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对唐诗的体会

1.谈谈对唐诗宋词的体会

唐诗宋词,古今之精华也,闲暇之时,若有一片诗,一阕词相伴自是极乐之时。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包罗万象,吾一介女流,喜绝美、安静、亦不乏些许忧伤的,如唐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宋词“丁香泣露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都不错。其实唐人写词亦佳,温庭筠的《更漏子》中那句:“梧桐树,三更雨,不到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便使人不由得心生爱意。南宋易安那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可堪绝笔。

都道“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然,诗词各有千秋,诗有小情小调,词亦有豪情壮志。

诗词歌赋,无论是豪放的美,还是厚重的美,无论是若隐若现的美,都是千年以来中华文化之最美。( 望有助于君 子衿)

2.学习唐诗的心得体会

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这里五段文字,三个论点。第一段主意是说:诗不从学力中来,亦不从理智中来。但接下去却又说:如果不多读书,多穷理,就不能极其至。极其至,就是达到最高阶段。最高阶段,就是“悟”。由此可知,他所谓“悟”,是以读书穷理为平时修养的基础。由此而获得“妙悟”,写出诗来,没有书本知识和理智思考的痕迹。

第二段是用四个具体形象来比喻上文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这里所谓“兴趣”,就是指盛唐诗人的“妙悟”。

第三段是批评“近代”诗人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就不免露出了“言筌”和“理路”的痕迹。

如果妙悟仍然要从多读书、多穷理得到,这个悟字已经和禅宗的悟有些距离,至少已落下乘的渐悟。看来严羽所谓妙悟,即是明清诗家所谓性灵,也就是梁启超所谓“因斯披里纯”,现代所谓灵感。读书穷理是诗创作的修养基础,但诗决不能直接从书本知识和理性认识中产生,而是要从一时灵感的触发中产生。妙悟、兴趣或灵感,就是严羽所谓别才、别趣。他所谓“近代诗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就是说诗中所表现的只是文字的功夫、学识和思想,而没有灵感。

因此,这种诗就显得呆板凝滞,而“涉理路,落言鉴”了。这一节话是针对江西派诗人而言的。

3.对古诗词的感悟

性雅成诗,爱淡成词,诗词承载了千百年来人们的理想抱负与心中向往。

其情若明珠,光华闪耀流转千年;其思若悬瀑,飞湍而下直入人心.你的清雅出世为后世的情感觅得出处,你的质朴无华则让人深味世间的至情至真。“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世纷繁,情感往往掺杂了些许杂质,可是在先民的眼中,爱是最质朴无华的纯粹,只需一句誓言,便可相濡以沫共度余生。品悟《诗经》,品先民情感之纯朴,悟人世平凡中的赤诚之心。

诗至你而盛,歌自你而慨。你是天地间最浪漫激昂的乐章,谱写了盛唐的华丽篇章,亦唱出人间灿烂的情怀。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看到李白从容不羁地笑离长安,亦感受到他生命的胸怀,笑看人世千百态。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我看到杜甫几经磨难的坎坷流离,亦感受到他灵魂中的执着坚忍,虽经起伏仍本心不改。

“青山澹如此,我心素已闲。”我看到王维独对青山的淡泊宁静,亦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不惊,安然立世处变不惊。

品悟唐诗,品唐人的胸襟博大,悟人世起伏中的本心不改。你是流淌在人内心的一条长河,可有波浪天涌的豪迈,亦可有缓流澈澄的清丽。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子泛舟赤壁之下,慨叹人世不过一梦而已,潇洒自如,旷达处世。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于白发之时,遥想当年的壮志豪情,壮心不减,豪迈依旧。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斜倚东篱之旁,相思欲罢不能,情真意切,忧而不伤。

品悟宋词,品宋人之真挚细腻,悟人生变迁中的旷达豪迈。生活,以诗歌而观之,多了几分绚丽,添了些许淡泊。

人生如诗,诗如人生,感悟诗中的情怀,是对灵魂的一种追寻,亦是对自我情操的一种升华,让我们在诗中不断地成熟,亦让诗成为我们人生的伴侣,彼此相依,彼此相惜,彼此了然。

4.谈谈学古诗的体会

学习了古诗以后,学生大多数能够准确地背诵下来,但是对诗意的理解情况不够理想,这就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充分地利用书上的插图来讲解诗意,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描写的独特的意境。

2、对一些适合表演的内容,要适当地让学生自己演一演,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更积极,更主动。

3、可以让学生练习把诗的内容改写成儿歌,学生对诗的理解情况就能更一目了然地展示在教师的面前。

其中,我特别欣赏第1和第2种做法。

《山行》教后记:石径、比花还要红的枫叶这些对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幸好,我们新教材安排的插图是那样的逼真、形象。因此,在课堂上,我就要求学生自己先对照插图自己来理解诗句,然后在具体分析的时候,若学生碰到难点,再从观察插图中去理解。结果反映,学生根据插图明白了很多,对诗的意境也更加理解了。

《赠汪伦》诗是李白乘舟欲去,好友汪伦前来相送,深深的友谊感动了李白。李白有感而发写下此诗送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好一幅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人场景,这段的学习我就通过让学生来演一演。当学生上来一个演李白,一个演汪伦踏拍起歌、挥袖道别,我想他们也一定在努力体会其中的情感吧。

对于古诗的教学是难点,我想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和摸索中,我也一定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5.唐诗的感想与理解

不登录不给继续回答。。。接下来。

到了盛唐,诗歌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都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孟浩然注重总体印象和情绪的把握,风格平淡而富于韵味。

王维擅长描摹幽静空灵的景色,着笔成绘且时寓禅意。

高适、岑参擅长七言歌行。多描写塞外征戎生活,多表现慷慨报国和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慨,也反映了军中的矛盾不平和征夫思妇的幽怨。前者尚质主理,气骨遒劲,后者尚巧主景,风格峭拔。

王昌龄的七绝出众。

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坛最杰出的代表。李白的诗歌,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他鲜明强烈的爱憎感情、豪迈不羁的性格、神奇莫测的想象、惊世骇俗的笔墨,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伴随着对政治黑暗以及整个社会秩序的猛烈抨击。其歌行打破了初唐整齐骈偶的拘束,淋漓尽致,清雄奔放。其五、七言绝句则深远醇美,体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理想。有“诗史”美誉的杜甫诗歌,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的情怀。是其最突出的崇高理想。杜甫总结并发扬了《诗经》、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开拓了一条通向现实、通向人生的创作道路,又“别裁伪体”、“转益多师”,抒情叙事兼工,古体近体并擅,确是“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

随着以“双子星座”李、杜为主要代表的诗人们的隐没,唐代诗歌进入了中唐时期。这一阶段,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是巨星陨落后的相对沉寂时期。当时名声颇高的所谓“大历十才子”,实际成就并不大。步武王、孟的刘长卿、韦应物以山水诗见称,较有特色。元结、顾况等人反映现实的作品,可视作杜诗的同调,也是杜甫与白居易之间的桥梁。从贞元中到文宗大和初约三十年,为后一阶段,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高潮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优秀诗人相继出现,对诗歌发展的方向,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新乐府运动,努力创造一种“质而径”、“顺而肆”的诗风。与此相反,以韩愈为首,孟郊、贾岛等为羽翼的一派诗人,尚古拙,好奇险,标榜“陈言务去”、“词必己出”,另辟“横空盘硬语”一路。除了这两大派之外,李贺、柳宗元、刘禹锡也是这一时期很有成就的诗人。李贺大量运用比兴,更注意锻造新警奇诡的诗句;柳宗元的模山范水之篇比王、孟更着意刻划,诗风峻洁而清腴;刘禹锡则又不同,他力求在文人诗与民歌之间闯出一条新路,可谓别创天地。

从文宗大和、开成之后直至唐亡的七、八十年,史称晚唐。这是唐皇朝的黄昏和没落时期,也是唐诗的晚霞余照时期。随着国势的衰危动乱,诗坛面貌也有很大变化。前二、三十年间,以杜牧、李商隐最为杰出,无论古体、近体,都有成就,在艺术上有新的发展。杜牧的七绝熔清新俊朗于一炉,咏史、感怀、抒情、写景,无所不胜。李商隐尤长于七律,深婉绵邈,自成一家。他们的诗歌无论是忧时悯乱、抒政治怀抱,还是写身世际遇、爱情生活,常常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情调。后五、六十年间,诗人数量不少,但造诣均未臻一流。诗风则渐趋华艳纤巧,转向超脱一类的审美追求。这一阶段,有一派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传统的现实主义诗人,值得重视。比较有名的是皮日休、聂夷中和杜荀鹤。他们活跃于黄巢起义前后的诗坛,自觉地实现着“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的文学主张,感情愤激,笔锋犀利,语言浅近,成为唐诗颇有光彩的结响。

在诗歌高度发展的环境里,随着城市经济的繁盛和燕乐的流行,唐代还兴起了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词。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是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题材广泛,作者众多,“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和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但艺术上还比较粗糙。中唐以前,文人词的创作还不普遍,张志和、戴叔伦、刘长卿、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作品,大都具有清新明畅的特色。相传李白也曾染指,但至今未有定论。到了晚唐,涌现出了一批以填词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文人词家,温庭筠是最著名的代表。温善诗,与李商隐齐名,又精于音律其词用语秾艳绵密,造境隐约幽深,在词体的艺术特征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但题材偏于闺情,虽律精韵胜,但类不出乎绮怨。

6.唐诗体会与心得 议论文

读了唐诗三百首后,我感到书里的诗个个都非常的好。比如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去泉,

去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

更添波浪向人间!

诗意是:天平山白去泉边是那样清幽静谧,天上的白去随风飘荡,舒卷自如;山上的泉水淙淙潺潺流,从容自得。我问泉水,你既然在这里如此闲适,何必要奔向山下,给原本纷扰多事的人间推波助澜?

还有一首诗也很好,是这样写的:

秋词二首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去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意是:自古以来,人们一到秋天只觉得万木萧条,不免感到悲伤。我说秋天比欣欣向荣的春天更好。在秋日晴空中那排腾云直上的白鹤多么矫健凌厉,把我们的诗情也带到蓝天上。这首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令人精神振奋。

背过了90首古诗,我感到很高兴,我感受到古代诗人的那种伟大的精神,他们用简洁精湛的诗歌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有悲痛的报国情,有忧伤的相思情,还有婉转的亲情。像《陇西行》一样:“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将士们已经牺牲了,可家乡的亲人仍做梦盼他们回来,表达了诗人对战死者和家人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憎恨。

每一首唐诗都有自己的思想,我们只有背更多,就能吸收很多的营养,他对我们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

7.跪求学习唐诗的心得~~~~~~~~~~~~

我喜爱古典诗词。因为它有助于了解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文化素养;有助于培养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大支柱,是传统文化的无价之宝,其历史之久远、数量之巨大、内容之丰富、意蕴之深长、韵律之优美、文字之精妙、形式之多样、传世之久远都为世所罕见。纵观历代诗词,有的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表现了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伦理道德,有的描写了自然景观的壮丽,有的歌颂祖国山川的秀美,有的提示人生哲理,有的反映生活情趣,有的为民呐喊,有的抒发个人情怀,有的倡扬正气,讴歌真善美,有的针砭时弊,鞭笞假丑恶。这些就是古典诗词的巨大魅力,正因为如此,我在工作之余,大部分时间都徜徉在诗词的王国之中。从《诗经》到宋元明清各代诗词都有点滴涉猎。虽不能全读,但却读过其中的名篇,虽不能完全弄懂,但却略知一二。从中汲取了文化营养,增强了工作信心,增加了生活乐趣。

我更喜爱唐诗。在中国这样一个怏怏大国,有五千年可考的历史,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数以万计的文化典籍,这些大量的文化遗产中单就诗词一类,就浩如烟海,任你穷其一生,也只能涉猎其中的极小一部分。所以,我重点学习了唐诗。唐诗是我国历史上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典文学园地里三株奇葩,唐诗则是艳丽多彩的第一株奇葩,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顶峰。它如满天繁星,闪烁令人心旷神怡的光彩,如春兰秋菊,装点着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是一个取之不竭的营养宝库,千百年来它曾哺育了千千万万的诗歌作者。这些我深有体会,因为我不仅是唐诗的爱好者,也是唐诗的受益者,倘若不从唐诗中汲取营养,就没有现在的文化素养,更写不出任何水平的诗来。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诌”。对这句俗语我是深有体会的,正是在学习唐诗中得到了潜移默化,受到了深深地感染,正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学习中时不时地写首小诗,时间长了积攒起来,一经整理编纂竟然成书,不胜荣幸。我写的诗大都是五言和七言的仿古体诗,但决不敢妄称律诗。所谓古体诗是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也叫古体或古风。因为,我没有专门学习作诗,不大懂平仄,声韵掌握得也不好,对偶有些牵强附会。所以,我写的诗充其量只能说是仿古体诗。其中不免有无病呻吟之作,化用引用几句也难以融会贯通,其意境和品位更谈不上,把这些情况实实在在地告诉读者,决不敢隐其鄙陋。

参考资料:?si=1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