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宋词现代文学

1.【元曲,唐诗,宋词,现代诗,诗经,各两首快】

元曲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曲 张可久: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唐诗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诗 王维: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宋词 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刘克庄:长相思 寒相催.暖相催.催了开时催谢时.丁宁花放迟. 角声吹.笛声吹.吹了南枝吹北枝.明朝成雪飞. 现代诗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口供(闻一多)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著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著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诗经第一首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二首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诗歌分唐诗,宋词,元曲近现代诗歌,如何区分,如何做出自己流派的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

3.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共10首

诗经:【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今译]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

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

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

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元曲: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

现代诗:雪花的快乐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外国诗:聪明的星

海涅 (德 1797——1856)

花儿容易碰到人的脚,

大多数都会被人践踏;

不管它是羞怯或者是胆大,

人们走过时总会踩碎它。

珍珠藏在大海宝箱里,

可是也会被人们发现,

给它们钻孔,把它们扣住,

牢牢地扣在丝绳上面。

星星很聪明,它们有理由

远远地避开我们人寰;

星星挂在天幕上面,

像世界之灯,永远安全

宋词、唐诗自己想去

4.现代文学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文学的任务和功能历来都受到重视。

尤其注重文学与时代、与政教的关系,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教以化之”等重大社会功用,强调政治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并由此形成一个鲜明地主张“有为而作”、“有补世用”的优良传统。 公元前的孔子首先提出诗(文学)“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三国魏文帝曹丕,极重视文章的写作,认为文章可以“经国”,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王充也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一章无补。”

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对写作诗歌的目的作了更直截了当的阐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对此,白居易说得更为明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苏东坡也提出文学创作要“有为而作”,“言必中当时之过”。 这是古代诗人、作家、文论家这些关于文学任务和功能的论述,对后来的创作实践和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古典文学的政治倾向为民族发展集思广益,使民族精英进退裕回。历览前贤家与国,情文并茂的策论、政论、讽谏书对统治者所起到的作用,宏观来看,绝不容小觑。

如贾谊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亦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

《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巩固中央集权制。 要“驱民而归之农”,巩固政权。

其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文人不约而同的集体追求。

中国古典文学家的主体是政治家和准政治家,其政治理想不亚于政治家的理想,都是致力在政治方面有所作为,当政治之路走不通或者走的坎坷时,才开始搞文学,成为文学家的,而文学在这些文学家手中主要是用来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或者派遣政治郁闷的消遣品,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对政治的关心成为其心理定势。 这是由中国古代文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理想模式决定的,“立言”是最低层次的人生理想,搞文学是读书人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选择。

令人颇为遗憾的是,从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不拔到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情怀;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无悔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襟抱,“士”文化人格“兼济天下”的理想从来就没能走上坦途,等待他们的更多的是穷愁失意或贬谪、污辱,甚至是拘捕、囚禁、流放和杀戮。 (二)古典文学的补史倾向为民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殷鉴。

“纪实与虚构”是文学的本质,文学就是在纪实与虚构的张力之间的挣扎、寻找 和追问。中华民族之所以有今天如此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与纪实文学的乳汁有着血肉难分的关系。

鲁迅在写给徐懋庸的一封信上说:“文学与社会之关系,先是它敏感的描写社会,倘有力,便又一转而影响社会,使有变革。 这正如芝麻油原从芝麻打出,取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一样。”

不知道刘备、张飞、关羽的中国人恐怕也不多,而他们大都通过《三国演义》来知道的。纵使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文学作品,也因在长期的集体创作中,凝聚了中华民族“原型”思维的心理范式,召唤着人们意识深处沉睡的某种巨大的心理能量,因而老百姓事从来不考虑什么“三分史实,七分虚构”,而愿相信其是信史。

文学作品不仅是客观的反映社会生活,如果作品揭露了社会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引起人们对现实不满,从而起来要求改变不合理的社会,使之合理,改造社会生活,文学作品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如《水浒传》被封建地主统治阶级禁止阅读,他们认为这本小说“诲盗”,怕人读后,起来造他们的反。

《水浒》也确实曾被后世起义者从军事上学习,从组织形式、绰号等方面加以效仿,甚至近代20世纪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游击战术也是从《水浒传》得到启发的。更有一代“诗圣”杜甫不仅用诗歌记录了他自己的生平大事,而且也记录了他所处的时代的战乱和苦难,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古代史诗的缺失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史诗。 (三)古典文学的地志书写为民族发展增强了亲和力和向心力。

“地志书写”乃是一种地方书写,亦即透过特定地方或景观的描绘,牵引读者去认识或建构一个地方的历史人文特色,常带有土地认同的情感意义。 一种文学艺术的兴起离不开原生环境的影响,地理季候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往往给当地文学艺术镌铭地方个性,并对其发生和传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这已经被许多鲜活的个例所证实。

作家与空间的关系,历来为人们所关怀,它不只呈显在个别作家的作品里,也流露于文学集团具有地域视野的创作当中。 一个地方的文学实际上记载了一部立体、感性的区域性文化史,其蕴涵的对于天候。

5.高分

唐诗的特点:唐诗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宋词的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文字新形式.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元曲的特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词曲,政治色彩,文化色彩,艺术色彩都较多较浓.特定时期,政治色彩尤其突出.词曲均不限形式,基本点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诗庄,词媚,曲谐——词有词牌,曲有曲牌,这是最基本的评断,应该说这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岳飞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至于宋朝的一个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了,好像叫什么宴殊的在当上宰相之后,他对于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他写的.我们也都知道,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士大夫们一起,构成了宋朝的享乐主义,虚华的文化.一个朝代,一个国家,若强盛,那么它在文与质两方面是并重的,这里文指的是文风或者说一个社会的风气吧,我们知道,一个人若专门读书,钻研学问的话,那么就必须脱离生产劳动,也不能去打仗,这在宋朝就叫做"养士""八股"确立之后,天下的秀才就专门来钻这个东西捞取功名利禄养活自己,所以也就没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个国家"文风"越盛,那么做实事的人就越少,这个国家也就会出问题了.历朝写诗的人很多,宋诗也很有名,为什么独独诗以 "唐"命名呢?唐诗就算是歌颂风花雪月,也有一股质朴的美,透露出这个民族质朴,粗野与宏伟的气魄,而宋词则是比较多矫饰浮夸的文风,一个国家的文化若是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的,那么它就是强势的,有生命力的,在进化论和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如果”和“假设”,只有残酷的现实,宋朝被野蛮民族灭掉,这就是结果,而士大夫群体人格的堕落,从这个帮闲享乐的社会就开始出现征兆了。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