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的发展史发展顺序: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新诗。 发展历程如下: 1、历史演变 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 2、汉代的古体诗 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3、唐宋的近体诗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另外,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 4、后期发展 自元代开始,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小说等其他形式。 5、明代的“复古”与革新 明代初期,诗歌复兴,代表作家刘基、高启。明朝中期,台阁体、前七子、后七子相继兴起,作品多为歌功颂德、复古、学习古人等。明后期诗歌成就不高。明朝词、曲成就不高。 6、清代的虚假“中兴” 清朝诗歌作品、作者数量巨大,滥作之多,触目惊心,代表人物,乾隆帝。后期有龚自珍等人,诗作不佳。 清代词作较多,有朱彝尊、纳兰性德等,作品很多,号称中兴。然缺少佳作,内容无聊,境界不高。 7、近现代的虚大与危机 近代诗歌初,沿习古制,但产生了黄遵宪等怪胎。词作有王国维等,然作品不佳。 新文化运动之后,新诗兴起,即现代诗。民国现代诗除新月派外,多是自由诗,格调不高、不押韵、内容贫乏、矫揉造作。 新中国建立以后,诗歌创作一度陷于停滞。1978年后,十年内朦胧诗大为盛行,代表人物北岛等。20世纪开始以后,网络诗歌兴起,虽然水平错落,但是佳作频多。 扩展资料: 现代(当代)诗歌的主要流派:“五四”诗歌、新月派、现代派、湖畔派、九叶派等。 1、“五四”派 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其主体是用白话写作,以打破旧诗词格律为主要标志的新诗。最早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1917年2月2卷6号上刊出胡适的白话诗8首,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他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写于1920年前后,传达着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开一代诗风。 2、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3、现代派 “现代派”诗歌流派,是指1932年之后围绕《现代》杂志的一批诗人,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等等。何其芳的《预言》等诗华丽,精致。 4、湖畔派 因该流派诗人多聚集在西子湖畔而得名,是中国新诗最早的一个流派。爱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内容。 代表诗人是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等。代表作品:冯雪峰《伊在》《卖花少女》,汪静之《惠的风》《我是死寂的海水》,应修人《含苞》,潘漠华《离家》等。 5、九叶派 “九叶派”则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诗歌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 2.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天问》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 《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 综上所述,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大致是: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中国诗词歌曲均源于民间,它们虽然各自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各有其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血脉相通,都是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情感。 3.诗歌的起源与历程,简短,被采纳者重重有赏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一种样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要靠文字记录才能流传,而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可以不依赖文字.像《左传》所记的宋国筑城民夫们讽刺华元的诗,就是口头创作,那些民夫都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当然,这还不是最早的诗歌,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诗歌的起源和劳动有关系.西汉时代的典籍《淮南子·道应训》里有这样的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中国最早的诗歌起源于何时以及是什么样子,由于根据不足,已经说不很清楚了. 《诗经》成书的时间约在春秋中叶,它包括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这些诗主要产生于黄河、长江和汉水流域,包括今天的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及湖北北部地区.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风》包括160首诗,《雅》包括105首诗,《颂》包括40首诗.这三部分无论内容、形式和风格都有不同,文学价值也有高低之别. 不难看出,最初诗歌源于生产劳作,逐渐发展到抒发内心情感. 诗词歌赋,都有其格律,如“七言律诗格律:平起平收: 平平中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韵). ” 不多列举了,词牌亦是如此,填词更难于赋诗,词的平仄要求比格律诗更严,有的词牌,每一个字的平仄都有定式,不得乱填.简短啊!~这些都是我自己的总结,你看着删减一些吧,主要我也不知道你做什么用,如果有帮助,望采纳~。 4.古诗的起源和发展.各位大哥大姐.明天要上交的.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在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由于词是由诗派生出来的,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另外,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为“长短句”.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那么它跟词有什么不同呢?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其中括号内的字就叫衬字.上面简略地介绍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