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多动,无法静心学习,怎么办儿童的天性! 在幼儿园大班里总会有几个孩子无法适应集体生活,他们动作过多、坐不住不能静心听课。 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老师劝告、不遵守纪律、东走西跑、忙忙碌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行我素、不肯好好学习.到小学后,表现的更为突出,坐不住、小动作多、惹恼同学、不主动学习、咬铅笔、咬指甲,这些孩子看起来并不笨,但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加之认知能力障碍,所以成绩差.常被人们称为“聪明的面孔笨肚肠”。 有的天资较好,上一年级功课尚可.到二年级功课日深.表现耐心差.学习下降,学习抓紧时,成绩好转,可是好景不长,学习依然如故。这些问题引起国际上学者、专家及社会的关心、重视,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取得一致的认识和看法,并称为儿童多动症。 多动症医学名称为轻微脑损伤综合症(MBD),也叫学习技能障碍症.多动症主要分两类型即注意障碍及注意障碍伴有多动都称多动症。 多动症主要表现是: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 多动症是自从幼年就有的,可延续到成人,但以学龄儿童症状最为突出,据统计有5—10%学龄儿童患有多动症,男孩比女孩多,比例5:1,其中65—80%多动症儿童出现学习困难. 儿童多动症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儿童多动症又称轻微脑损伤综合症,以学龄儿童最为常见,可延续至成年。 主要表现为: (1)注意力集中困难.多动症儿童注意力短暂、易因外界干扰而分心。 不能自始至终地做完一件事,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东张西望或走神开小差等。 (2)活动过多.多动症儿童常常手脚不停、坐不住。 上课小动作多、话多、乱跑、乱跳、爬上爬下、不知危险。 喜欢惹人、常与同学吵嘴打架等。 (3)冲动任性、情绪易激动。多动症儿童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易怒、易哭、易冲动、常发脾气。 个性倔强、固执、急躁、表现幼稚、缺乏荣誉感、不辨是非,有的说谎、逃学、欺骗、有的外出不归、甚至染上恶习。 (4)学习困难、多动症儿童虽然智力正常,但都表现出学习困难.记忆辨别能力差、常把“b”写成“d”或把“6”写成“9”等,学习成绩低下。 有的智力很好,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表现为忽上忽下、成绩波动很大,成绩呈跳板样改变,抓一抓成绩就上去,不抓就下降,甚至造成留级. (5)精细及协调动作困难,多动症儿童动作笨拙,如系钮扣、系鞋带、削笔动作不灵活,走路不成直线等。 对于儿童多动症与抽动症的治疗,西医常采用一些中枢神经兴奋剂,但疗效并不显著,而且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如食欲减退,精神紧张,心率加快等症状,严重者可抑制体重及身高的增长,为了解决儿童多动症、抽动症治疗的难题,首都医科大学右安门医院儿科中心作为北京儿童多动症、抽动症临床基地。 由我国著名儿科专家玉庆荣、芦巧云主任等组成的专家组经过十多年不断探索、研究,从神经、遗传、免疫、营养等多学科进行深入剖析,成功总结出一整套科学系统治疗新方案。采用系列国药准字“静聪”“静灵”等纯中药及神经生物修复因子,配合统合感觉训练方法整体治疗,该疗法经临床证明,疗效显著、无任何副作用。 患儿经一至两疗程系统治疗即可恢复正常水平。临床以来,已为数万例多动症、抽动症患儿解除病症。 同时,中心采用国际先进的“康奈尔儿童多动症、抽动症行为诊断量表”等诊断方法,能十分精确诊断出是否是多动症、抽动症及症状轻重,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 。 2.什么样的舞蹈称为民间舞在一切艺术门类中,舞蹈是最具集体创作色彩的,它的基础是民间舞。 世界各民族都 有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民间舞,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民间舞蹈,专供欣赏演出。群众参 与性是民间舞的主要特征。 汉族民间舞具具代表性的是秧歌。秧歌主要流传于北方,是一种群众自娱自乐的广场 艺术。 伴奏通常是打击乐锣、鼓、钹,节奏强,而无曲调变化,以便舞者即兴发挥。舞者 常持彩绸、扇子、花伞而舞。 汉族民间舞除秧歌外,还有腰鼓舞、龙舞、狮舞、花灯、花鼓、高跷、跑旱船、采茶舞、绸舞、扇舞、剑舞等。 中国各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并各有自己的民族民间舞。 如藏族有弦予、热巴,维吾 尔族有赛乃姆、多朗,蒙古族有安代、筷子舞,朝鲜族有长鼓舞、农乐舞,土家族有摆手舞、茅谷斯舞,苗族有芦笙舞、踩鼓舞,傣族有孔雀舞,白族有绕山林,黎族有竹竿舞、钱铃双 刀舞,高山族有杵舞,等等。 世界各国也有各具特色的民间舞。 奥地利有华尔兹舞,波兰有玛祖卡舞、波洛涅兹舞, 捷克有波尔卡舞,墨西哥有踢踏舞,阿根廷有探戈舞,巴西有桑巴舞,非洲有鼓舞,苏丹有 伦巴舞,印度有婆罗多舞,孟加拉有脚铃舞,泰国、老挝、柬埔寨有南旺舞,印尼有巴厘舞, 日本有盂兰盆舞,等等。 3.《诗经》与乐舞的关系是什么《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包括风、雅、颂三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风"即指地方风格,在诗经中包括15个国家与地区的民歌,因此,也称作十五国风。"雅"是正乐,由贵族文人所作,被认为是正声,是歌中正统,常在王室贵族家宴上表演。 "颂"是指宗庙祭祀用的乐舞曲。《诗经》305篇,篇篇都是能歌、能乐、能舞的诗章。 《墨子·公孟》这样评价《诗经》:"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古代诗、乐、舞三者不分家。 诗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乐舞情况。 4.形容幼儿的诗句儿童,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自古就是诗人们的吟咏对象.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涉及儿童的诗句:“童子佩觿”(《卫风·芄兰》).西晋诗人左思所作280字的《娇女诗》可说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较早的专门写儿童的诗篇之一.此诗极力描绘诗人的两个女儿——大女“蕙芳”与小女“纨素”逗人喜爱的娇态,给读者以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无论是涉及儿童的诗句,还是专门吟咏儿童的诗篇,大都写得富有诗意,颇具童趣.涉及儿童的诗句,出色的有:宋·叶绍翁的“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以儿童挑灯篱边捉蟋蟀的无忧无虑反衬诗人客居在外的愁思;宋·雷震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用牧童短笛的袅袅余音渲染村居生活的意趣和山村迷人的暮景;清·高鼎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拿放纸鸢上蓝天的活泼儿童来衬托春光的明媚.这些涉及儿童的诗句,在全诗中主要起衬托作用,诗中的儿童尚不能算是主角.而南宋·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描写儿童的行动更为具体,反映儿童的心理也更为传神,儿童在诗中已成为主角.这里,诗人借儿童扑蝶、蝶戏儿童的描写,使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可谓妙趣横生,妙不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