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中四方无虞,予一人以宁什么意思四方无虞,予一人以宁的意思是:四方没有忧患,我因此感到安宁。 原文: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 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厘东郊。王若曰:呜呼!父师,惟文王、武王敷大德于天下,用克受殷命。 惟周公左右先王,绥定厥家,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密迩王室,式化厥训。既历三纪,世变风移,四方无虞,予一人以宁,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不臧厥臧,民罔攸劝。 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罔不祗师言。嘉绩多于先王,予小子垂拱仰成。 王曰:呜呼!父师,今予祗命公以周公之事,往哉!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弗率训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 申画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 商俗靡靡,利口惟贤,余风未殄,公其念哉!我闻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天道。 敝化奢丽,万世同流。兹殷庶士,席宠惟旧,怙侈灭义,服美于人。 骄淫矜侉,将由恶终。虽收放心,闲之惟艰。 资富能训,惟以永年。惟德惟义,时乃大训。 不由古训,于何其训。白话译文:康王十二年六月庚午日,月亮新放光明。 到第三天壬申日,康王早晨从镐京行到丰邑,把成周的民众,命令给太师毕公安治于东郊。康王这样说:啊!父师。 文王武王行大德于天下,因此能够承受殷的王命,代理殷王。周公辅助先王安定国家,告戒殷商顽民,迁徙到洛邑,使他们接近王室,因而他们被周公的教训感化了。 自从迁徙以来,已经过了三纪。人世变化,风俗转移,今四方没有忧患,我因此感到安宁。 治道有起有落,政教也随着风俗改革。若不善用贤能,人民将无所劝勉仰慕。 我公盛德,不但能勤小事,而且辅助过四代,严正地率领下属,臣下没有人不敬重师训。你的美好功绩被先王所重视,我小子只有垂衣拱手仰仗成功罢了。 康王说:啊!父师。现在我把周公的重任敬托给公,我公前往吧!我公到那里,当识别善和恶,标志善人所居之里,表彰善良,疾恨邪恶,树立好的风气。 有不遵循教训和常法的,就变更他的井居田界,使他能够畏惧和敬慕。又要重新画出郊圻的境界,认真加固那里的封疆守备,以安定四海之内。 为政贵在有常,言辞应当体现精要,不宜好异。商地旧俗喜好侈靡,以巧辩为贤,馀风至今没有断绝,我公要考虑呀!我听说:‘世代享有禄位的人家,很少能够遵守礼法。 ’他们以放荡之心,轻蔑有德的人,实在是悖乱天道。腐败的风俗奢侈华丽,万世相同。 如今殷商众士,处在宠位已经很久,凭仗强大,忽视德义,穿着华美过人。他们骄恣过度,矜能自夸,将会以恶自终。 放恣之心今天虽然收敛了,但防闲他们还是难事。资财富足而能接受教训,可以长久。 行德行义,这是天下的大训;若不用古训教导,他们何时会顺从呢?此文出自先秦·伏生所著的《尚书·毕命》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尚书》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今古文字之争是西汉经学一大史迹。 所争的虽然只在几种经书,他们却以为关系孔子之道即古代圣帝明王之道甚大。“道”其实也是幌子,骨子里所争的还在禄位与声势;当时今古文派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不过两派的学风确也有不同处。《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 《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些散文,用某代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 李学勤先生指出:“《尚书》本为古代《历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然而,由于真正的《尚书》命运多舛,两千多年来,我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的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 传统观点认为: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今本伪《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16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 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作者简介:伏生(伏胜,字子贱),汉人,生于周赧王五十五年(约前268年),卒于汉文帝三年(约前178年),享年90岁。 汉国济南(今山东滨州市邹平市韩店镇苏家村)人,曾为秦博士。伏生系孔门弟子轌子贱后裔。 秦统一后,朝廷设博士70员以备顾问,伏生即为其一。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冒着生命危险,暗将述录唐尧、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书》藏。 2.带宁字的诗句 最好以宁开头朋友,我任务,望采纳!宁坐窗前待花发, 爱意飘然上枝丫。 修自翩翩过花下, 邦然一树锦绣花。 宁今为卿狂, 爱意来难当。 修若有此心, 邦也生馨香。明月独冷宁独醉, 朝霞遍暖爱相随。 今生若与修为伴, 愿似比翼邦上飞。 宁望伊人心已归 爱尔一生终不悔 修若怜君共岁月 邦花蝶舞永相随 宁欲乘风归化鸟, 爱云不见宿池巢. 修作明月待春朝, 邦华凝落碧水瑶.宁静月下花前坐 爱在此间夜未眠 修言欲止和羞绾 邦锵儿郎落我心 宁诵经卷薄衾寒 爱游佛前遥相见 修得浮屠九世浅 邦如君家一朝恋。 3.子衿 这首诗经是什么意思注释: 子:男子的美称。 衿:衣领 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 宁:难道。 嗣音:传音讯。 挑达:独自来回走动。 城阙:城门楼。 译 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 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 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 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赏析】 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如本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可是我们在诗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诗集传》)倒是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4.诗经里的君子攸宁什么意思《诗经》里的“君子攸宁”的意思是:这就是咱君主休憩地王宫。 其中,攸的意思是:乃。宁的意思是:安。 指安居,休息的地方。 “君子攸宁”出自《诗经·斯干》,原文如下: 《斯干》 先秦·佚名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 约之阁阁,椓之橐橐。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 殖殖其庭,有觉其楹。 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 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扩展资料1、译文 涧水清清流不停,南山深幽多清静。有那密集的竹丛,有那茂盛的松林。 哥哥弟弟在一起,和睦相处情最亲,没有诈骗和欺凌。 祖先事业得继承,筑下房舍上百栋,向西向南开大门。 在此生活与相处,说说笑笑真兴奋。 绳捆筑板声咯咯,大夯夯土响托托。 风风雨雨都挡住,野雀老鼠穿不破,真是君子好住所。 宫室如跂甚端正,檐角如箭有方棱,又像大鸟展双翼,又像锦鸡正飞腾,君子踏阶可上登。 庭院宽广平又平,高大笔直有柱楹。正殿大厅宽又亮,殿后幽室也光明,君子住处确安宁。 下铺蒲席上铺簟,这里睡觉真安恬。早早睡下早早起,来将我梦细解诠。 做的好梦是什么?是熊是罴梦中见,有虺有蛇一同现。 卜官前来解我梦,有熊有罴是何意,预示男婴要降生;有虺有蛇是何意,产下女婴吉兆呈。 如若生了个儿郎,就要让他睡床上。给他穿上好衣裳,让他玩弄白玉璋。 他的哭声多宏亮,红色蔽膝真鲜亮,将来准是诸侯王。 如若生了个姑娘,就要让她睡地上。 把她裹在襁褓中,给她玩弄纺锤棒。长大端庄又无邪,料理家务你该忙。 莫使父母颜面丧。 2、鉴赏 《斯干》,是《诗经·小雅·鸿雁之什》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 全诗九章,前四章七句,后五章五句。作者先秦无名氏。 这是一首祝贺西周奴隶主贵族宫室落成的歌辞。 全诗内容可分两大部分,一至五章就宫室本身加以描绘和赞美,六至九章则主要是对宫室主人的祝愿和歌颂。 全诗以描述宫室建筑为中心,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层次分明,句式参差错落,在雅颂篇章中是颇具特色的。 总观全诗,以描述宫室建筑为中心,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都能做到具体生动,层次分明。 3、《诗经》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5.女孩取名 诗经小女孩名: 芳华 亦作“芳花”。香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芳蕤 盛开而下垂的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晋陆机 《文赋》:“播芳蕤之馥馥,从青条之森森。” 芳苓 香草名。指莲。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文选·枚乘》:“漃漻薵蓼,蔓草芳苓。” 慧艳 聪明美丽。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后生一女,稍长,极慧艳。” 慧语 妙语。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程羽《鸳鸯牒》:“步非烟慧语谁聆,娇花不赏,飘香坠粉,亦复何疑。” 芳蔼 芳香而繁盛。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辩》:“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芳菲 花草香美的样子。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浩丽 壮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司空图 《成均讽》:“江天浩丽,杳春思于龙舟。” 泓浵 水深广。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吕坤《序》:“其既放也,泓浵瀇瀁,若千里悬流,四达而不可穷。” 管彤 彤管,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诗经·邶风·静女》“贻我彤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