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中四方无虞,予一人以宁什么意思四方无虞,予一人以宁的意思是:四方没有忧患,我因此感到安宁。 原文: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 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厘东郊。王若曰:呜呼!父师,惟文王、武王敷大德于天下,用克受殷命。 惟周公左右先王,绥定厥家,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密迩王室,式化厥训。既历三纪,世变风移,四方无虞,予一人以宁,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不臧厥臧,民罔攸劝。 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罔不祗师言。嘉绩多于先王,予小子垂拱仰成。 王曰:呜呼!父师,今予祗命公以周公之事,往哉!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弗率训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 申画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 商俗靡靡,利口惟贤,余风未殄,公其念哉!我闻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天道。 敝化奢丽,万世同流。兹殷庶士,席宠惟旧,怙侈灭义,服美于人。 骄淫矜侉,将由恶终。虽收放心,闲之惟艰。 资富能训,惟以永年。惟德惟义,时乃大训。 不由古训,于何其训。白话译文:康王十二年六月庚午日,月亮新放光明。 到第三天壬申日,康王早晨从镐京行到丰邑,把成周的民众,命令给太师毕公安治于东郊。康王这样说:啊!父师。 文王武王行大德于天下,因此能够承受殷的王命,代理殷王。周公辅助先王安定国家,告戒殷商顽民,迁徙到洛邑,使他们接近王室,因而他们被周公的教训感化了。 自从迁徙以来,已经过了三纪。人世变化,风俗转移,今四方没有忧患,我因此感到安宁。 治道有起有落,政教也随着风俗改革。若不善用贤能,人民将无所劝勉仰慕。 我公盛德,不但能勤小事,而且辅助过四代,严正地率领下属,臣下没有人不敬重师训。你的美好功绩被先王所重视,我小子只有垂衣拱手仰仗成功罢了。 康王说:啊!父师。现在我把周公的重任敬托给公,我公前往吧!我公到那里,当识别善和恶,标志善人所居之里,表彰善良,疾恨邪恶,树立好的风气。 有不遵循教训和常法的,就变更他的井居田界,使他能够畏惧和敬慕。又要重新画出郊圻的境界,认真加固那里的封疆守备,以安定四海之内。 为政贵在有常,言辞应当体现精要,不宜好异。商地旧俗喜好侈靡,以巧辩为贤,馀风至今没有断绝,我公要考虑呀!我听说:‘世代享有禄位的人家,很少能够遵守礼法。 ’他们以放荡之心,轻蔑有德的人,实在是悖乱天道。腐败的风俗奢侈华丽,万世相同。 如今殷商众士,处在宠位已经很久,凭仗强大,忽视德义,穿着华美过人。他们骄恣过度,矜能自夸,将会以恶自终。 放恣之心今天虽然收敛了,但防闲他们还是难事。资财富足而能接受教训,可以长久。 行德行义,这是天下的大训;若不用古训教导,他们何时会顺从呢?此文出自先秦·伏生所著的《尚书·毕命》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尚书》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今古文字之争是西汉经学一大史迹。 所争的虽然只在几种经书,他们却以为关系孔子之道即古代圣帝明王之道甚大。“道”其实也是幌子,骨子里所争的还在禄位与声势;当时今古文派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不过两派的学风确也有不同处。《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 《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些散文,用某代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 李学勤先生指出:“《尚书》本为古代《历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然而,由于真正的《尚书》命运多舛,两千多年来,我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的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 传统观点认为: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今本伪《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16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 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作者简介:伏生(伏胜,字子贱),汉人,生于周赧王五十五年(约前268年),卒于汉文帝三年(约前178年),享年90岁。 汉国济南(今山东滨州市邹平市韩店镇苏家村)人,曾为秦博士。伏生系孔门弟子轌子贱后裔。 秦统一后,朝廷设博士70员以备顾问,伏生即为其一。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冒着生命危险,暗将述录唐尧、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书》藏。 2.带宁字的诗句 最好以宁开头朋友,我任务,望采纳!宁坐窗前待花发, 爱意飘然上枝丫。 修自翩翩过花下, 邦然一树锦绣花。 宁今为卿狂, 爱意来难当。 修若有此心, 邦也生馨香。明月独冷宁独醉, 朝霞遍暖爱相随。 今生若与修为伴, 愿似比翼邦上飞。 宁望伊人心已归 爱尔一生终不悔 修若怜君共岁月 邦花蝶舞永相随 宁欲乘风归化鸟, 爱云不见宿池巢. 修作明月待春朝, 邦华凝落碧水瑶.宁静月下花前坐 爱在此间夜未眠 修言欲止和羞绾 邦锵儿郎落我心 宁诵经卷薄衾寒 爱游佛前遥相见 修得浮屠九世浅 邦如君家一朝恋。 3.求翻译谢谢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一、原文: 《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闻于四境,殆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 (节选自《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二、翻译: 《诗经》说“因为有众多的贤士啊,文王得以安享天下”,孔子说“只有十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忠信之人”,这些都是实话呀。陛下拥有天下这么广阔的土地,怎么会没有栋梁之材可以固守四境呢?原因大概在于人才仕进之路开得不广,选拔任用不明,勉励又不笃厚。传上说:“好的土质善于养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养人才。”中等资质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君子。陛下应下诏书选拔贤良,赦免小的过错,不要求全责备,从而广聚英才。 4.诗经里的君子攸宁什么意思《诗经》里的“君子攸宁”的意思是:这就是咱君主休憩地王宫。 其中,攸的意思是:乃。宁的意思是:安。 指安居,休息的地方。 “君子攸宁”出自《诗经·斯干》,原文如下: 《斯干》 先秦·佚名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 约之阁阁,椓之橐橐。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 殖殖其庭,有觉其楹。 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 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扩展资料1、译文 涧水清清流不停,南山深幽多清静。有那密集的竹丛,有那茂盛的松林。 哥哥弟弟在一起,和睦相处情最亲,没有诈骗和欺凌。 祖先事业得继承,筑下房舍上百栋,向西向南开大门。 在此生活与相处,说说笑笑真兴奋。 绳捆筑板声咯咯,大夯夯土响托托。 风风雨雨都挡住,野雀老鼠穿不破,真是君子好住所。 宫室如跂甚端正,檐角如箭有方棱,又像大鸟展双翼,又像锦鸡正飞腾,君子踏阶可上登。 庭院宽广平又平,高大笔直有柱楹。正殿大厅宽又亮,殿后幽室也光明,君子住处确安宁。 下铺蒲席上铺簟,这里睡觉真安恬。早早睡下早早起,来将我梦细解诠。 做的好梦是什么?是熊是罴梦中见,有虺有蛇一同现。 卜官前来解我梦,有熊有罴是何意,预示男婴要降生;有虺有蛇是何意,产下女婴吉兆呈。 如若生了个儿郎,就要让他睡床上。给他穿上好衣裳,让他玩弄白玉璋。 他的哭声多宏亮,红色蔽膝真鲜亮,将来准是诸侯王。 如若生了个姑娘,就要让她睡地上。 把她裹在襁褓中,给她玩弄纺锤棒。长大端庄又无邪,料理家务你该忙。 莫使父母颜面丧。 2、鉴赏 《斯干》,是《诗经·小雅·鸿雁之什》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 全诗九章,前四章七句,后五章五句。作者先秦无名氏。 这是一首祝贺西周奴隶主贵族宫室落成的歌辞。 全诗内容可分两大部分,一至五章就宫室本身加以描绘和赞美,六至九章则主要是对宫室主人的祝愿和歌颂。 全诗以描述宫室建筑为中心,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层次分明,句式参差错落,在雅颂篇章中是颇具特色的。 总观全诗,以描述宫室建筑为中心,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都能做到具体生动,层次分明。 3、《诗经》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5.女孩取名 诗经小女孩名: 芳华 亦作“芳花”。香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芳蕤 盛开而下垂的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晋陆机 《文赋》:“播芳蕤之馥馥,从青条之森森。” 芳苓 香草名。指莲。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文选·枚乘》:“漃漻薵蓼,蔓草芳苓。” 慧艳 聪明美丽。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后生一女,稍长,极慧艳。” 慧语 妙语。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程羽《鸳鸯牒》:“步非烟慧语谁聆,娇花不赏,飘香坠粉,亦复何疑。” 芳蔼 芳香而繁盛。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辩》:“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芳菲 花草香美的样子。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浩丽 壮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司空图 《成均讽》:“江天浩丽,杳春思于龙舟。” 泓浵 水深广。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吕坤《序》:“其既放也,泓浵瀇瀁,若千里悬流,四达而不可穷。” 管彤 彤管,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诗经·邶风·静女》“贻我彤管”。 6.仙剑奇侠传3中长卿念得那些三字经和一些诗经电视剧版里面长卿念得是道德经,原文如下: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15.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20.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27.善行无辙迹。 善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