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赞颂孟子的诗歌孟子林庙历代题咏集 收题咏371篇,分别录自孟子林墓、孟府,孟母林墓祠庙,孟母三迁处、断机堂,子思书院等处的历史石刻;明代成化本《孔颜孟三氏志》、嘉靖本《三迁志》、万历本《孟志》、天启本《三迁志》,清代雍正本《三迁志》、光绪本《重纂三迁志》,以及历代《邹县志》等有关书籍。 本书收录题咏的时限,起自汉代,截至清末。在这一时限内,上述石刻与史籍所载之关于孟子或与孟子有密切关系的孟母、子思的题咏,凡能见到者均全部收入。 本书在收集有关资料时,坚持采用原始出处的原则。凡既有石刻又有刊印者,一律采用石刻,或石刻已毁而刊印又有多种版本者,一律采用最早版本。 本书内容包括:拜谒亚圣邹国公墓留题、敬谒先师邹国公祠、驺弱孟子庙碑铬、太师右丞相过邹孟子之碑颂、首谒亚圣公题诗等内容。 孟子林庙历代题咏集/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库下载 大众点评 书评 邹,孟子故里。 春秋时称邾、邾娄,战国时为邹国,秦汉时置驺县。后又称邹县,现在其境内设邹城市。 这里有孟子的林墓、祠庙,还有孟母三迁处、断机处,子思作《中庸》处,子思书院、子思祠等与孟子有关的古代遗迹、遗址及纪念性建筑。如岗如阜的陵墓,桧柏掩映的殿庑,历尽沧桑的遗址,是历代人们凭吊、拜谒、祭祀孟子的圣地,也是学士文人对儒学寻根求源的圣地。 人们前来凭吊、拜谒、祭祀孟子,总会为一种情感所驱动;而凭吊、拜谒、祭祀之后,又会使这种情感得到慰藉并进一步升华,以至感慨万千。这种情感的表述,题咏当然是最雅的形式。 “邹城南去有名祠,满地丰碑满壁诗。”“题勒半穷凫峄石,可能写得七篇终?”这是拜谒者对孟庙题咏之多而发出的赞美与感叹。 然而,孟庙并不是在孟子殁后就有,而是在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由孔子45代孙孔道辅创建。当时,孟子虽再度受到孙复、胡瑗、石介三先生的推崇,但官方尚未认可。 直到元丰六年 (1083年),才被追封为邹国公。随之,孟庙也由远离邹城三十余里的四基山孟子墓侧迁至邹城东郭。 因地势低洼易遭水患,宣和三年(1121年)又由邑士徐祓等捐资,由县城东郭移至南门外道左,即今址。因此,在北宋之前是没有孟庙题咏的。 但是,早在西汉,就有了对孟母的赞颂。这些赞颂,名日赞颂孟母,实由孟子而引发,在赞颂孟母中,也蕴含了对孟子的赞许。 西汉刘向《列女传》中《孟子颂》曰:“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 。西晋左芬《孟母赞》曰:“断机激子,广以坟奥。 聪达知礼,敷述圣道。”这是咏孟诗歌的萌芽。 北宋题咏孟子的诗歌,也并非存于孟庙,而是存于尊崇孟子的部分学者、政治家的诗词文集之中。如,与范仲淹齐名的韩琦作《孟子赞》,进一步肯定了唐代韩愈对孟子的赞誉:“醇而醇者,孟氏而止。” “较其大功,盖禹之比。”“孔子之后,一人而已。” 王安石则吟出七绝:“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成为孟子千余年之后的知音。 北宋虽然创建了孟庙,然而人们对它的接受还有一个过程。 还未等人们诗兴作起,女真人便赶走了徽、钦二帝,邹县也就成了金朝的领地。因无人间津,孟庙荒芜了。 “先师立教尊姬孔,其土一祠犹草莱。”这是;通判赵鼎谒庙后留下的哀叹。 拜谒者悄悄来到孟庙,或将题咏刻于碑阴,或将题咏藏于橐囊,以待来日。金代的题孟诗歌虽然很少,但留存于孟庙的题孟诗歌却从这个朝代始见。 元朝蒙古族统治者将孔孟都追封了最高的爵位,一个是大成至圣文宣王,一个是邹国亚圣公。连孟子父母也分别追封为“邾国公”、“邾国宣献夫人”。 这时孟庙得到重修、扩建,谒庙者与日俱增。然不知何故,题名者有之,题咏者罕见。 所留下的几篇诗句仅系于碑文之末。如孔颜孟三氏子孙教授张颈,在《驺孟子庙碑铭》中替孟子疾呼:“天欲平治兮舍我其谁?安得所遇兮性之身之,无有乎尔兮孰知我悲?” 明太祖一统天下之后,虽崇儒重道,但当读到《孟子》中“土介”、“寇仇”之语时,却大为反感,不仅命刘三吾作《孟子节文》,删去《孟子》85章,而且将孟子牌位逐出孔庙。 在孟子遭受冷落的情况下,邹县的地方官吏仍竞相重修孟庙。首任知县桂孟谒庙后写道:“书藏老屋苍苔雨,庙枕荒郊古木风。 藻荐一杯浇断础,拟将微力效前功。”。 因孟庙邻近古道,邹县境内又设邾城、界河两处驿站,途经的朝廷要员络绎不绝地到孟庙拜谒,他们用最美妙的诗句,尽情地颂扬孟子。如,书吏尤存作《祀孟子之歌》:“泰山岩岩,配禹超荀,功业炽兮。 命世亚圣,醇乎其醇,崇仁义兮。绍尧继舜,道传其身,赖不坠兮……”专供主祀者祭孟时吟颂。 河东薛碹书律诗:“邹国丛祠古道边,满林松柏带苍烟。远同阙里千年祀,近接宣尼百岁传……”刻石镶于祠壁。 其后王华商、邵贤等竞相次其韵志感。监察御史陈洙、李棂则在同谒孟庙后,分别用同韵五言古风“发明孟夫子命名之意”。 多人同咏一题者比比皆是,一人题咏多题者屡见不鲜。如,东官后学卢瑛田谒庙后口占自警诗三章,改亭山人徐炳分别以孟庙、孟林、孟母祠等为题以五言古风及七绝赋诗六首,阳明学的继承者许。 二、孟子的诗句名言希望对你有帮助: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仁者无敌。 君子之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持其志,勿暴其气。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即圣也。 治则进,乱则退。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彼一时,此一时也。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民事不可缓。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无事而食,不可也。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人不可以无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天,俯不怍于,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春秋无义战。 尽信书,不如无书。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效果,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你了。”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人们有句口头常言,都这样说‘天下国家’。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有了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一个家有了自己毁坏的因素,别人才能毁坏它;一个国家自己有了被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有预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份苛刻的诋毁。”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把什么话都轻易地说出口,那便(要出现很多错处,对他就)不足责备了。”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妨碍自己进步)的坏毛病,就在于他自满到老是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离娄下) [译文] (孟子说:)“孔子是一个不会做过火的事的人。”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戎沐浴,则可以祀上帝。”(离娄下) [译文] (孟子说:)“如果西子施身上沾了肮脏,别人走过她身边时也会掩着鼻子;虽然是个面貌丑陋的人,如果他斋戎沐浴,也一样可以祭祀上帝。”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离娄下) [译文] (孟子说:)“世上人常说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懒惰,(不事生产)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饮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贪恋钱财,偏袒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到耻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五不孝。” 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耻的心,人人都有;对别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 三、孟子的诗句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 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 《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 “罔”,迷惘。“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 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 四、孟子谦虚的名言有哪些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效果,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你了。”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人们有句口头常言,都这样说‘天下国家’。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有了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一个家有了自己毁坏的因素,别人才能毁坏它;一个国家自己有了被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有预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份苛刻的诋毁。”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把什么话都轻易地说出口,那便(要出现很多错处,对他就)不足责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