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眼儿媚石孝友翻译宋词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①情景交融。

(1分)“云淡淡雨潇潇”应和“愁”字,(1分)“暮暮复朝朝” 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1分)②想象(从对方着笔、对写法、虚实结合)(1分)。

作者遥想情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他,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1分)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

(1分)③比喻。(1分)把眉比为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

(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1分)④叠词连用(1分)。

“淡淡”写阴霾的天色,“潇潇”状雨脚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1分)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1分)。小题2: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

(1分)“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 修竹 ”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1分)“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1分)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 ,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1分) 小题1:试题分析:手法分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抒情手法又分直抒胸臆和借景生情;表现手法包括修辞如拟人、比喻、通感、衬托等,其他如动静相衬、虚实对比等。

这就要看诗句具体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分析其效果。具体来说,这首词运用了借景抒情、虚实对比、比喻等手法。

然后联系诗词原句进行分析,切不可空对空。小题2:试题分析:结三句用笔潇洒,语淡味浓。

萱草别名很多,通常又称鹿葱、忘忧、宜男、川草花、金针花等等。嵇康写进他的《养生论》:“合欢蠲愤,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诗经》叫它谖草。《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传》:“谖草令人忘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除重复上面的话,并引李九华《延寿考》云:“嫩苗为蔬,食之动风,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忧。”

然唐宋诗人孟郊、梅尧臣等对“忘忧”都提过质疑。“一丛萱草”的本意是说:相思情切,即得萱草,也不能忘忧,暗含有刘敞(原父)诗意:“种萱不种兰,自谓可忘忧;绿叶何萋萋,春愁更茫茫”。

“儿竿修竹”,取意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诗中的“佳人”有高节的情操,故与“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刘禹锡《酬元九侍御赠壁州鞭长句》)的竹并列。

这句赞对方的品德。最后以缠绵不尽的相思作结:“数叶芭蕉。”

芭蕉在诗词中一向是愁的象征。唐人张说《戏草树》诗:“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煜《长相思》词:“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萱草,修竹,芭蕉,或许“小轩独坐”目之所见,但均有蕴意。三句皆缀以数目字,联系开头的四叠字,尤觉意韵悠远,辞情并茂。

顾景芳谓小令应“风情神韵正自悠长,作者须有一唱三叹之致。淡而艳,浅而深,近而远,方是胜场”(田同之《西圃词说》)。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写思人念远,孤寂无聊的小词。起两句十二个字,连用四叠字:云淡淡,知是疏云;雨潇潇,应是小雨,如李清照《蝶恋花》词:“潇潇微雨闻孤馆”,而非“风雨潇潇”(《诗·郑风·风雨》的“暴疾”(朱熹《诗集传》)的急风骤雨。

淡云无语,细雨有声,这淅淅沥沥的声音,暮暮朝朝一直传入人的耳畔,怎能不使人生愁,故开篇的一个字即云“愁”。叠字的连用,又加强了烘托气氛,渲染环境,状物抒情的作用,“别来应是”,语气十分肯定。

由于是知己,心心相印,我既为你生愁,你对我必然如此。“眉峰”,源于“(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西京杂记》)。

后言女子眉之美好。康伯可《满庭芳》“梳妆懒,脂轻粉薄,约略淡眉峰。”

又,眉峰犹眉山。韩偓《生查子》词:“绣被拥娇寒,眉山正愁绝”。

“翠减”,是因为古代女子用黛画眉,黛色青黑。欧阳修《踏莎行》:“蓦然旧事心上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腕玉”即玉腕的倒置。秦观《满庭芳》:“玉腕不胜金斗”。

三四两句总写人的无心打扮,懒于梳理。古云:“女为悦己者容”。

《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西厢记》里的崔莺莺说得最明白:“有甚么心情将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

这是男方设想对方“别来应是”如此,由于“心已驰神到彼”,故“诗从对面来”。柳永的“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八声甘州》)便是。

下片专从自己方面来叙相思。轩“小”而“独”,即使欲排遣愁也不可能,卧不安席,食不甘味,直逼出一句“情绪好无聊”。

这句浅白直率,却是一句大老实话。同是周邦彦的“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风流子》);“拼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解连环》);这些写刻骨相思的率直语言,张炎认为“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者”,“所谓成浇风也”(《词源·杂论》)。

况周颐持截然相。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题1:写词人的离别之愁和相思之苦。(“离别”“相思”各1分。)

小题2:连用叠字。(2分)“淡淡”“潇潇”烘托了沉闷、迷濛、凄冷气氛(2分),“暮暮”“朝朝”表达了作者绵长无尽的相思(2分)。

试题分析:

小题1:这是一道意象的题目,意象为意境服务,意境又为情感服务,词的尾句是以景结情,那三个意象的叠加实际是要表达情感,情感在诗句中已经十分明显,抓住“愁”“别”“相思”三个词语很容易找到。

小题2: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前提是先找到和《声声慢》在用字方面的共同点,考的是叠音词,叠音词的类型主要有“摹形”“拟声”“重叠”,“淡淡”是“摹形”,“萧萧”是“拟声”,主要是使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更便于渲染气氛,“暮暮”“朝朝”是“重叠”,其作用是强调情感。综合这些,分析这些词语创设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眼儿媚宋

【答案】18.①情景交融。

(1分)通过“暮暮复朝朝”的惨淡愁云和潇潇淫雨,营造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氛围,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1分)②想象(从对方着笔、虚实结合)。

(1分)作者遥想心上人别后无心梳妆,容衰体瘦。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

(1分)③比喻。(1分)把眉比作山峰,把腕比作美玉;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容衰体瘦似美玉“香销”。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青春靓丽和对自己的强烈的思念之情。(1分)④叠词连用(1分)。

“淡淡”摹阴沉之天色,“潇潇”状淅沥之雨声,“暮暮”“朝朝”写愁云苦雨持续时间之长。叠字的连用引读者身临其境,且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

(1分)(答出两种手法且分析合理给4分)19.这三句不是简单地写景,它们无不关合着忧思,有利于更加充分表现诗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 ①既得萱草却仍不能解忧,反衬忧思满怀难排难解,极言相思之切。

(1分)②“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修竹”而不见佳人,自然会睹物伤情。此处用典,含蓄委婉地表达出落寞之感和相思之情。

(2分)③“芭蕉”更是加愁添恨之物,在孤独怅惘的相思之时,“数叶芭蕉”则令孤独、怅惘、相思越发浓烈。 (1分)【解析】18.试题分析:此题考生要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知识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一一分析。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1、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3、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结合原诗可知运用的手法有①情景交融。通过“暮暮复朝朝”的惨淡愁云和潇潇淫雨,营造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氛围,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②想象(从对方着笔、虚实结合)。作者遥想心上人别后无心梳妆,容衰体瘦。

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③比喻。

把眉比作山峰,把腕比作美玉;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容衰体瘦似美玉“香销”。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青春靓丽和对自己的强烈的思念之情。

④叠词连用。“淡淡”摹阴沉之天色,“潇潇”状淅沥之雨声,“暮暮”“朝朝”写愁云苦雨持续时间之长。

叠字的连用引读者身临其境,且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9.试题分析:下片专从自己方面来叙相思。

轩“小”而“独”,即使欲排遣愁也不可能,卧不安席,食不甘味,直逼出一句“情绪好无聊”。这句浅白直率,却是一句大老实话。

这些写刻骨相思的率直语言,此等语愈朴愈厚,愈厚愈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对“情绪好无聊”亦应作如是观,因为它表现了“至真之情”,虽“说尽而愈无尽”。 结三句用笔潇洒,语淡味浓。

萱草别名很多,通常又称鹿葱、忘忧、宜男、川草花、金针花等等。《诗经》叫它谖草 “一丛萱草”的本意是说:相思情切,即得萱草,也不能忘忧,暗含有刘敞(原父)诗意:“种萱不种兰,自谓可忘忧;绿叶何萋萋,春愁更茫茫”。

“几竿修竹”,取意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诗中的“佳人”有高节的情操,故与“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这句赞对方的品德。最后以缠绵不尽的相思作结:“数叶芭蕉。”

芭蕉在诗词中一向是愁的象征。萱草,修竹,芭蕉,或许“小轩独坐”目之所见,但均有蕴意。

三句皆缀以数目字,联系开头的四叠字,尤觉意韵悠远,辞情并茂。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眼儿媚宋

试题答案:小题1:①情景交融。

(1分)“云淡淡雨潇潇”应和“愁”字,(1分)“暮暮复朝朝” 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1分)②想象(从对方着笔、对写法、虚实结合)(1分)。

作者遥想请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他,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1分)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

(1分)③比喻。(1分)把眉比为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

(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1分)④叠词连用(1分)。

“淡淡”写阴霾的天色,“潇潇”状雨脚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1分)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1分)。 小题2: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

(1分)“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 修竹 ”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1分)“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1分)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 ,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 (1分)。

5.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①情景交融。

(1分)“云淡淡雨潇潇”应和“愁”字,(1分)“暮暮复朝朝” 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1分)②想象(从对方着笔、对写法、虚实结合)(1分)。

作者遥想请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他,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1分)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

(1分)③比喻。(1分)把眉比为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

(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1分)④叠词连用(1分)。

“淡淡”写阴霾的天色,“潇潇”状雨脚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1分)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1分)。小题2: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

(1分)“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 修竹 ”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1分)“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1分)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 ,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1分) 小题1:试题分析:此类艺术手法的题,可从多个角度分析,如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角度展开。

如上片景物有“云”“雨”,一个“愁”字便将词人的愁绪融入景物描写中,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暮暮复朝朝”一语双关,既有云雨时间久,又暗示词人的无奈思绪,从而把词人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由“别”可知,“眉峰翠减,腕玉香销”是词人想象的情形,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通过想象情人的容颜与体形变化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

其它的如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等,要在分析中答出其表现出的词人情感即可。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注释来理解“萱草”“修竹”“芭蕉”这三个意象词,虽得忘忧草,却无法解忧,突出了词人的相思之切;借用杜甫的“修竹”,触目伤怀,更能体现词人的思念之深;雨打“芭蕉”本是表现愁绪的景物,因此,这三个意象词充分表现了词人的思念情感之深。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眼儿媚宋

①情景交融。(1分)“云淡淡雨潇潇”应和“愁”字,(1分)“暮暮复朝朝” 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1分)②想象(从对方着笔、对写法、虚实结合)(1分)。 作者遥想情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他,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

(1分)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1分)③比喻。

(1分)把眉比为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

(1分)④叠词连用(1分)。“淡淡”写阴霾的天色,“潇潇”状雨脚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1分)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1分)。

2。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

(1分)“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 修竹 ”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1分)“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1分)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 ,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 (1分)【解析】1。

试题分析:手法分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抒情手法又分直抒胸臆和借景生情;表现手法包括修辞如拟人、比喻、通感、衬托等,其他如动静相衬、虚实对比等。 这就要看诗句具体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分析其效果。

具体来说,这首词运用了借景抒情、虚实对比、比喻等手法。然后联系诗词原句进行分析,切不可空对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结三句用笔潇洒,语淡味浓。

萱草别名很多,通常又称鹿葱、忘忧、宜男、川草花、金针花等等。嵇康写进他的《养生论》:“合欢蠲愤,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诗经》叫它谖草。《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传》:“谖草令人忘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除重复上面的话,并引李九华《延寿考》云:“嫩苗为蔬,食之动风,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忧。”

然唐宋诗人孟郊、梅尧臣等对“忘忧”都提过质疑。“一丛萱草”的本意是说:相思情切,即得萱草,也不能忘忧,暗含有刘敞(原父)诗意:“种萱不种兰,自谓可忘忧;绿叶何萋萋,春愁更茫茫”。

“儿竿修竹”,取意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诗中的“佳人”有高节的情操,故与“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刘禹锡《酬元九侍御赠壁州鞭长句》)的竹并列。

这句赞对方的品德。最后以缠绵不尽的相思作结:“数叶芭蕉。”

芭蕉在诗词中一向是愁的象征。 唐人张说《戏草树》诗:“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煜《长相思》词:“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萱草,修竹,芭蕉,或许“小轩独坐”目之所见,但均有蕴意。三句皆缀以数目字,联系开头的四叠字,尤觉意韵悠远,辞情并茂。

顾景芳谓小令应“风情神韵正自悠长,作者须有一唱三叹之致。淡而艳,浅而深,近而远,方是胜场”(田同之《西圃词说》)。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写思人念远,孤寂无聊的小词。 起两句十二个字,连用四叠字:云淡淡,知是疏云;雨潇潇,应是小雨,如李清照《蝶恋花》词:“潇潇微雨闻孤馆”,而非“风雨潇潇”(《诗·郑风·风雨》的“暴疾”(朱熹《诗集传》)的急风骤雨。

淡云无语,细雨有声,这淅淅沥沥的声音,暮暮朝朝一直传入人的耳畔,怎能不使人生愁,故开篇的一个字即云“愁”。 叠字的连用,又加强了烘托气氛,渲染环境,状物抒情的作用,“别来应是”,语气十分肯定。

由于是知己,心心相印,我既为你生愁,你对我必然如此。“眉峰”,源于“(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西京杂记》)。

后言女子眉之美好。康伯可《满庭芳》“梳妆懒,脂轻粉薄,约略淡眉峰。

”又,眉峰犹眉山。韩偓《生查子》词:“绣被拥娇寒,眉山正愁绝”。

“翠减”,是因为古代女子用黛画眉,黛色青黑。欧阳修《踏莎行》:“蓦然旧事心上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腕玉”即玉腕的倒置。秦观《满庭芳》:“玉腕不胜金斗”。

三四两句总写人的无心打扮,懒于梳理。 古云:“女为悦己者容”。

《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西厢记》里的崔莺莺说得最明白:“有甚么心情将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

这是男方设想对方“别来应是”如此,由于“心已驰神到彼”,故“诗从对面来”。柳永的“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八声甘州》)便是。

下片专从自己方面来叙相思。轩“小”而“独”,即使欲排遣愁也不可能,卧不安席,食不甘味,直逼出一句“情绪好无聊”。

这句浅白直率,却是一句大老实话。同是周邦彦的“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风流子》);“拼。

7.石孝友 惜奴娇现代翻译

【年代】:宋【作者】:石孝友——《惜奴娇》【内容】 我已多情,更撞著、多情底你。

把一心、十分向你。 尽他们,劣心肠、偏有你。

共你。 风了人,只为个你。

宿世冤家,百忙里、方知你。 没前程、阿谁似你。

坏却才名,到如今、都因你。 是你。

我也没星儿恨你。【鉴赏】: 我国古代词的创作主要起自民间,石孝友这首词仍和民间诗词保持着密切的继承关系,加上词人朴实自然的艺术表现,畅快淋漓地感情抒发,使它更具有民间词的生机和活力。

这是一首以独木桥体写的恋情词。全词采用口语,质朴真率。

初看起来,似乎是抒情主人公向对方倾诉爱慕之情。照此理解,勉强也说得通,却无多少情趣。

试想,如果一方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另一方沉默无语,洗耳恭听,那还算是什么情人呢?仔细体会,这是一对情侣的相互对话。其中的“你”,时而是男方的口吻指女方,时而是女方的口吻指男方,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谈情逗趣。

当然,其中省去了不必要的叙述性语言,以适应词调体式的需要。 试作如下分解:(男)我已多情,更撞著、多情底你。

把一心、十分向你。 (女)尽他们(旧校谓“尽”字上下少一字。

此调他词皆作四字句),劣心肠、偏有你。共你。

风了人,只为个你。 (男)宿世冤家,百忙里、方知你。

(女)没前程、阿谁似你! (男)坏却才名,到如今、都因你。 (女)是你!(潜台词:你自不争气,岂能怪我?) (男)我也没星儿恨你。

(星儿:一丁点儿。) 从对话看,当系男女双方处于热恋阶段的语言。

男方显然较为主动,表达恋情的方式也较为直率;女方稍显含蓄,她先不直说,而是绕开一层,从周围环境谈起,顺势表明自己的态度:尽管“他们”如何如何,“她”并不在乎。“尽”、“偏”、“只”三个程度副词充分显示了她坚如磐石、执着追求爱情的决心,从中可窥见其个性的刚毅和果敢。

“劣心肠、偏有你”的“劣”字,有“美好”义,是反训词。如张元干《点绛唇》:“减塑冠儿,宝钗金缕双緌结。

怎教宁帖,眼恼儿里劣”,眼恼同眼脑,即眼睛,“劣”是眼中所见女子的美好形象。此词是说她的美好心灵中,只藏有他一个人。

“风了人,只为个你”,“风”同疯,即入魔,入迷:“人”是女子自称。柳永《锦堂春》:“认得这疏狂意下,向人诮譬如闲”,为女子自叹薄情郎视她直似等闲,可证。

以“人”字自称,现在口语中还沿用,作“人家”。 词的下片,脱口一个“宿世冤家”,生动贴切。

以“冤家”称呼恋人,是民歌中极其常见的一种昵称。 “宿世”即前世,说他们的恋爱关系是“前生注定事”,分量更加重。

《蕙风词话》卷二引宋人蒋津《苇航纪谈》云:“作词者流多用‘冤家’为事。初未知何等语,亦不知所出。

后阅《烟花记》,有云:”冤家之说有六:情深意浓,彼此牵系,宁有死耳,不怀异心,所谓冤家者一。……‘“爱极而以骂语出之,更见感情的亲密无间。”

百忙里、方知你“,语中透露出男子有些装腔作势的神态,一是想讨好对方,说相见恨晚;二是想趁机炫耀一下自己的才能非凡。女方却不买帐,还故意说反话:”没前程、阿谁似你!“男子显然有些尴尬,想挽回面子,并找个台阶下来。

不料,急不择言,说出了自己没有取得功名,都因为恋着你的缘故,反被女子抓住了话柄。女子故作娇嗔,男方似乎慌了手脚,连忙表白自己并没有半点怨恨这个。

自然,两个又重归于好。这一段小小的对话,饶有风趣,具有戏剧性的效果,可令人想见男女双方对话时的情景,具有生动传神的艺术魅力。

从词中的对白看,男女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情投意合,自由恋爱,不受外界影响,不因利禄移情别恋,生活情味浓郁,也没有什么庸俗低级的东西。 从词的结构看,上下片形成了有机的统一,只有感情的绵延发展,没有明确的分段界限。

人物的对话与心理发展的进程息息相通,没有任何生硬不适之感,一气呵成,情感自然流注其中。 诗中全部采用对话的方式来写,《诗经》中早有此例,如《齐风。

鸡鸣》,四句一章中,两句换一人口气。词人继承了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并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艺术营养,使这种表达方式更加完善地运用于词的创作。

在这首词中,人物的语言不仅口语化、生活化,而且个性化,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得以显示;同时,对话本身还有一定的戏剧味,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 明人毛晋跋石孝友《金谷遗音》云:“余初阅蒋竹山集,至‘人影窗纱’一调,喜谓周秦复生,又恐《白雪》寡和。

既更得次仲(石孝友字)《金谷遗音》,如《茶瓶儿》、《惜奴娇》诸篇,轻倩纤艳,不堕‘愿奶奶兰心蕙性’之鄙俚,又不堕‘霓裳缥缈、杂佩珊珊’之叠架,方之蒋胜欲(蒋捷,竹山),余未能伯仲也。”“轻倩纤艳”,是就描写男女之间的恋情而言。

清新细腻,优美生动,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情感火花加以表现,意新语妙,可为此四字注解。不流于鄙俚薄俗,又不落入叠床架屋,是说其词既无市侩庸俗之气,也没有堆砌的毛病。

总起来说,即:新颖而不陈腐,自然而不生造,通俗而不鄙俚,轻俊而不板滞,正是此词的特色所在。 在石孝。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