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些适合高中生摘抄的古诗文 诗经 能够静心的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为心造,无心自解脱。 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放下我执即得解脱。 六祖有言:「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又云:「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心迷则心生,心悟则心寂。心生则念生,心息则念灭。我息一切心,即无一切念。我无种种心,即无种种念。修行人如能七日七夜不动念头,即可得正道。古德云:「诸人心心不息,念念无住。若能于不息处息,于念处无念,自合无生之理。」此是寂心息念一法。永嘉云:「凡俗多于事碍理,境碍心;常欲逃境以安心,遣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此亦即寂心息念一法。【念念】 连续不断的意念。 心可成佛,心可成道;心亦碍佛,心亦碍道。就其可成言:即心即佛,即心即道。就其不可成言:即心非佛,即心非道。前者就真心言,后者就凡心言。前者心心无念,后者心心有念。故夹山密公云:「心本是佛,因念起而漂沉;岩实不移,因舟行而鹜骤。」众相现而本体不动,声色俱而不随不坏;如雁过长空空无迹,影沉寒水水无心;但自得真心自体矣。」 玉虚子诗谓:「物物元无物,心非形亦非;三般观晓悟,悟者不知谁?」又云:「无无藏妙有,有有观真空;湛然俱不立,常寂性融融。」这是彻了语。此意通三教,万法无二门,入者有得!圭峰禅师谓:「心无自相,托境方生。境性本空,由心故现。」若能心境俱泯,体用两寂,则自心境两不相碍,本源湛寂清明,自在虚灵,则此心便不祈静而自静,不祈息而自息矣! 摘自 静心诀要 道家养生学概要_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 卷三 炼心诀要(心学指微) 静心诀要 养心诀要 附录收心法下手功夫 止念诀要 息妄心诀要 附录真也是妄诀要 2.诗经中表达“平心静气,不能浮躁”的诗句有哪些1.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 《寄王舍人竹楼》 唐代:李嘉祐 傲吏身闲笑五侯,西江取竹起高楼。 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 3. 《船夜援琴》 唐代:白居易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4. 《点绛唇·采药归来》 宋代: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疏放。作个闲人样。 5. 《题壁》 唐代:杨凝式 院似禅心静,花如觉性圆。自然知了义,争肯学神仙。 6. 《詹碏山居》 唐代:方干 爱此栖心静,风尘路已赊。十馀茎野竹,一两树山花。 绕石开泉细,穿罗引径斜。无人会幽意,来往在烟霞。 3.静心随喜,随喜楼主提出这样的问题! 首先,为什么我们的心很难“静”下来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有烦恼,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我们不自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小孩子有不能随意玩、随意吃的烦恼;学生要应对考试的检验,面对家长的深切期盼;大学快毕业的面临着找工作,谈恋爱的人要揣摩对方的心意,爱与不爱也许简单,但是分手与否或许最难;结了婚之后要养家糊口,当然,家里琐碎的事情很多;工作中要对得起自己那份工资,时不时得加班,看领导的脸色,与同事相处也不容易;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了,除了考虑自己之外,还担心儿女过得好不好。 。 对不?我们在每时每刻考虑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好多我们没有明确答案,而已经过去的事情,我们又放不下。 对于未来的,我们又过多地考虑,全无边际。怎么办? 其次,我们为什么有这么多烦恼?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有我执。 一旦执取这个小“我”,诸多痛苦随之而来。 怎么样解决?只有依靠佛法。 楼主能想到读佛经,不知道你以前对佛教有什么样的认识,但是,你能想到读佛经来解决这个问题,是个挺聪明的人。完全可以这么说,唯有佛法才能究竟解除我们的痛苦,才能根除我们的烦恼,唯有佛法才能究竟使我们的心平等如大地,才能使我们得到永恒究竟的快乐。 佛教中常说的一句:“烦恼即菩提”,对否? 第三,心本无所谓动静。或者说得具体一些,我们的心的动或者静,烦恼或者快乐,最终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 解决问题最根本的落脚点还在于我们的心。要作自己的心的主人,作自己的心的“主帅”!能不攀缘外境吗?遇到境界,是我们的心随境转还是外在环境随我们的心转?。 一个人怎么叫强者?怎么叫有力量的人?是有权势吗?权势不可能伴随我们一生。 是金钱吗?再多的金钱也难以抗拒生命的无常。美貌吗?倾国倾城的容貌终究会成昨日的黄花。 那么到底是什么,我说只有四个字,智慧,慈悲,这是最有力量的人。而佛菩萨就是具足慈悲与智慧的人,他们没有烦恼。 第四,读佛经最重要的是,是把学到的领会到心里。那就成了你自家的珍宝,谁也抢不去。 佛法解决的什么问题?就是解决烦恼的问题。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药方,佛菩萨和历代祖师的实际经验,这些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 关键我们要找对药方,对症下药,不能乱吃药,那会出问题的。 最后,推荐你读《〈心经〉的大智慧》这本书,我的共享资料里有。 《心经》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最短的一部佛经。我们知道,佛经很多,也许我们从现在就开始看用10年时间也看不完,所以要拣重点来看。 佛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般若部(“般若”是什么?可以使我们究竟解脱、离苦得乐的智慧,其他任何宗教没有这种科目。 有的人说佛教和其他教一样,那只能说他根本不懂什么是佛教。 当然我并非刻意贬低其他宗教,毕竟什么层次的问题必须用什么层次的方法解决。),般若部的浓缩的精华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你读这个就可以。读佛经我的感觉是,每一次读有每一次的感受,绝非一般的小说之类的快餐。 你如果确实用心,把这二百来个字背下来,慢慢品味。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4.描述安静,静心的诗词宿王昌龄隐居 朝代:唐代 作者:常建 原文: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朝代:五代 作者:李煜 原文: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捣练子令·深院静 朝代:五代 作者:李煜 原文: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和裴侍中南园静兴见示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池馆清且幽,高怀亦如此。有时帘动风,尽日桥照水。 静将鹤为伴,闲与云相似。何必学留侯,崎岖觅松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