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书法欣赏

1.**诗词《沁园春长沙》草书赏析

**诗词《沁园春长沙》草书赏析 **的诗词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其作品给人一种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感觉,其挥写的常常是万里江山,千军万马的宏伟场面。

“一代风流的一代绝唱,壮丽国度的壮丽诗篇”,曾经有人如此评价过**主席的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

翻阅**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是**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2.如何赏析古诗,楷书是一种什么样的字体

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要以晋唐小楷的声名最为显赫,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当以《夫子庙堂碑》为最,以前科举应试时,挑欲尖而锐、虞世南,收笔时用回锋; 小字下笔时则不必用逆锋、唐钟绍京的《灵飞经》等,带著汉隶的遗型,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

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仍存古隶之横直”。东晋以后,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宜用尖锋,收笔时宜用顿笔或提笔,裨益终身,受用不尽。

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时锺繇的《宣示帖》《荐季直表》,因此想写好硬笔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权威尤炽,其势力深入社会,几为学书的标准本。唐代的楷书、厚重。

大字下笔时用逆锋(藏锋)楷书又称正书,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

虽源出魏晋,加以点啄挑,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禅师的遗轨,为王派的嫡系。究其楷书特点,用笔刚劲峻拔,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

锺繇书法,具古朴风格,惟传世作品《宣示表》《荐季直表》,一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无一确实者,其楷书代表作,当以《雁塔圣教序》为最。 小楷,顾名思义。

所以苏公“大小难能”这句话: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结体特异,独创一格、褚遂良的楷书,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极易触犯的毛病,但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多为后人传模或临作。他的楷书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碑等,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望之如串串珍珠项链,却能巧妙的调和着静谧的风格,以锺王为法”。

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至于运笔,则略有不同。

小字运笔要圆润、娟秀,弯欲内方而外圆,或称真书。其特点是、“柳体”(柳公权)。

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撇笔则起笔或肥而收笔瘦。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虞体”(虞世南),正是针对这种神情而发,更是经验老到之谈,可作楷模,故名、翰林,尤注重书法。

是故凡状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读书。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点欲尖而圆,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反而变成蜷促。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开创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以疏瘦劲练见称,实为正书之祖。

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欣赏好的摹拓本,长于尺牍。

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 褚遂良的楷书,真所谓空前,也都善写小字。

如今硬笔盛行,神采飞扬。小字为古代日用必需的书法?因为我们通常写大字时,以为地位(面积)宽阔。

以上这些话怎么讲呢。初唐三大书法家,却一扫魏晋书风之怯懦。

其楷书代表作,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诚如翁方纲所说。始于东汉。

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用毛笔写小字的人不多,但用硬笔临写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显进效,阅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后再看文章。兹分别简介如后、挺拔、整齐,枝干挺直而不屈曲。”

楷书本笔画简爽,多疏放妍妙,同时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笔画生动而有情致,加工练习。定能打下坚实基础,如是则行气自然贯串,在楷书方面、“颜体”(颜真卿)。”

又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可以任意挥洒,结果字体变成了松散空阔。写小字则正好相反,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大字要雄壮,却又一直在一条线上。

尤其是整篇字,要笔笔不同,而又协调一致,担心写不下就越难免要尽力局缩,往往局缩过当。 虞世南的楷书。

小楷字帖甚多,传世的墨拓中,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一般说来,起笔处或尖而收笔处则圆,钩半曲半直:捺笔则起笔或瘦而收笔肥。

北书刚强,南书蕴藉、《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因为地空间太小; 写一竖,起笔或略顿,收笔则尖。其字体结构看似非常奔放。

譬如写一横,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

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写小字的重心与笔画的配合,则与大字无大差异、“赵体”(赵盂附)等。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可以想像其古雅书风,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响。朝考状元,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还有元赵孟俯、明王宠、祝允明等小楷作品的墨迹影印本也是非常好的范本,其原则上是:“变隶书之波画。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欧阳询,源出古隶,以二王体为基础,参以六朝北派书风,各臻其妙,无分上下: 欧阳询的正楷,中楷既。

3.孙中山诗词书法欣赏

1899年秋,孙中山作七言绝句《咏志》: 万象阴霾扫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

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干坤扭转来。 该诗曾用作革命组织的动员口号和联络语,又称革命歌、起义歌。

全诗多用口语,浅显易懂,极具鼓动性。惟“红羊”一句借用典故﹕南宋理宗时,有一位算命先生柴望上书提请朝廷注意,每逢丙午、丁未年,国家必有祸患。

以天干“丙”“丁”和地支“午”在阴阳五行里都属火,为红色,而“未”这个地支在生肖上是羊,每六十年出现一次的“丙午丁未之厄”后被称为“红羊劫”。宋人最惨痛的记忆“靖康之耻”就发生在丙午年(1126年),今人所谓十年浩劫也始于丙午年(1966年)。

《挽刘道一》: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1906年刘道一从日本回国,到家乡湖南从事革命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年底,醴萍浏武装起义爆发,刘道一负责联络同盟会东京总部。次年1月被捕,就义于长沙,年仅二十二岁。

作为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武装起义牺牲的第一位会员,刘道一受到同盟会总部的隆重追悼,孙中山、黄兴悲痛难抑,竞赋挽诗。孙中山此篇作于1907年2月3日,辞正调永,情真意挚,气魄恢弘,境界远大,实为彪炳史册之作。

1907年3月4日,孙中山被日本当局驱逐出境前,会晤唐群英,赠五言绝句一首作别: 此去浪滔天,应知身在船。 若还潇湘日,为我问陈癫。

此诗前两句抒写有国难投的悲愤,后两句嘱托革命工作。唐群英(1871~1937),湖南衡山人,1904年秋与秋瑾相约东渡扶桑,寻求救国之道,为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

陈癫,即陈树人,先期回国的同盟会会员。 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孙中山亲临战场,向清军开炮。

失利后率军退入安南(今越南),在马背上吟成了一首七绝: 咸来意气不论功,魂梦忽惊征马中。 漠漠东南云万叠,铁鞭叱吒厉天风。

其字里行间,洋溢著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 1917年,孙中山有诗《祝童洁泉七十寿》: 阶前双凤戾天飞,览揆年华届古稀。

治国安民儿辈事,博施济众我公徽。 玉槐花照瑶觥燕,窦桂香凝彩舞衣。

所欲从心皆絜矩,兰孙绕膝庆祥晖。 此诗以人情味见长,展示了作者精神世界的另一面。

诗中用典嫺熟妥帖,如“戾天飞”一语出自《诗﹒小雅﹒四月》“翰飞戾天”,“览揆”代指生辰,出于屈原《离骚》“皇览揆余于初度兮”,“窦桂香”尝见于南宋诗人李昴英《秋试已近用韵勉儿辈》“岁当酉戌吾家旺,月府先教窦桂香”,尾联“所欲从心皆絜矩”一句则化用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国父填的《虞美人·为谢逸桥诗钞题词》: 吉光片羽珍同璧,潇洒追秦七。

好诗读到谢先生,另有一番天籁任纵横。 五陵待客赊豪兴,挥金为革命。

凭君纽带作桥梁,输送侨胞热血慨而慷。 1918年5月20日,因不满桂系军阀的排挤,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

数日后,自广州往梅县,住松口铜琶村谢逸桥家,读其诗词集有感,遂填此词,盛赞谢逸桥的诗歌品质和他对革命的无私支持。谢逸桥(1874~1926),华侨钜贾,同盟会员。

秦七,即北宋词人秦少游,其词清新婉丽,苏轼谓之有屈、宋之才,王安石称其有鲍、谢之致。五陵,旧指豪门贵族聚居之地。

1920年10月,曾在护国军韶关之役中以神奇炮火扭转战局,后升任滇军第六旅旅长的鲁子材(字梓楠)牺牲于重庆,孙中山再题挽诗以表彰英烈,其《鲁旅长梓楠像赞》云: 智战岭海,夙耳英声。 桓桓心杰,卜为国祯。

转斗入蜀,戈返阳精。 沙场洒血,锦水鸣鸣。

缅兹遗像,宜炳丹青。 孙并题书挽联曰: 为国惜英忠捣龙事远烝民苦, 瓣香嗟万里化鹤魂归蜀道难。

孙先生还有诗赠《赠陈树人》诗曰﹕ 史臣重朱家,君乃隐于酒。 时事尚纵横,雄心宁复有? 此诗系孙中山晚年作品。

陈树人(1869~1930),即陈癫,本名陈荆,湖南湘乡人,为革命奔走出生入死,不爱财,不图官,惟嗜饮酒,不修边幅,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里。1924年3月,孙中山任命陈树人为广东政务厅厅长,作此诗相赠。

前两句以史学家司马迁所推重的侠士朱家相比,赞扬陈荆的侠义精神及名士风范,后两句勉励其重抖精神,再建功勋。朱家,秦汉之际著名侠客,《史记》有传,为鲁国人,专好济人之急,解人之厄。

刘邦追捕季布时,朱家设计救之,后来季布显贵,朱家终身不与相见。

4.古诗词书法赏析,很多人都知道这五首古诗词,你知道么

1.《将进酒》李白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念奴娇·赤壁怀古》宋 苏轼

5.《虞美人》——李煜

供参考。

5.~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赏析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6.书法作品中古诗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书法书写格式一直是,“自右往左,自上往下”,不用打标点。

从正文开始写,一直写到文末,不用空格。 如若文末下还有足够的空间就可以落款,落款包括摘录的古诗词题目及其作者,(一般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有个人署名和摘录的日期,如若空间不足,则可以适当省略诗词题目,就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可省略书写的日期。

题目和作者一般是不省略的,否则就不是一幅完整的作品。也可以把落款另起一行,比正文的字略小,低于正文一个半字开始书写。

书法作品格式详解: ⒈斗方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正方形。

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

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 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

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 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能与正文平齐。

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 ⒉三开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

呈长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

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寸,八平方市尺的三分之一)。

五尺三开则是十二平方尺的三分之一,每开画面的面积为四尺。 ⒊对幅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

通常两幅成对悬挂。如书法对幅,称“字对”或 “对联”。

明清绘画有“画对”,是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成对悬挂。也有厅堂正中挂中堂立轴画,两边分挂“字对”,或中间悬挂中常立轴书法,两侧悬挂“画对”。

⒋中堂 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的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其中小中堂为68CM*45CM)。

因为尺幅比较大,所以需要创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体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 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要使它们之间主次有别,相应生辉。

落款切忌暄宾夺主。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 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数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

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盖在款字的下方,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⒌条幅 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

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对裁。安排章法时,应能根据书体的特点,精心构思,立意要新。

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落款要错落有致,自然生动。

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

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条幅常见的格式有两种: ①写成两行或三行的。两行的格式。

左右两行均靠纸的左右两边写,中间留出较多空白。注意上下字的联系节奏,以及两行间的彼此呼应。

落款通常写在第二行的末尾,位置应略高于第一行末一个字。 款字可写一行或两行。

三行的格式,需注意三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穿插映带及节奏变化。落款可在末行下端,底端略高于一、二两行正文的位置;也可另行写款,款字应短于正文,上下不宜与正文平行。

②居中写一行(少字数)的。书写内容一般为格言、警句或一句诗词等。

字数较少,写时要注意字的开合及节奏变化,以求生动。落款可分单款、双款。

单款一般写在左侧中间的位置。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

印章盖在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 落双款,上款写在作品的右侧中间偏上的部分,一般写创作作品的时间,若是赠送作品,则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

扩展资料: 书法传统创作样式的落款与钤印 落款源于“款识”。原本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对浇铸这一器皿原由的说明。

后延用为对书画作品作者及内容的说明。落款内容为作者姓名(包括字、号)、时间、书写内容甚至包括书写地点、环境或气候、心情等。

落款有上款、下款之分。 作者姓名称为下款。

书作赠送对象称为上款。上款一般不写姓只写名字,以示亲切,如果是单名,姓名同写。

在姓名下还要写上称谓,一般称“同志”、“先生”,再下面写“正之”、“正书”、“指正”或“嘱书”、“嘱正”、“雅正”、“惠存”等。 上款可写在书作右上方或正文结束以后,但上款必须在下款的上方,以示尊敬。

一般不与正文齐平,可略下些,字比正文小些。 在创作之前,首先要选择所书写的内容,内容要求健康、积极向上,也可写古代或当代诗词或名句。

内容确定后可考虑书写形式,是写中堂、对联、横幅、条幅还是册页、斗方;是写大字还是小字,写几行,纸多大,还要留下落款的位置。 正文内容不可齐边顶头书写,四周要留有空白。

中堂、对联、条幅这些竖式书作上下留白(称天头、地。

7.适合写硬笔书法的诗词有哪些

1、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唐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沁园春·雪 作者:**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沁园春·长沙 作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4、定风波/定风波·三月七日 作者: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硬笔书法简介:硬笔书法是书法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它的书写工具包括钢笔、圆珠笔、蘸笔、铅笔、塑头笔、竹笔、木笔、铁笔等,以墨水为主要载体,来表现汉字书写技巧。具有携带方便、书写快捷、使用价值广等特点。

它与毛笔的区别在于变软笔的粗壮点画为纤细的点画,去其肉筋存其骨质。 二、硬笔书法历史:敦煌文献中保存的两万多页硬笔写本,以实物推翻了以往“中国古代没有硬笔书法”的说法,将中国硬笔书法的历史上溯到两千多年以前。

目前发现和已鉴别出的敦煌硬笔写本达2万多页,多为纸本,也有绢本;有汉文,也有(人旁加去)卢文、粟特、梵文、突厥、于阗、吐蕃、回鹘、西夏等十多种古民族文字;书写内容涉及文学作品、契卷书信、经帖杂文和佛经;使用书体包括硬笔楷书、行书、行草和草书。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委员李正宇说:“敦煌硬笔写本的发现和研究,无可置疑地证明了硬笔书写在中国古代实用领域的存在和流行。”

据李正宇介绍,这批硬笔写本主要出自敦煌藏经洞,也有近百年来莫高窟其他洞窟、佛塔、烽燧遗址的陆续发现,从笔画造形看,敦煌硬笔写本字体平整,粗细均匀,富有现代硬笔书法的“线”感,没有毛笔书写顿笔、回峰、肥瘦结合、点面相间等“面”的特征,“显然是用竹、木、骨、角等材料削制的硬笔蘸墨写成”。 与写本相印证的是书写工具的发现。

上世纪进行的探险和考古发掘中,西方探险家和中国考古工作者曾在中国西部发现过10多枚由竹管、芦苇管、竹批、红柳等材料削制的硬笔。1906年英国人斯坦因从新疆若羌县米兰遗址发现芦苇管笔,197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甘肃武威市张义堡西夏遗址发现竹管笔。

从形制上看,这两种笔极为相似,都用木质材料精工削磨,有锋利的笔尖和马耳形笔舌。让人吃惊的是,这两种笔的笔舌正中都有一条缝隙,呈双瓣合尖状,与今日钢笔笔舌有异曲同工之妙。

1991年,在敦煌市西北哈剌淖尔湖东南岸汉代高望燧遗址中,一名矿工发现了一枚汉代觚、二枚铜箭镞及一件竹子削制的器物,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竹锥笔,时间已有近两千年。 李正宇说,中国史书中有“古笔多以竹”的记载,敦煌高望燧遗址发现的这枚汉代竹锥笔,就属此类。

该笔形状扁平,一头平齐,一头削尖,从笔尖残留的漆痕看,显然已经用于写字,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竹梃蘸漆而书”的历史事实。 李正宇认为:“硬笔书写才是中国书法的源头和母体,作为书写工具,毛笔的大量出现和使用是秦代以后的事,先秦时期,中国书法都是硬笔书法。

根据文献考证和实物对比,甲骨文、大小篆、古隶、秦隶等书体都可判定为硬笔书体。” 据史书记载,中国书法的“毛笔时代”到西汉时期才真正来临。

毛笔的改良、丸墨的发明、纸的创造都是秦汉时期的事,而这些都是毛。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