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云的诗句诗经1、潭暮随龙起,河秋压雁声。——唐·李商隐《咏云》 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3、好雨不雨风不风,徒倚穹苍作岩险。——唐·齐己 4、兴云感阴气,疾足如见机。——唐·刘禹锡《观云篇》 5、灵山蓄云彩,纷郁出清晨。——唐·陆畅 6、彩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散作五般色,凝为一段愁。——唐·李邕《咏云》7、伫立增远意,中峰见孤云。——唐·崔何《东峰亭各赋一物得岭上云》2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25、深处卧来真隐逸,上头行去是神仙。——唐·齐己《看云》26、会作五般色,为祥覆紫宸。——唐·李中《云》27、阴去为膏泽,晴来媚晓空。——唐·李中《春云》28、翠楼含晓雾,莲峰带晚云。——唐·李世民《赋得含峰云》29、瑞云千里映,祥辉四望新。——唐·于季子《咏云》30、缓逐烟波起,如妒柳绵飘。——故临飞阁度,欲入回陂销。——唐·李商隐《齐梁晴云》31、山头触石应常在,天际从龙自不归。——唐·韩琮《云》32、碧落从龙起,青山触石来。——唐·李峤《云》33、白云升远岫,摇曳入晴空。——唐·焦郁《白云向空尽》 34、春云春水两溶溶,倚郭楼台晚翠浓。——唐·韦庄《春云》 35、薄彩临溪散,轻阴带雨浓。——唐·裴澄《春云》 3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37、多谢好风吹起后,化为甘雨济田苗。——唐·李中《夏云》 38、龙似瞿唐会,江依白帝深。——唐·杜甫《云》 39、南北各万里,有云心更闲。——唐·于武陵《孤云》 40、虚虚复空空,瞬息天地中。——假合成此像,吾亦非吾躬。——唐·陆凭《咏浮云》 41、帝乡白云起,飞盖上天衢。——唐·董思恭《咏云》 4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4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44、云散天边落照和,关关春树鸟声多。——唐·韦庄《云散》 45、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筇看。——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唐·郭震《云》 46、将比鹭鸶还恐屈,始思残雪不如多。——清风相引去更远,皎洁孤高奈尔何。——唐·贯休《孤云》 47、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48、闲云生叶不生根,常被重重蔽石门。——赖有风帘能扫荡,满山晴日照乾坤。——唐·施肩吾《讽山云》 49、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唐·来鹄《云》 50、水底分明天上云,可怜形影似吾身。——唐·齐己《片云》 51、飘零尽日不归去,点破清光万里天。——唐·郑准《云》 52、来依银汉一千里,归傍巫山十二峰。——唐·姚合《咏云》 53、南北东西似客身,远峰高鸟自为邻。——唐·吴融《云》 54、片云朝出岫,孤色迥难亲。——唐·沈亚之《山出云》 2.《诗经》中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 【成语】 拼音:āi āi fù mǔ 解释:哀哀:悲哀不止。 可悲哀啊,我的父母啊!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因终年在外服劳役,对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叹。也指与父母生离死别的悲哀 出处:《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用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指父母可怜 示例1: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诗》云:‘~,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 示例2:咱人有子方知不孝娘,岂不问~情肠!◎元·无名氏《小张屠》第一折 词性:中性成语 近义词:可怜天下父母心 灯谜面:可怜天下父母心 “典故出处”:《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应用举例”: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诗》云:‘~,生我劬劳。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3.云在古诗文中的意像云”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很早就已为人们所注意,并进入诗歌审美之中。 诗经里便有: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非我思存。 《郑风.出其东门》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齐风.敝笱》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都人士之仕.白华》 诗经之“云”多以意“多”。 因于认识上的局限,见天上漫漫云朵,其实为众,是而认为众多。也有看云飘飘而产生感叹的,如“英英白云”句,看白云飘悠悠而想到时运之艰难,有几分惆怅,已有象征的义素。 楚辞之中“云”也不少,如: 飘云屯其相离兮,帅云霞而来御 屈原《离骚》 云霞来迎,一如亲友,可见诗人给予“云”的任达,浪漫之情采。 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 屈原《大司命》 此云能“乘”,可谓为行铺路。岂是云能行?诗者思行矣!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 屈原《悲回风》 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 宋玉《九辩.四》 “浮云”于高空飘荡,似高志之于理想,又不免“浮”而不定,何者?云因“浮”而难免有不能自控之处,因而高志遭疑总难免,此“浮云”实为诗人心中情感之云矣。 如果说《诗经》里的“云”仍是比较集体意识,那么《楚辞》里的“云”则已比较个性化。 《诗经》之“云”仍多在实物与其本义的层面,而《楚辞》中“云”更注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色彩。如“云霓”成为拟人化的物象而恭迎诗人;是诗人用以遮天蔽日的“云”;“玄云”则为乌云,有迎风乘云之宏势;而以“青云”为衣“白霓”为裳,寄寓诗人精神上的舒放壮达;有时“云霏霏”弥漫天宇,仿佛把诗人的欢乐都笼罩去了,“云”即有黑暗势力之意;诗人心中的“浮云”则含有一种浮离不定之感,其飘其止仿佛其身其志,因而发出哀叹之声;而“云蒙蒙”则明显地指希望太阳(光明势力)耀长空,可恨乌云(黑暗势力)来迷蒙。 总而言之,楚辞里“云”意象已具很强个性色彩,含有更多的是其本义之外的象征义 云,作为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作品中被赋予了作者不同的思想。例如,卢思道的《从军行》中,借“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塑造了战斗激烈、绵长的景象。这里的“云”是从云的浓重沉实的本象形态与战斗凝重紧张的相似点出发,通过这个意象的寄托,使战斗场面更生动,突显其惨重;也使一种厌战之感委婉道出。 崔灏的《黄鹤楼》所写的“云”,则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里的“白云”着重把其悠悠千载,依然如故的情景与鹤去楼空、古人已逝、岁月不再的现实相对比,发出的是对人世茫然的深沉感叹。 王维的诗歌最喜写云。 “在王维现存的489首诗中(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据初步统计有83首诗中有‘云’的意象,这表明王维诗中‘云’是一个中心意象。” 众所周知,“空”是王维诗歌的一个中心概念。 但“空”也是佛教的最高范畴之一,是佛教哲学对宇宙、人生的抽象思辨。佛家之“空”,并不是指一切皆无。 世间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有”,佛家所强调的是从“有”中悟“空”。王维最崇信的《维摩洁经》,以及《金刚经》、《楞伽经》都宣扬这种“万法如幻,无有定相”的观点。 王维接受了空幻观,他尽力想看空人世间的许空幻观对王维的艺术影响很大,表现在诗歌中,就是他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不仅着重外形突出特征的刻画,还探究外在形式所蕴含的意味。佛家说,实相非相。 王维的诗总在试图突显实际事物空幻的本质,因而具有一种超脱、空灵、含蓄的美。③ 同时,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云似乎是最虚实难测的东西。 它形态万千、变化无常,恰喻多样不定的世事;它又如此的瞬间变幻,成团的实体一下子就变成雨水消失无踪,因此它最能象征同样似有实无的空幻。这个也许就是王维常在诗中写到“云”的原因。 因为心中塞满的全是“空幻”,感受最深的自然就是类似空幻的情景。而且王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过着亦官亦隐的日子,生活上的简单与孤独使诗人有充裕的时间亲近大自然:“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还无期。” 《终南别业》,从而,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云”作为天空的一部分,随处可见,可能是诗人每每抬头望天,思考无限的哲学意蕴,感概人生的最忠实的聆听者。 此外,唐代士子盛行漫游、读书山林的风气,眼界广阔、理想远大,与自然更有长期的交往。唐代人口流动较大,疆域内外出入频繁,贸易、游历、迁谪、服役、做官等都使人们走出狭隘的家庭空间,走入自然。 在王维以前及其时的唐代诗人中,也有不少写到“云”的意象,例如: “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王勃〈普安建阴题壁〉)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宋之问〈灵隐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只是王维诗中的“云”是有个性的,虽然各有差别,却符合其诗“清淡而味远”的整体风格。 这些都是由于王维个人涵咏大雅的才情(精通音乐、绘画;广涉佛学以及以儒、道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复杂的人格结构(做官与归隐之间的长期徘徊)所赋予的。 张海沙先生在其著。 4.求诗经里出名的句子、词语,比如云胡不喜,或者逃之夭夭之类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国风·秦风·蒹葭》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国风·邶风·击鼓》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国风·卫风·木瓜》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国风·卫风·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小雅·鹿鸣之什·采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国风·周南·桃夭》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国风·王风·黍离》 式微,式微!胡不归?——《国风·邶风·式微》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国风·王风·采葛》 静女其姝,俟(sì)我于城隅(yú)。爱而不见(xiàn),搔首踟(chí)蹰(chú)。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国风·邶风·静女)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七月流火。——《国风·豳风·七月》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国风·陈风·月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国风·卫风·淇奥》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国风·周南·汉广》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国风·唐风·葛生》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国风·魏风·伐檀 》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国风·卫风·硕人》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诗经·小雅·出车》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天保》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常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小雅·白驹》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国风·秦风·无衣》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诗经·国风·唐风·绸缪》 交交黄鸟,止于桑。——《诗经·国风·秦风·黄鸟》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扬扬,可以乐饥。——《诗经·国风·陈风·衡门》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国风·卫风·燕燕》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国风·秦风·小戎》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国风·郑风·女曰鸡鸣》 5.诗经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什么意思意思是:先灌溉好我主人家的公田,再把我们农奴家的私田浇。 出自西周无名氏《小雅·大田》,原文节选: 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译文: 高天上浓厚的流云满山飘,小雨淅淅沥沥润如酥奶酪。先灌溉好我主人家的公田,再把我们农奴家的私田浇。那里有没割下来的嫩棵子,这里有没捆起来的稻谷草。那里有丢落的束束麦个子,这里遗漏的禾穗子也不少:都成了孤寡老妇的手中宝。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是《小雅·甫田》的姊妹篇,两诗同是周王祭祀田祖等神祇的祈年诗。 《小雅·甫田》写周王巡视春耕生产,祈求粮食生产丰收;《小雅·大田》写周王督察秋季收获,祈求今后更大的福祉。两篇合起来为后人提供了西周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相当真实具体和丰富的历史资料,是《诗经》中不可多得的重要的农事诗。 主旨赏析: 这是周朝奴隶主于丰收后祭祀田祖(神农)的诗歌,诗中记述了农业生产的情况,因此又是一首农事诗。 全诗四章,前二章每章八句,后二章每章九句。第一章描述选种播种,第二章描述除草除虫,第三章描述大田丰收,第四章描述祭祀祈福。此诗主要运用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上古时代农业生产方面的民情风俗画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雅·大田 6.诗经里的诗要50首《诗经》全文 ●国风·周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颓。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兔罝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免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礻颉之。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编辑本段]《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古者《诗》三百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诗经》不仅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而且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及代表作。 [ 7.请高手帮忙翻译诗经中的子衿子衿 子衿 : zǐ jīn 1.《诗·郑风》篇名。《诗序》以为刺"学校废",谓"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朱熹集传则说"此亦淫奔之诗。" 2.《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后因称学子、生员为"子衿"。 1、 诗经——《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子:男子的美称。 衿:衣领 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 宁:难道。 嗣音:传音讯。嗣,通“贻”,音yí,给,寄的意思。 挑达:音táo tà,独自来回走动。 城阙:城门楼。 译 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 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 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 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赏析】 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如本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可是我们在诗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诗集传》)倒是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