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里好玩吗值得去吗游览“诗经里”,可以在小雅书社静心细读,在老舍茶馆体验“餐茶戏礼”,在琇莹香街感悟传统工艺之美;也可以欣赏古琴博物馆诗经雅音,品味南有嘉鱼美味珍馐,观看诗经中心的风雅演艺,体验耀州瓷、折纸间、花悦己的匠心原创…… 置身“诗经里”,沐手抄诗、簪花祈福、礼乐和鸣、风雅游园、月夜放灯五大诗意生活方式,可给你“身临其境”的机会,感受古人从容、风雅的诗意。 【一:抄诗感悟】换上优雅的抄诗服,进入专属抄诗场地,主抄人孔阳将讲解经典诗篇含义,游客领略诗礼与诗文化后静心抄诗。纸墨方寸画笔随心,心随意动,笔随心动,在诗经里,断除杂念在一笔一划书写中,感悟诗经经典,自己的心作可在游客服务中心装裱留念,把诗意带回家。 【二:礼乐之美】乐是形成于天的阳刚之气,礼是形成于地的阴柔之性,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观赏一场《诗经》文化盛典,欣赏诗意舞美演出,铭记一份诗意传承。 【三:簪花祈福】采采芣苡,薄言采之。古代女子集体劳作,场面热闹而美好。簪花是汉民族妇女头饰的一种,用作首饰戴在妇人头上,增加勃勃生机与生动活泼的生命气息。簪花的相赠,既有对美好生活的祝福,更有对女子的赞美之意。来诗经里游园,每天前200名游客可免费获得精美簪花一枚。 【四:曲水流觞】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曲水流觞觞何来,以灯代觞寄福来,游客可进行月夜放灯体验,游客们可亲笔写下自己的心愿与祝福,将其随缓缓流水寄出,共享安康与幸福。 【五:窈窕淑女】古风美服,清雅丽人,身着曲裙,在诗经里穿越古今。各位来客可在丝路华服租赁服装,亲身体验汉服的独特魅力。将自己的美照发至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可参与【窈窕淑女】评选活动,将有诗经里送出的一份诗意好礼。 参考:网页链接 2.诗经中关于思人予怀、游乐玩嬉、情爱恋歌的篇章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闉阇,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3.饯行酒在《诗经》中是如何记载的宴请离不开酒,饯行也同样离不了酒。 酒是 宴会的灵魂,无酒缺少欢趣;饮酒是饯行不可或缺的 重要因素,似乎无酒就无法表达情愫。在《诗经》风、雅、颂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如“出宿于泺,饮饯于 祢”、“出宿于干,饮饯于言。” (《诗经邶风泉水》) 叙写的是卫女回忆出嫁时饮酒饯行的情景,饯行的 地点由泺而祢,说明送行的遥远,每送一地都要饮酒,足见送行者对卫女出嫁远方的依依深情。《韩奕》 (《诗经大雅》)诗中也有用酒饯行的叙述:“显父饯 之,清酒百壶。” 显父,周之卿士,枣命为韩侯饯行,饯行的宴会是盛大的,有“清酒百壶”“焦鳖鲜鱼”“维笋及蒲”,韩侯自然高兴。 4.有没有3首关于儿童嬉戏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所见 袁 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溪居即事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多几首能多一些选择 5.试论《诗经的表现艺术》《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浅析(节选) /fengshunjun_69/blog/static/4642704120082211518506/ 摘要:《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总体上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他主要反映了人民大众苦于剥削和压迫、苦于战争和徭役;反映劳动、婚姻、生活、以及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等。 赋、比、兴是《诗经》独特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诗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同时赋、比、兴也体现了《诗经》的诗歌艺术,对构造诗歌意泉、创造诗歌意境、表达诗人情感起到很大作用。 赋 、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且是《诗经》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对于后世的影响颇大。最早提到 “ 赋、比、兴 ” 的是《周礼-春官》: “ 太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曰兴、日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 这里的 “ 六诗 ” 指的是以音律配合的六类乐歌。汉代《毛诗序》将 “ 六诗 ” 改称 “ 六义 ” 。 后人将 “ 赋、比、兴 ” 视为《诗经》的三种典型的表现方法 *1 。 一、《诗经》中赋比兴的概念及其演变。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一) 、“赋”的表现手法 : 赋的本义是贡赋 ,“ 赋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 。诸侯向天子献上贡赋之时必须开具清单,面面俱到,清楚明了,以供天子接受时按清单点收。 贡赋的物品都是祭祀所用,必须一一铺陈,排列于神位之前。后来,这种物质的排列逐渐转化成语言文字的排列。 从此, “ 赋 ” 成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以 “ 直接铺陈 ” 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整地表述出来。郑玄注《周礼-春官-大师》之 “ 六诗 ” 是将 “ 赋 ” 解释为 “ 铺 ” , “ 直铺陈 ” 。 唐代学者孔颖达在疏解《毛诗》大序时认为 “ 赋则直陈其事 ” , “ 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辞也 ” 。 (二) 、“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 如 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对女方恩爱之浓。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春到桑叶黄落 , 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而衰 , 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 另一说 , 比喻男子情意的衰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 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 ! *2 (三) 、“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 比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意味呢 ? *3 二、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及其类型 〈一〉、“赋”即“铺” ,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氓》是《诗经》中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长诗。 作品通过一位被损害、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夫妇间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事件。诗中女主人公无可告示、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和决绝的心志,至今读来仍使我们深为感动。 全诗共分六章,每章十句,全部以女主人公自叙的口吻写成。 第一、二章是女子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诗歌开篇便推出一位男子的形象, “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 。 “ 氓 ” 是对一般男子的称呼,诗中 “ 抱布贸丝 ” 的氓,看来是一位做贩丝生意的小商人。 “ 蚩蚩 ” 可解作 “ 敦厚之貌 ” (《毛传》)或 “ 殷厚之貌 ” (《后汉书·崔骃传》) *4 。需要说明的是,现今一些注释认为 “ 氓 ” 是对诗中男子的鄙称(顾栋高说);改 “ 蚩蚩 ” 为 “ 嗤嗤 ” ,释作戏笑之貌(马瑞辰说),译成嬉皮笑脸。 这样解释我以为略有不妥: “ 氓 ” 来向女子求婚,他当时的容貌并没有给对方造成轻浮、谄媚的印象,而正相反,他略带痴憨的外表却取得了女子的信任。女主人公在回忆初恋情景时没有否认这一点,这在下文也可以进一步证明。 “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在相送的路上,女子应允了 “ 氓 ” 的求婚,并且约定了婚期。 从她宽慰男子的话语中,可以推知 “ 氓 ” 曾急切地要求立即成婚,以至一度愠怒,而女子轻信了他的 “ 热情 ” 。 “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 诗句所表现的处在热恋中的女子的心情是显而易见的,女主人公每每痴情地登上围墙,伫立远望,她焦灼不安地盼望着与男子见面,等待着婚期的到来。此处的 “ 复关 ” ,犹言重关 *5 ,当指 “ 氓 ” 所居住的地方,这里诗句以地名代指人。 “ 氓 ” 终于来了,女子欢天喜地地。 |