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楼梦》中提到的“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是什麽意思出自《诗经 常棣》,“常棣”通“棠棣”,是一种花,兄弟之花。“鹡鸰”是种鸟,报丧之类的意象。整句话就是指遇到难事,坏事。只有兄弟永伴身边,不离不弃。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2.《诗经》中所有关于鸟的诗句,以及适当分析诗经里关于鸟的诗句太多了,你自己仔细去找把。大概有这些鸟:雎鸠、鹊、鸠、燕、雉、雁、鹑、鸨、黄鸟、鹭、鹈鹕、仓庚(鸧鹒、黄莺、黄鹂)、(鸤鸠、杜鹃)、鸱鸮(枭)、鹳、鵻(鹁鸪)、脊令(鹡鸰)、隼(鹞鹰)、鹤、鸒(乌鸦)、鹑(雕)、鸳鸯、鹙、鸢、凫(野鸭)、鷖(鸥)…… 鸟的象征意义主要有四方面年:一是象征力量和勇敢,主要反映在服饰威仪的审美追求;二是婚姻爱情的象征,取之于鸟的双对出入、自由飞翔以及相依为命的美好景象;三是以鸟的不同品性,象征社会人群中圣贤或恶人;四是用鸟的细微,象征孝子的拳拳赤诚.此外还有许多切合主题表达的特殊意象,丰富了的艺术形象宝库,又成为含义明确的语汇被人们至今广泛使用,如鸢飞戾天、鸿雁哀鸿等. 关于爱情的,比较代表的就是 国风 周南,以此为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那河洲的草木深处,两只雎鸠互诉衷肠。连绵不绝的关关声中,“窈窕淑女”的身影在那人的眼前挥之不去。雎鸠呀,雎鸠,你可知道有人的心已被刻骨的思念日夜磨损么。 这里的鸟指窈窕淑女。 此鸟用于象征爱情婚姻,取之于鸟的双对出入、自由飞翔以及相依为命的美好景象。 3.诗经中关于鸟的意象有那几个方面这是一篇很费神的论文,要求你必须熟读诗经。但是你如果是应付而已的论文就随便写写。 一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就是借鸟抒情之物。 二、而诗经中《诗经》记载了哪些鸟呢?按出场先后,它们是:雎鸠、鹊、鸠、燕、雉、雁、鹑、鸨、黄鸟、鹭、鹈鹕、仓庚(鸧鹒、黄莺、黄鹂)、?(鸤鸠、杜鹃)、鸱鸮(枭)、鹳、鵻(鹁鸪)、脊令(鹡鸰)、隼(鹞鹰)、鹤、鸒(乌鸦)、鹑(雕)、鸳鸯、鹙、鸢、凫(野鸭)、鷖(鸥)…… 三、在那河洲的草木深处,两只雎鸠互诉衷肠。连绵不绝的关关声中,“窈窕淑女”的身影在那人的眼前挥之不去。雎鸠呀,雎鸠,你可知道有人的心已被刻骨的思念日夜磨损么。这是《诗经》的开篇之作。这里的鸟指窈窕淑女。 四、总的来说:一是象征力量和勇敢,主要反映在服饰威仪的审美追求;二是婚姻爱情的象征,取之于鸟的双对出入、自由飞翔以及相依为命的美好景象;三是以鸟的不同品性,象征社会人群中圣贤或恶人;四是用鸟的细微,象征孝子的拳拳赤诚.此外还有许多切合主题表达的特殊意象,丰富了的艺术形象宝库,又成为含义明确的语汇被人们至今广泛使用,如鸢飞戾天、鸿雁哀鸿等. 所以建议你论文的提纲: 一、意象解释 二、诗经中出现鸟的地方。你自己找。有多少出,多少篇。写个总的概述。 三、根据自己的归纳,然后列举几类意象,(上面已经说明)分类查找资料。说明。 四、进一步升华。 4.兄弟在文言文中雅称什么棠棣 棣华 棣萼 脊令 鹡鸰 手足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家室,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棠棣:亦作棠棣、唐棣,即郁李,蔷薇科落叶灌木,花粉红色或白色 脊令:通作“鹡鸰”,一种水鸟。 5.求 诗经棠棣 的赏析,要快,急用,谢谢译文 常棣花开朵朵,花儿光灿鲜明。 凡今天下之人,莫如兄弟更亲。 遭遇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心。 丧命埋葬荒野,兄弟也会相寻。 鹡鸰困在原野,兄弟赶来救难。 虽有良朋好友,安慰徒有长叹。 兄弟墙内相争,同心抗御外侮。 每有良朋好友,遇难谁来帮助。 丧乱灾祸平息,生活安定宁静。 此时同胞兄弟,不如朋友相亲。 摆上佳肴满桌,宴饮意足心欢。 兄弟今日团聚,祥和欢乐温暖。 妻子情投意合,恰如琴瑟协奏。 兄弟今日相会,祥和欢乐敦厚。 全家安然相处,妻儿快乐欢喜。 请你深思熟虑,此话是否在理。作品赏析 这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为一篇主旨。不过诗篇对这一主题的阐发是多层次的:既有对“莫如兄弟”的歌唱;也有对“不如友生”的感叹;更有对“和乐且湛”的推崇和期望。 全诗八章,可分五层。首章为第一层,先兴比,后议论,开门见山,倡明主题。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兴中有比;而诗人以常棣之花喻比兄弟,是因常棣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而生发联想。“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寓议论于抒情的点题之笔,既是诗人对兄弟亲情的颂赞,也表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 上古先民的部族家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他们看来,“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颜氏家训·兄弟》)。 因而,比之良朋、妻孥,他们更重兄弟亲情。钱钟书论及《常棣》时也指出:“盖初民重‘血族’之遗意也。 就血胤论之,兄弟天伦也,夫妇则人伦耳;是以友于骨肉之亲当过于刑于室家之好。……观《小雅·常棣》,‘兄弟’之先于‘妻子’,较然可识”(《管锥编》)。 这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更深刻揭示了《常棣》主题的历史文化根源。 二、三、四章为第二层。 诗人通过三个典型情境,对“莫如兄弟”之旨作了具体深入的申发,即:遭死丧则兄弟相收;遇急难则兄弟相救;御外侮则兄弟相助。这可能是历史传说的诗意概括,也可能是现实见闻的艺术集中。 这三章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点。毛先舒说:“《常棣》,俗笔必先从和乐叙至急难,便乏味”(《诗辩坻》)。 此篇则与之相反,事例的排列由“死丧”、“急难”到“外御”,从而由急而缓、由重而轻、由内而外,构成一个颇有层次的“倒金字塔”,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审美效果。其次,采用对比手法,把同一情境下“兄弟”和“良朋”的不同表现加以对照,更见出兄弟之情的诚笃深厚。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又更深一层:即使兄弟墙内口角,遇到外侮,也会不加思索一致对外。“阋于墙”与“外御其务”,两句之间没有过渡,情绪和行为的转变即在倾刻,有力表现出手足之情出于天然、发自深衷。 由转折手法构成的这一典型情境,因表现了最无私的兄弟之情,成为流传至今的典故成语。 第五章自成一层。 如果说,前面是诗人正面赞颂理想的兄弟之情,这一层则由正面理想返观当时的现实状况;即由赞叹“丧乱”时的“莫如兄弟”,转而叹惜“安宁”时的“不如友生”。“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这叹惜是沉痛的,也是有史实根据的。 西周初年,出现过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乱。据此,《诗序》似认此诗为成王时周公所作,曰:“《常棣》,燕兄弟也。 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西周末年,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手足相害的事更频频发生。据此,《左氏春秋》的作者认为此诗为厉王时召穆公所作,《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常棣之华……’云云。” 《常棣》的作者,是周公抑或召穆公,尚难定论;但有一点可肯定,诗人的叹惜是有感而发的,且有警世规劝之意。不过,这是在宴饮的欢乐气氛中所唱之诗,因此,在短暂的低沉后,音调又转为欢快热烈。 六、七章为第四层,直接描写了举家宴饮时兄弟齐集,妻子好合,亲情和睦,琴瑟和谐的欢乐场面。第七章“妻子”与“兄弟”的对照,包含了诗意的递进:“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兄弟既翕”,则“和乐且湛”。 诗人似明确表示,兄弟之情胜过夫妇之情;兄弟和,则室家安,兄弟和,则妻孥乐。末章承上而来,卒章显志。 诗人直接告诫人们,要深思熟虑,牢记此理:只有“兄弟既翕”,方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础。明理规劝之意,更为明显。 《常棣》是《诗经》中的名篇杰作,它不仅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的明理典范。陆时雍《诗镜总论》曰:“叙事议论,绝非诗家所需,以叙事则伤体,议论则费词也。 然总贵不烦而至,如《常棣》不废议论,《公刘》不无叙事。”《常棣》的“不废议论,不烦而至”,似可析而为二。 一是真挚委曲,感人之至。开篇形象比兴,富于理趣;随之围绕“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旨,“丧乱”与“安宁”、“良朋”与“妻子”,及历史与现实、正面与反面,寓理于事,多层次地唱叹阐论,既感人亦服人。 全诗笔意曲折,音调也抑扬顿挫,前五章繁弦促节,多慷慨激昂之音,后三章轻拢慢捻,有洋洋盈耳之趣。委曲深至,一片真诚。 二是主题恒久,深邃之至。兄弟友爱,手足亲情,这是人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