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蛐蛐的诗歌

1.描写蛐蛐的诗句

1、蟋蟀

先秦:佚名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译文

天寒蟋蟀进堂屋,一年匆匆临岁暮。今不及时去寻乐,日月如梭留不住。行乐不可太过度,本职事情莫耽误。正业不废又娱乐,贤良之士多警悟。

天寒蟋蟀进堂屋,一年匆匆临岁暮。今不及时去寻乐,日月如梭停不住。行乐不可太过度,分外之事也不误。正业不废又娱乐,贤良之士敏事务。

天寒蟋蟀进堂屋,行役车辆也息休。今不及时去寻乐,日月如梭不停留。行乐不可太过度,还有国事让人忧。正业不废又娱乐,贤良之士乐悠悠。

2、齐天乐·蟋蟀

宋代:姜夔

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译文

可笑的是世上那些无知小儿女,他们蹲在篱笆旁,兴高采烈地喊叫着:快拿灯来,有蟋蟀!殊不知如果将此虫声谱成琴曲,一声声地弹奏出来,听上去一定是更加悲苦的。

3、国风·豳风·七月

先秦:佚名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译文

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

4、游子吟

唐代:顾况

苔衣上闲阶,蟋蟀催寒砧。

译文

因少有人来石阶上已长满青苔,不时传来的蟋蟀声更让人觉得凄冷萧瑟。

5、东城高且长

两汉:佚名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译文

鸷鸟在风中苦涩地啼叫,蟋蟀也因寒秋降临而伤心哀鸣。不但是人生,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不都感到了时光流逝。与其处处自我约束,等到迟暮之际再悲鸣哀叹。何不早些涤除烦忧,放开情怀,去寻求生活的乐趣呢!

2.蝈蝈和蛐蛐的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简析这首诗本来是一个段落,但是老师刻意把它分为两层,这样划分应该更能让我们明确这首诗的内容。第一层中,“大地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是作者抛出自己的想法,他接着用炎热的夏天里有“蝈蝈的乐音”来说明这一观点,展现了骄阳炎炎的夏日里的勃勃生机,歌颂了大自然的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因为有蝈蝈,所以大自然的夏天不会沉默。第二层中,作者说“大地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接着用严冬的寂静中竟然听到了“蛐蛐的歌儿”,因为有蛐蛐,大自然本应沉寂的冬天也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大自然就是这样丰富多彩的,充满着生机的,作者是用一颗火热的心对大自然唱出了自己赞歌,深深地传达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并由此鼓舞人们爱自然,乐观开怀地生活。有同学们也许会问:“为什么不每一个季节都写呢?而只选了夏和冬。”对于这个问题老师是这样理解的: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是最让人逃避的懒惰的季节,因为炎热大自然失去的春天的生机。冬天是一年中最沉寂的季节,最寒冷的季节。而在诗人笔下,这两个季节里都会充满了生机,大家可以想一想,春和秋那样美好的季节该是何等的生机盎然呢? 这首诗在手法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第一层中炎夏中,鸟儿昏晕了,所有的动物躺到阴凉之处去了,世界静了,但是蝈蝈出场了,唱出了他的乐音,世界又充满了生机,动起来了。第二层中严冬里,大地在严霜中宁静了,人们在炉边昏昏欲睡了,静了,但是这时蛐蛐的歌儿唱起来了,寂静的夜晚又充满了活力。动静结合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我们已在《沁园春 雪》中感受过,这里再次接触,有没有新的感受呢?这是济慈早期创作的一首富于哲理性的小诗,洋溢着明朗欢乐的情调。 诗人以精细的观察,抒写了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但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正是秋季(可参看济慈的《秋颂》),况且,春秋两季正是百鸟争鸣,千虫欢唱的黄金时节。这样,实际上诗人是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这种美是永恒的,“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小诗很富于田园诗的情趣。着墨不多,冬夏两幅小景宛然在目。夏日的草地、篱笆和浓阴,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炉边,把人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界。这时传来的蝈蝈和蟋蟀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真可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收到以动衬静的效果,能唤起人一种亲切的回忆。为了适于表达主题,诗人采用了冬夏对比的手法,然而,由于夏冬两种境界之情调十分相似,加上诗人明写冬夏,暗示春秋,末尾又添上由蟋蟀到蝈蝈的巧妙联想,使全诗浑然一体,毫无割裂之感。

3.写蟋蟀的诗词有哪些

满庭芳·促织儿 张鎡 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宝钗楼外秋深。

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 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

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

满身花影,犹自追寻。 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汝金。

今休说,从梁床下,凉夜伴孤吟。 张鎡词作鉴赏 咏物词主要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志向选择寄寓在所咏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体,而且要使词人的主观情志与听咏的客观物象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张鎡这首词就达到了这一境界。 据姜夔《齐天乐》咏蟋蟀的小序,张鎡这首词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在张达可家与姜夔会饮时,听到屋壁间蟋蟀声,两人同时写来交给歌者演唱的。

两人词各有特色。郑文焯校《白石道人歌曲》提到:“功父《满庭芳》词咏蟋蟀儿,清隽幽美,实擅词家能事,有观止之叹。

白石别构一格,下阕寄托遥深,亦足千古矣。” 上片写听到蟋蟀声的感受。

“月洗”五句,蟋蟀声发出的地方。词人首先刻画庭院秋夜的幽美环境。

夜空澄明,高大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洗”字传出秋月明净之美用字传神。

《诗·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毛《传》:“漙漙然盛多也。”

“漙”字传出露水凝聚之美。宝钗楼,本是咸阳古迹,邵博曾饯客于楼上,歌李白《忆秦娥》词(《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这里借指杭州张达可家的楼台。

张鎡字功甫、功父,旧字时可,祖籍西秦,张达可当是他的兄弟辈,所以信手拈来,寄寓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秋深,点出时令,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皎露漙的秋夜啊!土花,指苔藓。

墙下的苔藓顺着墙脚铺去。“沿”字化静态为动态,用字极生动巧妙。

突然一点萤火,飘坠墙根,这就是蟋蟀发出声音的地方。 许昂霄《词综偶评》云:“萤火句陪衬。”

所谓陪衬,用视觉里的萤火衬托出听觉里的蟋蟀鸣声,用萤火坠落的无关情节,衬托出蟋蟀鸣声的中心题材。看萤火,听蟋蟀,富有生活情趣,而这种生活情趣是从闲适的生活中领略到的。

《武林旧事》卷十录载了张鎡自己记叙的一年十二月燕游次序,题名《张约斋赏心乐事》,自序云:“余扫轨林扃,不知衰老,节物迁变,花鸟泉石,领会无余。 每适意时,相羊小园,殆觉风景与人为一。”

由于长期过着优游舒适生活的王孙,张鎡对这种情趣有很深的体会。 “静听”五句写蟋蟀的鸣声和听者的感受。

“断续”、“微韵”是蟋蟀鸣声的特点,“转”则有音调抑扬顿挫之致。“寒”与“凄咽悲沉”是词人听来的主观感受。

“争求侣”与“殷勤劝织”,是词人对蟋蟀鸣声的理解和想象:蟋蟀鸣,一是为了求侣,二是为了促织。《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九引陆玑《毛诗疏义》谓蟋蟀:“幽州人谓之促织,督促之言也。

里语曰:趣织(即促织)鸣,懒妇惊。”破,尽也,煞也,与杨万里《题朝英进斋》诗“用破半生心”的破字用法相同,犹言促尽、促煞用词精当。

蟋蟀的鸣声伴随和推动着织女纺织到晓。 下片追忆儿时捕蟋蟀、斗蟋蟀的情趣,反衬今日的孤独悲苦情怀,充满不胜今昔之感。

“儿时”五句,写捕蟋蟀,最为后代词人所激赏。“呼灯”二句,刻画入微。

“任满身”二句,尤为工细。贺裳《皱水轩词筌》评论说:“形容处,心细入丝发。

”它将儿童的天真活泼以及带着稚气的小心和淘气,纯用白描语言,细细写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周密称之为“咏物之入神者”(《历代诗余。词话》引)。

“携向”二句,写斗蟋蟀。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每秋时,宫中妃妾皆以小金笼闭蟋蟀,置枕函畔,夜听其声。

民间争效之。”亭台,指盛蟋蟀的笼子。

从捕蟋蟀写到斗蟋蟀,补足当时情事,笔势连贯,一气呵成,为下面的感慨蓄势。 “今休说”三句,今昔相较,感慨深远。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杜甫《促织》诗:“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今日的寂寞凄苦与儿时的欢乐情趣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的刺激下,正是欲扬还抑,欲展还收,欲说还休啊。

张鎡于淳熙十四年(1187)自直秘阁、临安通判称疾去职,在家闲居,“畅怀林泉”,“安恬嗜静”(见《武林旧事》卷十所载《约斋桂隐百咏自序》),不免有孤寂之叹,所以末句也非浮泛之语。 这首词采用明线结构,所以线索明晰,结构平实,虽运用了几个典故,但并不晦涩难懂。

4.关于蟋蟀的古诗大全

年代:南宋作者:岳飞作品:小重山内容: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蟋蟀:啼彻檐头纺绩娘,凉风乍起夜初长.关心蛐蛐接着叫,明日携笼灌破墙秋兴(陆游) 蓬蒿门巷绝经过,清夜何人与晤歌? 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声多. 传家产业遗书富,玩世神通醉脸酡. 如许痴顽君会否?一毫不遣损天和.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当推《唐诗三百首》.在这三百首光辉篇章中,有一些与昆虫有关的诗句,是诗人以虫寓意、抒发情怀的. |例如,“夜深静卧百虫绝, 清月出岭光入扉.”(韩愈《山石》)描写一片万籁无声的宁静夜色;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年代:南宋作者:岳飞作品:小重山内容: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蟋蟀:啼彻檐头纺绩娘,凉风乍起夜初长.关心蛐蛐接着叫,明日携笼灌破墙秋兴(陆游) 蓬蒿门巷绝经过,清夜何人与晤歌? 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声多. 传家产业遗书富,玩世神通醉脸酡. 如许痴顽君会否?一毫不遣损天和.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当推《唐诗三百首》.在这三百首光辉篇章中,有一些与昆虫有关的诗句,是诗人以虫寓意、抒发情怀的. |例如,“夜深静卧百虫绝, 清月出岭光入扉.”(韩愈《山石》)描写一片万籁无声的宁静夜色;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以此比喻过路客人投宿时的情景;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 |颂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传说养蚕是黄帝的元纪螺祖首创,已有5200年以上的历史.总之,蚕儿浑身都是宝,对人类贡献极大. 诗人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抒发情怀,表示“老骥伏枥”之志和“鞠躬尽瘁”之心. 唐代张籍《田家行》诗:“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描述了蚕作茧化蛹、茧中出蛾的现象. |咏蝉 |蝉羽化期多在夏季,所以有“蝉鸣空桑叶、八月萧关道”(王昌龄《塞上曲》)的诗句.雄蝉的腹基部两侧有发音器,依靠振动发音器来“蝉鸣” 、“蝉唱”,如果清晨有露或大雨将至,蝉鸣则止、蝉唱暂休.故有“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李商隐《落花》)的诗句. |虽然有“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诗句,来抒发诗人清闲悠然的心境.但有的诗句却是借蝉声来表达诗人清高与思怀的. 如,“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中咏蝉》).作者的高风亮节在其序中,以蝉喻之,描写得淋漓尽致!|“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抒发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戴叔伦《画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可算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的艺术再现. |梦蝶 |庄周梦蝶就成了文人墨客借物言志的重要题材,蝶梦也就成了梦幻的代称. |杜甫诗《曲江二首》中写道:“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觅食、交配、产卵和蜻蜓点水产卵,一触即飞之状,描绘得栩栩如生. |北宋谢逸在《蝴蝶》中描述到:“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 |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诗云:“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扑萤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这是唐诗中的绝妙佳句,早已脍炙人口.萤属于鞘翅目萤科,幼虫常在腐草堆中觅食小虫,故有“腐草为萤”之误. |萤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所以有“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白居易《长恨歌》)的诗句,写的是唐明皇夜不成寐思念杨玉环的情景. |防虫 |唐代戴叔伦《屯田词》:“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白居易《捕蝗》:“荐食如蚕飞似雨,飞蝗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北宋苏轼有诗:“今年春暖欲生蝻,地上戢戢多于土.预忧一旦开两翅,口吻如风哪肯吐.” |明代郭敦也有名句描述:“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盈血,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枝折.”。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