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诗词中邴曼一词有何典故据《汉书》卷七十二 《两龚传》记载,西汉末年邴曼容品 行清廉,官至京兆尹。他注重修养心志,作官不肯任超过六百石俸禄的 高官,在当时名重他人。后因以用作不重厚禄的官吏的美称。 《汉书》卷七十二《两龚传》 「琅邪邴汉亦以清行徵用,至京兆尹,后为太中大夫。王莽秉政,胜与汉俱乞骸骨。自昭帝时,涿郡韩福以德行徵至京师,赐策书束帛遣归。诏曰:『朕闵劳以官职之事,其务修孝弟以教乡里。行道舍传舍,县次具酒肉,食从者及马。长吏以时存问,常以岁八月赐羊一头,酒二斛。不幸死者,赐复衾一,祠以中牢。』于是王莽依故事,白遣胜、汉。策曰:『惟元始二年六月庚寅,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耆艾二人以老病罢。』太皇太后使谒者仆射策诏之曰:『盖闻古者有司年至则致仕,所以恭让而不尽其力也。今大夫年至矣,朕悯以官职之事烦大夫,其上子若孙若同产、同产子一人。大夫其修身守道,以终高年。赐帛及行道舍宿,岁时羊酒衣衾,皆如韩福故事。所上子男皆除为郎。』于是胜、汉遂归老于乡里。汉兄子曼容亦养志自修,为官不肯过六百石,辄自免去,其名过出于汉。」 唐•杜牧 《长安杂题长句六首》其四:“九原可作吾谁与,师友琅讶邴曼容。”金• 元好问《南湖先生雪景乘骡图》:“任宦不作邴曼容,醉乡自爱王无功。” 2.古诗代杨会相的南乡子 梅花词和杨元素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 8.该词运用衬托、拟人的手法,上阕“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寒雀飞到梅花旁争著看梅花傲放之姿,运用衬托的手法描绘出梅花开花之时的美,引得鸟雀如此热闹.“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描写鸟雀被梅花的美所吸引,游人来到花前才“惊飞”,表现出鸟雀对梅花的喜爱,同时衬托出梅花盛放之时的美.下阕中“痛饮又能诗”,描写文人雅士因梅花之美而更想饮酒吟诗,而“坐客无毡醉不知”更显出文人雅士沉醉其中,突显梅花的美.而”花尽酒阑春到也“写出梅花花期之长. 9.“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描绘的是赏花的聚会因梅花盛放而不断举办,没有停息,直至花谢后这样的聚会才没有,“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描写的是梅花谢后结成青梅,却不言青梅而运用借代手法”一点微酸“,从而表达出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喜欢与知己相聚的赏花聚会的日子,透露出诗人与杨元素的深厚感情和知己相逢的喜悦 3.苏东波写的诗或词前言 苏词篇评 水龙吟(古来云海茫茫) 水龙吟(楚山修竹如云)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水龙吟(小沟东接长江) 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 满庭芳(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满庭芳(香瑷雕盘) 满庭芳(蜗角虚名) 满庭芳(三十三年,今谁存者) 满庭芳(三十三年,飘流江海) 满庭芳(归去来兮,清溪无底)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满江红(忧喜相寻) 满江红(江汉西来) 满江红(东武南城) 满江红(清颍东流) 满江红(天岂无情) 归朝欢(我梦扁舟浮震泽) 念奴娇(大江东去) 念奴娇(凭高眺远) 雨中花慢(今岁花时深院) 雨中花慢(邃院重帘何处) 雨中花慢(嫩脸羞娥) 沁园春(孤馆灯青) 劝金船(无情流水多情客) 一丛花(今年春浅腊侵年) 木兰花令(霜余已失长淮阔) 木兰花令(知君仙骨无寒暑) 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 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游好) 木兰花令(经旬未识东君信) 木兰花令(高平四面开雄垒) 西江月(公子眼花乱发) 西江月(小院朱阑几曲) 西江月(怪此花枝怨泣) 西江月(闻道双衔凤带) 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 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 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西江月(莫叹平原落落)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 春宵一刻值千金 2。天涯何处无芳草 3.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4.多情却被无情恼 5.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6.此心安处是吾乡 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8。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9。春江水暖鸭先知 10。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11。十年生死两茫茫 1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3。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14。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15。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16.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17.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 18。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9。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2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2。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2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4。半壕春水一城花 25。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26。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27。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 28。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29。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4.南朝唐李煜的词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蝶恋花 遥夜亭皋闲信步, 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 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黯度, 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 人闲没个安排处。 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 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闲, 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 待踏马蹄清夜月。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 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 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喜迁莺 晓月坠,宿云微, 无语枕边倚。 梦回芳草思依依, 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余花乱, 寂寞画堂深院。 片红休扫尽从伊, 留待舞人归。 5.郭麟古诗《即事》[清](公元一七六七年至一八三一年)字祥伯,号频迦,江苏吴江人。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卒于宣宗道光十一年,年六十五岁。诸生。 郭麟 字祥伯,号频伽,又号复翁、白眉生、苎萝老者,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原籍江苏吴江。陈曼生宰溧阳时,祥伯被邀幕中,常在茗壶上镌字,制作醇雅;诗歌文辞,别饶天趣。 郭麟 - 经历及成就 少有神童之目。一眉莹白如雪,举止不凡,姚鼐极称许之。家贫客游,文采照耀江、淮间。负才不遇,其愤郁无聊之感,时寓于歌咏。醉后画竹石,别有天趣。晚岁,侨居嘉善以终。麟工诗词古文,所作皆清婉颖异。著有《灵芬馆诗初集》四卷,《二集》十卷,《三集》四卷,《四集》十二卷,《续集》八卷,《杂著》二卷,《杂著续编》四卷,《江行日记》一卷,《樗圃消夏录》三卷,《灵芬馆诗话》十二卷,《续诗话》六卷,及《蘅梦词》、《浮眉楼词》、《忏余绮语》各二卷等,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古诗 游罢回船泊钓矶,濛濛晴雪扑人衣。 春阴亦未全无用,留住杨花一日飞。 6.古诗《杨柳知词》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 尽日无人属阿谁? 关于这首诗,当时河南尹卢贞有一首和诗,并写了题序说:“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白尚书曾赋诗,传入乐府,遍流京都。近有诏旨,取两枝植于禁苑。乃知一顾增十倍之价,非虚言也。”永丰坊为唐代东都洛阳坊里名。白居易于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后寓居洛阳,直至会昌六年卒;卢贞会昌四年七月为河南尹(治所在洛阳)。白诗写成到传至京都,须一段时间,然后有诏旨下达洛阳,卢贞始作和诗。据此推知,白氏此诗约作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移植永丰柳诏下达后,他还写了一首《诏取永丰柳植禁苑感赋》的诗。 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发抒感慨,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 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 “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唐宋诗醇》称此诗“风致翩翩”,确是中肯之论。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后来苏轼写《洞仙歌》词咏柳,有“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隐括此诗,读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