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大序

1.《诗经·大序》 原文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情发於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jué) 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於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於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2.《诗经·大序》 原文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情发於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jué) 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於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於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3.诗经大序 翻译

诗,是心志所在,在内心为志向,发于言表则为诗。

情感在内心涌动然后表达在语言上,语言不足以表达,所以嗟叹,嗟叹不足以表达所以以歌咏唱它,咏唱也不足以表达,就会不经意的手舞足蹈(来表达)。 感情表现为声音,声音(连贯)成为文章(作品)则叫做音乐。

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时的政治就平和通畅;动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其时的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的音乐悲哀而思虑,其国民就困顿贫穷。所以,矫正政治的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标。

因此古代的君王正以诗歌来矫正夫妻的关系,成就孝敬的行为,推崇人伦的纲常,淳美教育的风气,改变不良的风俗。 因此,诗有六个纲义“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贵族以诗歌教化百姓,百姓以诗歌讽刺贵族,(风)主张文雅而委婉的劝诫,说话的人不会因之得罪,听到的人可以以此为戒,这就是风。在那些王道衰败,礼义荒废而,政教失度,国与政分离,家与(基本的)习俗分离(的时期),是变风变雅(即上文说到的王国之音,即‘非风’)在兴起。

王室的史官明晓得失的痕迹,悲伤人伦的荒废,哀叹刑法政治的严苛,吟唱咏颂真挚的情感,来影响他的君主,通达于事物的变化而留恋过去的习俗的,所以变风发自真情,又受礼义的约束。发于情是人的本性;受礼义约束则是先代君王的恩泽。

所以,一国的事物,以一个人为中心,叫做风;评论天下的事情,形成四方之风,这是雅。雅,正道也,是论证王政兴废的证据。

政有大小(之分),所以有小雅和大雅之别。颂,是在祭祀的时候赞美君王功德给神明知道的诗乐。

这就是所谓的四始,诗之义理尽于此。 PS:有个别句子可能不太准确,请楼主参见毛诗序。

希望上面写的能帮到你~~ ^-^。

4.《诗经·大序》 原文是什么

《诗经·大序》 原文: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情发於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jué) 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於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於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译文:

说话不足以表达意思就用感慨,如果感叹也不足以表达那么就歌咏,歌咏也有不行,不能表达出身体形态所具有的感染力。

凡是音,都是在人心中生成的。感情在心里冲动,表现为声,片片段段的声组合变化为有一定结构的整体称为音。所以世道太平时的音中充满安适与欢乐,其政治必平和;乱世时候的音里充满了怨恨与愤怒,其政治必是倒行逆施的;灭亡及濒于灭亡的国家其音充满哀和愁思,百姓困苦无望。声音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

5.《诗经·周南·关雎·序》是谁写的

《诗经》原本无序,这里提出的序应当为毛诗序.以下引自百度百科:《毛诗序》有所谓大序、小序之说.小序是指传自汉初的《毛诗》三百零五篇中每篇的题解,大序则是在首篇周南《关雎》题解之后所作的全部《诗经》的序言.这里所说的《毛诗序》即指大序.关于《毛诗序》究竟出于何时、何人之手,这是自汉代以来一直聚讼纷纭的一段公案,至今也未能圆满解决.据《汉书·艺文志》的著录,当时就有《毛诗》二十九卷与《毛诗故训传》三十卷两种,而班固只说: 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 在《儒林传》中还是只说: 毛公,赵人也.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 ,均未指明毛公的名字.后来从郑玄到三国时吴人陆机,又相继传出有鲁人毛亨为大毛公,赵人毛苌为小毛公,皆在汉初先后治《诗》.至于《诗序》,则有孔子弟子子夏所作的说法.一直到清代,就呈众人各持一辞争执不下的局面.综合各议,《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序首二语 ,也就是《关雎》题解的小序, 为毛苌以前经师所传. 小序之后的大序,为 毛苌以下弟子所附. 这种看法大体近是.也就是说《毛诗序》总结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诗经》的理论主张,经汉景帝时赵人毛苌之手又有重要发展,并形成文章,其后再由毛苌弟子辈不断加以修订完善而成.。

6.求<诗经 大序》全文

《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於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於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变,哀刑政之苛,吟咏性情以风其上,达於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

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徳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7.诗大序中关于诗经的评价

“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这段话对于诗与志、志与情的关系以及诗歌的艺术特征提出了精深的见解,并涉及诗歌和时代以及政治的关系,肯定了吟咏性情的诗歌,有很大的教化作用,丰富了所谓“诗教”的内容。而后代儒家对《诗经》的附会曲解,也往往从这里生发出来。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