协音之不易”,“旧有刊本六十家词,可歌可诵者,指不多屈”(《词源•序》)便是实证。

因此具体谈到创作时,张炎并非“以协音为先”: 词之作必须合律。然律非易学,得之指授方可。

若词人方始作词,必欲合律,恐无是理。正如方得离俗为僧,便要坐禅守律,未曾见道而病已至,岂能进于道哉。

音律所当参究,词章先宜精思。俟语句妥溜,然后正之音谱,二者得兼,则可造极玄之域。

《词源》卷下“杂论” 这无疑是对不协音律之作的某种程度的肯定。与此相应,在评断词作雅俗时,张炎并非拘于协音与否。

如被他誉为“景中带情,而存骚雅”的陆淞《瑞鹤仙》(脸霞红印枕)[3],词中对应于前引张枢“按之歌谱”而改定的“粉蝶儿、守定花心不去”一句作“待归来、先指花梢教看”。“先指”二字与张词字声迥异。

则陆淞之作必不协音,而张炎评为“骚雅”,则其雅词观主要就词章而论。这在《词源》中颇多例证: 美成负一代词名,所作之词,浑厚和雅,善于融化诗句。

而于音谱且间有未谐,可见其难矣。 《词源•序》 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音。

《词源》卷下“杂论” 故其燕酣之乐,别离之愁,回文题叶之思,岘首西洲之泪,一寓于词,若能屏去浮艳,。

5.以宋词流变为例谈谈你对文学雅俗互动的理解

只搜到了这个“宋代文学雅俗潮流的走势”刚看了刘大澄先生著的《冷冷孤风寒》,就其中的一些宋词来谈谈雅俗走势。

一直很喜欢宋词,尤其是李清照、柳永、苏轼、范仲淹、欧阳修等,如“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这种曲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应属俗之列吧,但因其词句温厚深婉之内质和沉郁曲折之词风,俗曲配上雅词,文句并不深邃,却能深感作者的雅思,仍是不朽之名作。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同样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虽是写闺怨之俗,却写得如此荡气回肠、工巧清丽、委曲缠绵,又岂一个雅字了得。

至于柳永更是虽“多近俚俗”和“杂以鄙语”,却仍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等让我们仍再三咏读的好词。

因此,个人认为自宋代始,雅俗便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紧紧的结合了起来,虽曲调及词牌名未改变,但词的内容却渐渐雅致、精炼,一如“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也正是因为这样被寻常百姓加以传诵,才有了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6.结合具体文学现象,谈宋代文学雅俗潮流的走势

只能算个文学爱好者,不敢谈什么高深的理论,不过刚看了刘大澄先生著的《冷冷孤风寒》,就其中的一些宋词来谈谈雅俗走势。

一直很喜欢宋词,尤其是李清照、柳永、苏轼、范仲淹、欧阳修等,如“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这种曲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应属俗之列吧,但因其词句温厚深婉之内质和沉郁曲折之词风,俗曲配上雅词,文句并不深邃,却能深感作者的雅思,仍是不朽之名作。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同样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虽是写闺怨之俗,却写得如此荡气回肠、工巧清丽、委曲缠绵,又岂一个雅字了得。

至于柳永更是虽“多近俚俗”和“杂以鄙语”,却仍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等让我们仍再三咏读的好词。

因此,个人认为自宋代始,雅俗便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紧紧的结合了起来,虽曲调及词牌名未改变,但词的内容却渐渐雅致、精炼,一如“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也正是因为这样被寻常百姓加以传诵,才有了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